> 技巧
石斑魚是石斑亞科(石斑魚亞科)魚類的總稱。 據《中國魚類系統檢索》記載,我國有石斑亞科10屬54種,大部分分布于南海。 石斑魚自然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溫暖水域。 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經濟價值較高。 國內外市場供大于求,已成為海水養殖中的珍稀品種之一。 我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香港開展網箱養殖。 20世紀80年代,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開始養殖。 徐少龍等人進行高密度集約化網箱養殖試驗并取得成功。 隨后,廣東、福建、浙江、海南等地區也開始大規模網箱養殖。 隨著石斑魚生殖生長調控和人工苗種繁育技術的重大突破,苗種培育和成魚養殖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2018年我國石斑魚養殖產量接近16萬噸。 雖然我國石斑魚產業已逐步進入規模化養殖階段,但隨著網箱養殖規模的擴大,我國南方石斑魚的各種病害也呈快速上升趨勢。 網箱養殖發展無序,海域污染嚴重。 該病發生頻繁,常造成大面積死亡,給養殖主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制約石斑魚養殖業的發展。
水產賢賢結合《水產科學》、《水產科學》等文獻,對我國石斑魚主要病害的研究做了以下總結。
部分。
01
石斑魚·細菌性疾病
細菌感染可引起魚類病理變化甚至死亡。 魚類細菌性疾病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嚴重的是革蘭氏陰性桿菌。 由于網箱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近海水域的污染,養殖水域水質惡化,極易引發細菌性疾病。 寄生寄生蟲引起的創傷也常常引起細菌感染。 石斑魚養殖的代表已有報道。 常見細菌病原體見表1。
表1 石斑魚感染的細菌病原體
類型
主持人
文學
哈維氏弧菌
藍石斑魚
[1]
溶藻弧菌
鮭魚斑石斑魚
[2]
產氣單胞菌
紅斑石斑魚
[3]
創傷弧菌
石斑魚
[4]
河流弧菌
藍石斑魚
[5]
鯊魚弧菌
斜帶石斑魚
[6]
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弧菌
斜帶石斑魚
[7]
魚類養殖中的細菌性疾病多由弧菌引起。
吳定虎在調查紅斑石斑魚尾腐病時,初步推測病原可能是氣單胞菌。
劉秀珍等人從網箱養殖的患病石斑魚中分離出創傷弧菌(又稱海洋弧菌)。 這種細菌在身體傷口感染時具有很強的毒性。 感染后,石斑魚行動緩慢,食欲不振。 ,尾鰭、腹鰭等充血發炎,直至潰爛,最終死亡。 感染死亡率高達80%以上。
朱傳華等對溶藻弧菌引起的網箱石斑魚爆發性潰瘍病的研究表明,該菌是1996年至1998年海南網箱養殖石斑魚潰瘍病的病原體。一般為7天,發病后死亡高峰出現。 4至7天后,死亡率約為90%,只有少數受感染的魚可以自愈。
秦映雪等. 報道稱,哈維氏弧菌是網箱養殖藍石斑魚潰瘍病的病原體,引起病魚肌肉潰瘍壞死、眼球脫落、魚骨外露等癥狀。
國內有學者認為,弧菌是石斑魚體表潰瘍的主要病原菌,通常在養殖水溫較高時發病,死亡率較高。 孫等人。 分析了不同生長速度的石斑魚幼魚的腸道菌群,發現快速生長的石斑魚幼魚腸道中弧菌的比例低于生長緩慢的石斑魚幼魚。 快速生長的石斑魚幼魚腸道內存在大量孢子。 因此,在石斑魚養殖過程中確保健康的菌群平衡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 對于弧菌病,可以口服抗生素或接種滅活弧菌疫苗。 遠離岸邊的幼魚生病時可以口服抗菌藥物。 當養殖魚類生病時,治療費用昂貴,而且由于不會導致魚類大量死亡,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不會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查明致病菌后,選擇合適的藥物,不能亂用藥物。 有學者制備了福爾馬林滅活和熱滅活的創傷弧菌疫苗,將其肌肉注射到藍石斑魚體內,在短時間內產生強烈的體液免疫反應。 接種疫苗的石斑魚獲得了良好的免疫保護。
