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1典型案例
1.1生態高效梭子蟹養殖面積1萬畝——某企業連續七年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豐收。 三疣梭子平均畝產達100公斤,最高畝產達186公斤。 平均畝產純效益5320元,最高畝產純效益達12670元。
2分析與討論
2.1 池塘養殖模式的確定——零交換養殖模式。 因此,養殖戶在選擇養殖模式時,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的海洋環境、潮位、進排水條件以及自身技術等綜合因素,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身養殖發展的養殖模式:只加水但不排水。
2.2 育種理念的變化
由于梭子蟹人工養殖起步較晚,對梭子蟹的生活習性、飼料成分、養殖技術等方面缺乏了解,2004年之前,梭子蟹產量始終徘徊在較低水平,高產的很少。 - 高產家庭。 傳統的養殖方法采用一次放苗、一次捕撈。 不管公蟹還是母蟹,只要有產量,就能盈利。 然而,隨著海洋資源的減少,海中野生梭子蟹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 加之市場和消費者的喜愛,梭子蟹的價格逐年上漲,尤其是奶油蟹(即雌蟹性腺發育率)的價格較高。 因此,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轉變養殖觀念三疣梭子蟹,專注于螃蟹的養殖和養殖。 通過加強梭子蟹交配期和養殖后期的營養,提高其產品質量,使梭子蟹養殖實現優質高效。 馬路。
2.3.1池塘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近年來,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池塘基礎設施建設。 池塘基礎和配套設施明顯改善。 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了“大排大灌”的耕作理念。 池塘規格 已減少至1~1.33 hm2/口,并安裝雙閘門。 在養殖過程中,采用適度換水、加水的新養殖理念,調節水質,使梭子蟹養殖實現高產成為可能。 典型案例1主要采用3英寸水泵進水,消除了潮位和外海水質的限制,達到了根據池塘水質變化調節水質的目的,保證了水質的穩定。池塘養殖環境的相對平衡。 典型案例2:該養殖池進行了池塘標準化,并配備了雙閘門。 由于潮位相對較低,小潮時水可以進入。 因此,池塘水質更新較快,適合蟹、蝦、貝類生長。
2.3.2 池塘隱蔽的設置。 梭子蟹是一種大型兇猛的海洋動物,具有高度同類相食的特征。 尤其是梭子蟹饑餓和蛻皮時,更容易互相殘殺,直接影響梭子蟹的成活率。 因此,在池塘內設置遮蔽物、人工打蟹洞是提高梭子蟹成活率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 典型案例一:養殖池在海灘上劃分成小塊區域,海灘周圍種植無數溝壑和竹枝,人為地為梭子蟹創造了良好的生長和棲息環境。 每年捕撈梭子蟹時,發現池塘的環溝、竹枝和海灘的小溝里螃蟹的密度相對較高。 又如我縣西周蓮花梭子蟹集約化養殖基地,全部采用以竹枝為主的塘棚,年年獲得高產。 目前,該技術措施已在我縣普通池塘推廣,取得了良好效果。
2.4 種子儲存方法的改變。 自繁殖幼苗。 梭子蟹自繁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一種生態高效養殖模式。 主要是在養殖池中進行自生態育苗和繁殖,以滿足自養殖生產需要的技術。 該技術自2006年開始試驗以來,逐步取得突破,由于操作簡單、成本低、效率高,該技術已在全縣推廣面積近533.3 hm2。 主要操作工藝流程為:池塘清理消毒→收購產卵蟹→蟹籠暫養→投喂飼料→培養浮游生物飼料→幼體放流→Z1-M育苗階段(飼料包括輪蟲、豆漿) 、蝦籽、魚糜等)→M-C1→C2-C4(捕一些幼蟹出售)→大蟹養殖階段(繁殖時間70~80d)→捕一些公蟹上市,捕一些母蟹分池養殖→生塘母蟹培育育肥→收獲上市。 據測算,原池自繁梭子蟹苗成本約4500元/hm2,成魚產量975公斤/hm2以上,實現了生態、節水、高效養殖。
2.5 餌料投喂方式的改變
梭子蟹養殖以飼養鮮活小雜魚為主。 隨著養殖密度的提高,飼料成本也不斷上漲,從2004年之前的0.6元/公斤上升到現在的2.8元/公斤左右。 尤其是七、八、九月休漁期,鮮活餌料來源相當緊張,多以冰鮮餌料投喂。 據估計,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的60%以上。 因此,在養殖過程中,飼料的投喂存在很多問題。 一是高溫時喂料量不足; 二是飼喂不良飼料; 三是飼料投喂次數減少,由早晚各一次改為早晚各各一次,且投喂時間不固定。 第四,喂食時間不固定; 一是在繁殖交配期,低值貝類投喂量不足或不投喂; 第五,每年11月以后,池塘水溫仍在15℃左右。 養殖戶考慮降低養殖成本,少喂甚至不喂餌料。 梭子蟹的生長過程為4個月,饑餓期為3個月。 從而導致梭子蟹后期飼料缺乏,影響螃蟹的品質(出漿率),從而影響梭子蟹的規格、質量和銷售價格。 因此,飼料質量和數量的控制就成為梭子蟹養殖效益的指標。
