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圖為臨海市漁業現代公園
記者 朱海洋
可持續發展——這是記者在不久前召開的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工作會議上聽到的最響亮、最核心的關鍵詞。 事實上,這也是近年來支持浙江漁業轉型升級的主基調。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漁民減船轉產、合理控制近海捕撈、推廣水稻綜合養殖等措施。 國家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應遵循哪些原則? 作為傳統漁業大省,浙江近年來試點成效顯著,走出了一條資源、環境、產業、民生協調發展的轉型新路徑。 2016年,農業部指定的唯一國家級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點落戶浙江。
啟動“史上最嚴護漁行動”
浙江素有“中國魚類倉庫”之稱。 在其2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分布著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優質漁場。 然而,面對近海漁業資源持續下降,浙江也因過度捕撈、無序生產而遭遇“東海無魚”的尷尬。 2014年,浙江宣布開展恢復振興浙江漁業專項執法行動“一擊三整”!
所謂“一打”,是指嚴厲打擊無船名、無船籍港、無船舶證書的“三無”涉漁船舶; “三整治”是指對“船證不符”、禁用漁具、污染海洋環境等違法違規船舶進行整治。 行為。 為保證任務落實,浙江制定了“無縫對接”推進機制。 20多個省級部門、6個沿海城市、30多個縣上下聯動,協同作戰。
“一打三整治”就是指“三無”漁船。 一經查實,無論大小、本地還是國外、無論海上還是港口,一律限期取締。 重擊之下,取締“三無”工作勢不可擋,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原定三年的任務。 截至目前,全省已取締“三無”漁船1.4萬余艘。
隨著行動的深入,浙江發現非法漁具大量使用、網目超標。 它已成為繼“三無”漁船之后東海漁業資源的“第一殺手”。 2016年,浙江調整策略,從以打擊“三無”為重點,調整為“打擊三無、管制漁具、促轉產”并舉。 數據顯示,去年,浙江查禁違禁漁具20萬余件,查處違法案件2104起,移送司法處理141起,移送530人。 各項指標均超過前三年的總和,被譽為“史上最嚴格的護漁行動”。 ”。
圍繞“船舶怎么造、網絡怎么管、油料怎么補、養老金怎么保障”等基層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浙江先后制定出臺了30多項配套政策。系統。 最值得關注的是,浙江就如何解決漁民上岸轉業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浙江摸清了他們的家庭情況,對退役漁民進行了分類安置:有技能的可以“找到出路”,比如到附近的漁船、商船上打工;有技術的可以“找到出路”,比如到附近的漁船、商船上打工;有技術的可以“找到出路”。 能轉行其他行業的人,可以通過從事養殖、經營漁民娛樂場所、開民宿等方式“找到出路”。當地政府還推出了轉業專項扶持政策; 那些無法做出轉變的人將“活著”。 浙江在全國率先推出海洋捕撈漁民養老保險政策。 目前,全省批準的11萬傳統海洋捕撈漁民中,參保或享受生活補貼的比例超過55%。 在此組合下,2016年底,監測數據顯示,浙江漁業漁業資源首次出現復蘇跡象,東海漁業“復興之路”迎來曙光。
從“放水養魚”到“放魚養水”
重構漁業資源管控新秩序,旨在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轉型發展。 如何提高? 浙江有一“絕活”——漁業轉型促治水。 據測算,通過實施江河湖庫增排泄、養殖池塘生態改造、稻魚共生輪作減排“三大工程”,浙江減少使用量2700多噸。去年化肥、農藥使用量200多噸,消耗氮總量4000多噸。 噸,總磷400余噸。