部分。
02
病毒性的
石斑魚·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具有潛伏期長短不一、癥狀復雜多變、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等特點。 病原體很小,感染動物后會在宿主細胞中復制。 抗生素對病毒的作用很小或沒有作用; 而化學藥物在殺死病毒之前,可能會破壞或殺死宿主細胞。 魚類病毒病種類繁多,流行范圍廣,癥狀復雜。 一條魚可能成為多種病毒感染的宿主,因此病毒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原體。 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的細胞內,因此病毒性疾病也是魚類疾病中最難治療的。 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主要以預防為主。 我國已報道導致養殖石斑魚患病的病毒主要是諾達病毒科和虹彩病毒科。 石斑魚培養中報告的病毒病原體如表2所示。
表2 部分石斑魚種類感染的病毒
類型
主持人
文學
石斑魚虹彩病毒
斜石斑、藍石斑
[8],[9]
新加坡石斑魚虹彩病毒
斜帶石斑魚
[10]
神經壞死病毒
斜帶石斑魚、紅斑石斑魚、棕斑石斑魚
[11][12]
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
藍石斑魚
[13]
神經壞死病毒
藍石斑魚、紅斑石斑魚、棕石斑魚、鞍帶石斑魚、斑石斑魚、斜帶石斑魚
[14][15]
虹彩病毒
石斑魚
[16]
皰疹病毒
石斑魚
[17]
1990年9月下旬,廣東海域網箱養殖的云紋石斑魚(E.moara)出現淋巴腫大癥狀。 在光學和電子顯微鏡下發現了病毒顆粒。 病毒顆粒截面大多呈六角形,病毒較短。 直徑約為190nm,長徑約為235nm。 周等人。 從臺灣養殖的石斑魚中分離出虹彩病毒并描述了其特征。 林等人。 報道了廣東大亞灣養殖的藍石斑魚和紅斑石斑魚的神經壞死病毒病。 7至45日齡的幼蟲無法游泳,大腦和視網膜出現空泡化,表現出典型的病毒病癥狀。 ,大量魚苗死亡。 陳新忠等. 檢測了閩南養殖的鞍帶石斑魚、馬拉巴爾石斑魚、藍石斑魚、紅點石斑魚和莫爾石斑魚等5種石斑魚76個樣品。 壞死病毒。 結果顯示平均感染率為90%。 滕等人。 研究了石斑魚脾細胞系感染新加坡虹彩病毒后病毒基因的表達。 結果顯示,病毒感染1小時后,病毒基因表達量明顯增加。 這與病毒感染飼養的石斑魚的情況相同。 大多數病毒基因在感染后 1 至 4 天內表達。 研究表明,神經壞死病毒可通過親魚垂直傳播。 凱等人之后。 他們對黑鷸(E.)親魚進行免疫,發現免疫組產生的卵中抗病毒抗體濃度增加。 因此親本免疫保護有利于提高魚苗的抗病毒能力。
據臺灣報道,神經壞死病毒的某種外殼蛋白基因在大腸桿菌中表達,然后將大腸桿菌殺死后喂給鹵蟲,最后將鹵蟲喂給石斑魚魚苗。 該疫苗的相對保護率可達69.5%。 但由于苗圃本身就存在病毒,使用疫苗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而且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病毒性疾病的治療應以預防為主。 有必要避免從疑似感染地區引進魚苗,并清除受感染的死魚。
部分。
03
石斑魚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也是養殖石斑魚的常見病。 與其他病原體相比,寄生蟲病一般危害較小,死亡率也較低。 然而,寄生蟲寄生對魚類造成的體表損傷,往往會導致其他病原體的繼發感染,因此一些寄生蟲病也會導致石斑魚的大量死亡。 石斑魚寄生蟲病報道見表3。
表3 部分石斑魚種類感染的寄生蟲
類型
主持人
文學
支鏈鞭毛藻,
角孢菌、毛蟲、布魯克林蠕蟲、
隱鞭蟲、粘孢子蟲、菌毛蟲、
微孢子蟲、魚蛭
石斑魚
[18][19][20][21][22]
錐蟲、石斑魚
密斑石斑魚
[18][23]
刺激隱蟲屬、盤狀蠕蟲、宮頸吸蟲、
鰭棲嗜子宮線蟲、鱸魚嗜子宮線蟲、
嗜子宮線蟲、黃尾虱
紅斑石斑魚
[18][24]
新本尼登蟲 、異本尼登蟲 、
南海魚虱
藍石斑魚
[25][26]
3.1 原生動物