2.6 氧合概念的改變。 海水塘養殖是我縣主要的養殖方式,大部分開挖于20世紀90年代末。 主要從事貝類養殖和野生梭子蟹臨時養殖。 由于臨時飼養野生梭子蟹風險較高,臨時養殖模式正逐漸被淘汰。 因此,推動了梭子蟹全人工養殖的??發展。 2002年之前,海水池塘增氧機的使用幾乎為零。 隨著養殖技術的飛速發展,飼養密度不斷提高,使得原來傳統的粗放型養殖發展為集約化養殖。 梭子蟹在養殖過程中很容易缺氧。 廣大養殖戶認識到養梭蟹必須配備增氧機。 眾所周知,梭子蟹和南美白對蝦都是甲殼類動物。 南美白對蝦規模化養殖僅存在近10年,初期產量較低。 這主要是科研機構、企業、大養殖戶等攻克了種子和餌料。 、水質控制、增氧、病害防治等關鍵技術使南美白對蝦實現了高產。 但國內對梭子蟹的科學研究相對滯后,海水池塘增氧機的使用也只是近五六年才得到推廣。 為了獲得高產,必須解決池塘的溶氧問題。 近年來,隨著池塘的標準化建設,池塘配套增氧機的指標已被納入硬性考核指標,使大量池塘配備了充足的增氧機。 同時,隨著池塘底增氧等增氧技術的廣泛推廣,為梭子蟹實現高產提供了基礎技術支撐。 一位農民表示,沒有增氧機就沒有高產。 最好將水車式增氧與底部增氧結合起來。 同時要注意開啟增氧機的時間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增氧機的效果。
2.7 養殖技術的變化
梭子蟹保留雄蟹養殖是一種梭子蟹養殖新技術,在肉眼可辨別梭子性別的5至9齡時捕獲大部分雄蟹,主要飼養雌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好處。 重點是控制男女比例。 比例為6:1。 典型案例:該技術已連續實施4年,并取得高良率。 養殖面積0.33 hm2。 2008年,梭子蟹總產量760公斤,其中捕獲蟹675公斤,而雄蟹僅捕獲85公斤。 2009年共捕撈梭子蟹750公斤,梭子蟹650公斤,公蟹100公斤(公蟹產量從小到大計算,實際最終捕獲公蟹僅30公斤) )。 母蟹收購價格為128~170元/公斤,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養殖效益的差異。 典型案例2:2009年養殖過程中,僅雄蟹就賣了45000元,平均增效11250元/hm2,不僅增加了養殖戶收入,還提高了雌蟹成活率配種。 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梭子蟹養殖,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2.8 疾病預防控制方法的變化
經過多年的養殖經驗,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要想養好螃蟹,必須保證塘內蟹、蝦及各種生物環境的相對平衡。
主要問題是干塘、曬塘和清塘。 由于港口工業的發展,養殖空間逐漸縮小,導致部分地區出現池塘少、人多的現象。 池塘合同費從2004年之前的不足350元/畝,增加到2013年,每年成本1600元/畝。 為了提高養殖效率,養殖戶實行常年養殖。 養殖過程中池塘不關閉。 因此,梭子蟹放流后容易發病,影響養殖經濟效益。 因此每年干塘收獲后2個月必須進行梭子蟹養殖,方可進行池塘養殖。 藥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然后再考慮防病。 受我區海水水質較差影響,梭子蟹病害主要為纖毛蟲病害。 只有注意適當調節水質,勤開增氧機,勤換水,并輔以藥物等措施,才能改變原來簡單的藥物治療方法。 只有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才能真正發揮生態防病作用。
3 總結
綜上所述,概括了梭子蟹高產的十八字技術要點:“多坎、隱物、自繁、雄疏、精餌、富氧、勤管理、防病、育肥”。 一是多坎:塘灘多溝、灘,擴大梭子蟹的生長和棲息空間; 二是隱藏物:設置隱藏物,利用毛竹枝、樹枝、網等在池底鋪設人工蟹洞,減少游蟹數量。 同類相食; 三是自繁:利用池塘中的蟹種進行自我繁殖,成本低,操作簡單,生產安全; 四是疏雄:采用人工方法,人工剔除池塘中較多的雄蟹,以繁殖雌蟹(灰蟹)為主,提高養殖效率,實現效益最大化; 五是精餌:投喂新鮮餌料,做到定時、優質、充足投喂,延長投喂時間; 六是富氧:實現高密度養殖必須滿足梭子蟹生長所需的耗氧量,采用底充氧、水車充氧等方法,實現富氧養殖; 七是勤管理:加強池塘巡查,關注池塘水質變化和螃蟹活動情況。 、采食量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八、疾病預防: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以調節水質來調節環境為主; 九、育肥:梭子蟹育肥階段,首先要加強梭子蟹的繁殖,加強梭子蟹交配期的營養,多喂低價值的貝類餌料(如海瓜子); 其次,11月以后延長餌料投喂時間,加強餌料的營養,可以通過在池塘角落或建筑物內圍起一些區域,在塑料大棚、沙池等集中臨時養殖梭子蟹,不僅可以提高梭子蟹品質的同時,也使他們能夠把握市場動向,適時捕撈,實現高產高利潤。
猜你喜歡
- 2024-03-20 你是不是一直對那些神秘的僧帽水母?
- 2024-03-20 金錢龜養殖技術 點贊最多貓頭鷹飛進家里招財嗎貓頭鷹不吉利是真的嗎
- 2024-03-20 連酷生食的日本人都不吃三文魚了,中國的吃貨們還敢挑戰嗎?
- 2024-03-20 金錢龜的壽命有多長?和巴西龜的區別?
- 2024-03-20 紅龍魚的一身紅色外衣,讓人愛不釋手
- 2024-03-20 三花五羅 黑龍江長白縣境內特產有哪些?怎么吃才最好?
- 2024-03-20 那些你吃過卻不知道叫啥的魚今兒就先從“三花五羅”開始
- 2024-03-20 :多寶魚多少錢一斤?(值得一看!)
- 2024-03-20 撒旦鴨嘴 鯰魚最大可以長到多大?能吃下的食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