河流、湖泊、水庫的增殖放流不僅可以恢復資源,還可以有效改善生態源區的水質。 以30畝池塘為單位,三個流水養殖池僅占總面積的1.6%,其余用作水質凈化區。 盡管水箱只有330平方米,但養殖量卻高達92噸,換算成每畝產量,是傳統池塘的三倍。 這種模式可以節水、減少排放、省工、省電。 全程飼喂配合飼料,養殖廢水零排放。 整個池塘始終保持著良性的生態循環。 由于魚缸里的水是流動的,魚就好像一直在“跑”。 按照計劃,今年浙江將繁殖放流水產種苗10億尾。
在養殖方式上,浙江倡導的養殖池塘生態改造和稻魚共生輪作模式,導致大量循環水養殖池塘和生態養殖群落的出現,取代了過去的甲魚溫室大棚、山塘水庫網箱及受精養魚。 等待落后產能。 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成養殖水渠300多條,今年還將新增近100條。
稻田生態農業放水養魚,以魚、蝦、甲魚、泥鰍等水產品種植水稻,不僅可以實現生態循環,還可以大大增加種糧效益和發展空間。 在嘉興,目前正在大力推廣池塘多品種種植養殖模式。 蝦塘種植水稻的比例、龜塘種植水稻的比例為50%,畝產水稻可達500公斤。 現在,浙江省綜合種植養殖面積已超過27萬畝。
從“賣產品”到“賣生活”
轉型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過去,漁業發展依靠資源和要素的消耗, 現在,更環保、更美麗固然重要,但更富裕也是它應得的。 換句話說,如何尋找和激發可持續發展新動能,是轉型升級必須回答的問題。 浙江的戰略是打造“漁業轉型發展先行區”,植入“八新”產品、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溫州蒼南后草村原是一個偏僻的小漁村。 停漁后,這里的漁民通過眾籌建立了海螺度假村,以其海灘和海鮮吸引了大量游客。 試運營初期,每日營業額為7萬元。 通過綜合整治,象山港區生態正在逐步恢復,海水變藍,消失已久的海鴨又回來了。 如今,一邊欣賞海景一邊享用海鮮已成為當地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在東海沿岸,越來越多的海島漁村憑借自然風光、漁民風情、海鮮美食等成為旅游目的地,可以說休閑垂釣為登陸陸地的人們開辟了新的生活。漁民。 為了引導這個行業的發展,很多地方都出臺了有價值的政策,有的甚至是專門為轉業的漁民量身定做的。
東部沿海突出“海鮮”,浙西山區、平原地區注重綠色、趣味,一方面供應優質水產品,另一方面短途休閑觀光。 通過打通產業鏈,我們從賣低價產品變成賣風景、賣生活。 開化縣隸屬衢州,位于錢江源頭。 千百年來,一直有屋前屋后飼養“清水魚”的傳統。 如今,通過漁業與旅游結合、產城融合,小小的“清水魚”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走進當地眾多清水魚養殖特色村落,一排排新房依山傍水,沿溪而建的石塘。 全縣5000多名農民增加了家里收入。 吃魚、賞風景,臨走前還拎了一大箱魚干等休閑加工品。 開化正在逐步實現從“凈水產品”到“凈水經濟”的華麗轉型。
如今,在浙江,與漁業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勾勒出一幅“綠色生態慢生活”的田園海景詩篇。 浙江計劃到“十三五”末創建30個區域性“特色漁村”。 這些漁村集海洋漁業文化、旅游、休閑、康養于一體。 在不斷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同時,也將為漁民提供可持續的服務。 穩定增加收入,開辟新渠道。 全面建設“生態美麗、產業綠色、生態和諧”的漁業新區的美好愿景已不再遙遠。
猜你喜歡
- 2024-01-30 放水養魚 新華社:用真金白銀對企業幫一把渡難關
- 2024-01-30 放水養魚 王華睿:“執行的真諦在于兌現”
- 2024-01-30 放水養魚 天長市何以能“長期霸榜”?
- 2023-12-26 新野法院:“放水養魚”善意執行“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
- 2023-12-26 放水養魚 浙江余杭民營企業稅收貢獻率超50%新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 2023-12-26 放水養魚 留住青山贏得未來今年減稅降費再出“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