在原生動物中,感染石斑魚的主要種類是纖毛蟲。 纖毛蟲可以感染海魚的皮膚、眼睛和鰓,引起魚病。 隱動物屬于原生動物門,直徑0.2~0.5毫米,核心不明顯。 感染該蟲的病魚體表出現斑點,與多籽瓜蟲引起的淡水魚“白斑病”癥狀非常相似,又稱海水魚白斑病。 病魚體表、鰭、鰓可見灰白色小點狀包囊,體表及鰓組織粘液增多。 感染嚴重時,病魚頭部、體側及其他寄生部位表皮出現點狀、充血。 20世紀90年代初,海域網箱養殖石斑魚的感染率和感染強度很低。 但由于網箱規模的擴大,感染隱蟲的網箱養殖石斑魚的危害逐年增大。 。 張永嘉調查發現,各年齡段、各類型的石斑魚均可感染隱孢子蟲刺激物,水泥池、土池飼養的石斑魚更易感染該病。
防治措施:水溫26℃時,將病魚用淡水浸泡25~30分鐘,每天一次,連續2~3次。
石斑魚的瓣膜屬于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氣管口目、瓣膜屬。 蟲體腹面有許多縱向纖毛線,其中6條繞蟲體背部前緣,其余背部裸露。 大核呈橢圓形,小核呈圓形,大核后面靠近腹面處有一花狀花瓣,易于識別。 瓣膜體病的癥狀包括病魚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不規則白色斑塊,與細菌性白斑相似。 這種疾病也俗稱“白斑病”。 感染了球體的石斑魚體表粘液增多,游動緩慢,最后呼吸困難而死亡。 僅血管球體的死亡率約為 15%。 瓣體疾病可導致所有類型和年齡的石斑魚患病。
防治措施:在水溫30℃左右、pH值7.9~8.2、海水比重1.010~1.017的條件下,病魚應用1.5g/m3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混合液沐浴( 5:2) 2小時,重復一天。 第三天用含氯消毒劑消毒。
3.2 單基因
單基因屬于扁形動物門和吸蟲綱。 它們是主要寄生在魚類鰓上的一類寄生蟲,生活史簡單,形態結構多樣。 石斑魚感染的主要單源寄生蟲包括昆蟲綱和盤形綱。 鱗蟲呈乳白色,頭部有一對眼點,后部有幾丁質的吸器。 寄生蟲寄生于鰓組織和體表。 病魚鰓粘液增多,呈淡紅色,局部充血。 當大量寄生蟲寄生時,病魚頭浮起或垂直向上吸氣。 我國網箱養殖初期,感染盤形目的石斑魚感染率為40%,但海域養殖感染強度較低。 近年來,感染強度有所增加。 楊文川等. 調查顯示,廈門海域網箱養殖石斑魚感染石斑魚的感染率為100%。 2000年春天,石斑魚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用0.3-0.5g/m3敵百蟲浸泡病魚5-10小時,可殺蟲。
貝尼登蟲屬于扁形動物門、吸蟲綱、單基因目。 它有一個扁平的身體,身體前面有兩個吸盤。 本尼登蟲廣泛寄生于多種海水養殖魚類的體表、鰭和鰓絲上。 該蟲破壞魚類粘液組織,大量吸食宿主血液,吃食宿主組織細胞,常誘發細菌感染,造成肌肉組織大面積脫落、潰爛、腐爛。 1998年,福建寧德爆發貝尼登蟲病。 魚類自然感染率超過70%,病魚死亡率達30%至40%。 楊文川等. 報道了兩種寄生藍石斑魚的貝尼登蟲—— 和 。 他們還檢查了網紋石斑魚,沒有發現自然感染。
防治措施:病魚用淡水沐浴10分鐘以上即死亡。 如果魚并發感染弧菌,最好在淡水沐浴后口服抗生素。
3.3 環節動物
水蛭是生活在石斑魚身上的體外寄生蟲。 水蛭的身體正面和背面各有一個吸盤。 前面的吸盤用來附著在宿主身上并吸血。 宿主變得貧血、虛弱,傷口往往會感染其他病原體,甚至死亡。 據王永波等人介紹,感染水蛭的病魚體色蒼白,反應遲鈍。 用淡水和阿維霉素處理后即可殺死蠕蟲。
3.4 節肢動物
感染石斑魚體表并造成嚴重危害的常見寄生節肢動物是魚虱。 魚虱通常寄生在魚類的鰓上,使鰓絲上皮增生變形,引起炎性水腫,引起繼發感染。 魚虱還可能因魚體受到外傷或感染病毒、細菌后免疫力下降而引起體表寄生。 魚虱。 被魚虱寄生的病魚在水面上快速游動、掙扎,漂浮或頭朝上垂直于水面吸氣。 鰓組織腫脹,局部組織充血或壞死,變白。 但如果有其他病原體,感染的癥狀可能會有所不同。 。 魚虱病5-10月流行,6-8月為高峰期,可導致魚類死亡。 據報道,1992年廣東省汕頭地區饒平縣因魚虱病造成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 等人在光學和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了我國南方網箱養殖石斑魚中的一種魚虱形態,并將這種新魚虱命名為南海魚虱。 這種魚虱寄生在石斑魚的鰓上,以鰓組織為食,破壞鰓組織的完整性,導致呼吸功能受損。 具體的血液表現包括紅細胞數量減少和血清鈣增加。 最終,病魚窒息而死。 吳藻和等。 還研究了鹽度對南海魚虱生存的影響,發現當鹽度在10以上時,南海魚虱的幼蟲和成蟲對鹽度變化的耐受性較強,鹽度在10之間40.,對幼蟲和成蟲的生存沒有明顯影響,但卵對鹽度的變化比較敏感。 當超過這個范圍時,卵的孵化和發育就會受到影響。 測試結果顯示,在淡水中處理1小時即可達到殺死魚虱的目的,但是否會影響魚的生存尚不清楚。 有報道稱,用加有1g/m3敵百蟲的淡水浸泡病魚20~30分鐘,即可使魚虱脫落。
部分。
04
展望·未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水產養殖的成敗與水生動物疫病的流行和控制密切相關。 從業者可以通過免疫預防、藥物預防、生態預防來控制疾病。 近年來,石斑魚養殖病害頻發,研究人員在石斑魚病害檢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國內外研究人員從兩個方面攻克石斑魚病毒病:一是如何防止石斑魚攜帶病毒而不生病,影響不生病的因素有哪些;二是如何防止石斑魚攜帶病毒。 前者是目前較為可行的研究方向。 據病毒檢測,某養殖區域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攜帶率接近97%。 攜帶病毒引起疾病的主要癥狀是魚苗黑色體變明顯。 但隨著環境的變化,近年來,病魚往往黑體較多,但很少有好轉。 因此,下一步應該及時研究病毒是否發生變異以及如何控制病毒的傳播。 多年從事石斑魚病毒疫苗研究的臺灣成功大學楊惠朗指出,觀察人類許多重大疾病成功預防和治療的先例,往往采用疫苗來預防疾病,并輔以檢測試劑。確定病原體,然后使用對癥藥物(包括抗生素)治療疾病。 對待。
實踐發現,僅靠疫苗并不能成功培育出疫苗。 原因是神經壞死病毒經常通過不同途徑侵入托兒所,疫苗需要7天才能發揮作用。 注重養殖環境的整體改善。 雖然部分水生動物病毒基因組的完整序列測定已完成,但寄生水生動物的病毒宿主類型多樣、分布區域廣泛、部分基因同源性較高,且與水生生態密切相關。 因此,應該應用比較基因組學的方法,使人們更容易了解基因的結構差異,更好地揭示其致病的分子機制,從而找到預防和治療的對策。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林浩然領導的石斑魚基因組測序工作已經完成。 研究人員正在繪制石斑魚的精細遺傳圖譜。 該項目將幫助研究人員發現生長、抗病和抗壓能力。 等相關關鍵基因,獲得石斑魚基因組高密度單核苷酸多態性分子標記,建立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方法,開發生長快、抗病力強的新品種,滿足當前水產養殖的需求。 。
來自水產的留言:
2020年已經悄然過去。 回顧過去的一年,水產養殖之路坎坷不平。 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人們對生活追求的提高,2021年,無論是石斑魚還是其他水產品,年產銷量都會增加。 水產鮮鮮希望大家防治結合,合理用藥,在拒絕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獲得好收成。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查看)
[1] 秦映雪,遲新才,蘇永泉,等。 網箱養殖藍石斑魚潰瘍病病原菌研究[J]. 水產學報, 2004, 28(3): 297-302。
[2]朱傳華石斑魚養殖,何建國,黃志堅。 網箱養殖石斑魚暴發性潰瘍病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致病性研究[J]. 中山大學學報,2000,39(增刊):278-282。
[3] 吳定虎. 紅斑石斑魚病害及防治的初步研究[J]. 福建水產,1989(3):59-64。
[4] 劉秀珍,鄒曉麗,莫曉燕,等。 海水網箱養殖石斑魚致病菌研究[J]. 熱帶海洋,1994,13(1):81-86。
[5] 顏慶平,蘇永泉,王軍,等。 網箱養殖藍石斑魚河流弧菌病研究[J]. 海洋科學, 2001, 25(10): 17-19。
[6]Lee KK,Yii KC,Yang TI,等。 以及媒體上的by after[J].Z rsch,1999,54(5/6):383-386.
[7]孫Y,楊華,凌Z,等。 快腸和慢腸的關系[J]. 非洲研究雜志,2009,3(11):713-720。
[8] 呂麗,周思義,陳成,等。 的 - ,[J]。 ,2005,339(1):81‐100。
[9] 賴永生,S,鞠紅華,等。 來自和肝臟的兩個細胞系,(&),和[J]。 菲什雜志,2000,23(6):379-388。
[10]滕Y,侯Z,龔J,等.一種新型魚的整體,(SGIV)在病毒細胞和中,[J]. , 2008, 377(1):39-48。
[11] 林琳,何靜,森 K,等。 20世紀中國的病毒式彌撒[J]. 魚,2001,36(3):186-188。
[12] Chi SC , Lo CF , Kou GH , et al .M ass (VNN) in two of ‐ g , and (‐ ck& ) [J] .J Fish Dis ,1997 ,20(3):185‐ 193.
[13]賴永生,S,邱慧心,等。 病毒(YGNNV)在來自大腦的新細胞系中的表達[J] .J Fish Dis ,2001, 24 (5): 299 ‐309。
[14] 陳新忠,蘇雅玲,龔彥慶,等。 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5種養殖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J]. 中國水產科學,2004,11(3):202-207。
[15]林CC,林JHY,陳明思,等。 一種口腔病毒(Ep inep helus)[J]., 2007, 268(1/4): 265-273.
[16]周海伊,許CC,彭泰. 以及 [J] 中的 a from (sp.)。 魚,1998,33(4):201-206。
[17]陳本生. 的 , , 和 的籠子, 在中國的高價值[G] ∥ Main KL, C. 的 , 的 , , 9-13 ,1995. , ,1996:109‐116。
[18] 張永嘉. 湛江茂名海域石斑魚魚病調查[J]. 海洋科學, 1990, 14(1): 53-57。
[19]Chen B S. An of the , , 和 for cage-, 中國高價值[G] ∥ Main KL , C. for , of a in , , 9‐13, 1995. The , ,1996 :109 ‐116。
[20] 陳新忠,龔艷清,蘇雅玲,等。 閩南地區養殖石斑魚 (sp.)病的觀察[J]. 福建水產,2005,1:30-33。
[21] 吳厚波,吳英松,吳藻和。 微孢子蟲寄生石斑魚的報道[J]. 魚病研究,2001,23(3):67。
[22] 王永波,付淑媛,李秉順,等。 池塘養殖石斑魚水蛭病防治試驗[J]. 熱帶生物學報, 2011, 2(1): 59-62.
[23]楊文川,石磊,李立偉。 廈門海水養殖魚類兩類單殖體感染新記錄及流行情況[J]. 臺灣海峽,2001,20(4):515-518。
[24]吳定虎. 紅斑石斑魚病害及防治的初步研究[J]. 福建水產,1989(3):59-64。
[25] 楊文川,李立偉,石磊,等。 廈門養殖石斑魚中兩種單基因貝尼登斯的描述[J]. 廈門大學學報, 2001, 40(5): 1133-1137.
[26]吳藻和,潘金培,秦其偉。 石斑魚虱病的病理學研究[J]. 水生生物學報, 1997, 21(3): 207-212。
結尾
- 上一篇: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將西江水引到東莞
- 下一篇:
猜你喜歡
- 2023-12-29 2017年福建省石斑魚養殖產量前10名,有你家鄉嗎?
- 2023-12-29 石斑魚養殖 青石斑魚攝食周期每年兩個高峰出現在8月
- 2023-12-29 陳剛:石斑魚養殖模式有何不同?池塘養殖
- 2023-12-28 石斑魚養殖面臨的問題,你知道嗎?!!
- 2023-12-28 石斑魚養殖 影響極大日本政府今年8月24日起處理過的核污染水
- 2023-12-28 浙江淡水水產研究所與龍游石斑魚養殖大戶王權武
- 2023-12-28 石斑魚養殖常見的幾種細菌性疾病及其防控措施
- 2023-12-02 石斑魚養殖 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思路院士專家分享產業發展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