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尼羅河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尼羅河擁有巨大的水源——維多利亞湖。
該湖是非洲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僅次于北美的蘇必利爾湖。 水域面積6.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湖青海湖(4583平方公里)的15倍多。
▲河流靠近沙漠是尼羅河最大的特點之一
維多利亞湖也是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之間的界湖,分別占湖泊面積的40%、55%和5%。 這里是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周邊總人口約4000萬。
然而,半個世紀以來,維多利亞湖的主權爭議一直存在。 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甚至從1978年開始就打了八年多的戰爭。
進入21世紀后,這一爭端還沒有完全平息,連聯合國也無力斡旋。 那么,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坦桑尼亞、烏干達、肯尼亞分別約占55%、40%、5%。
1. 天堂
維多利亞湖位于東非大裂谷,海拔1134米。 南北長337公里,東西寬240公里,平均水深40米。
赤道穿過維多利亞湖北緣,熱帶氣候給湖區帶來了豐富的降雨量。
流入維多利亞湖的河流有很多,但只有一個出口,那就是尼羅河。 10月至次年2月的旱季,維多利亞湖的水量占尼羅河的83%,幾乎以一個湖的力量支撐著整條尼羅河。
▲維多利亞湖位于東非大裂谷東西支流之間
因此,埃及下游雖然是一片沙漠,年均降水量只有10毫米,但輝煌的古埃及文明卻是靠上游的水量孕育出來的。
幾千年來,埃及一直是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糧食和棉花產區之一,尼羅河堪稱埃及真正的生命之河。
專家認為,維多利亞湖畔是非洲第一大民族班圖人的起源地之一,班圖人有3億多人,占非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從公元1世紀開始,班圖人多方遷徙,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廣大地區,包括剛果盆地、西非、南部非洲等。
▲依托尼羅河,古埃及文明擁有非常發達的農業
遷徙的班圖人與當地部落融合,形成了400多個分支。 他們有著相似的血統,都講班圖語,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最重要的民族。
如今的維多利亞湖雖然分屬于三個國家,但周邊的居民仍然主要是班圖人。
居住在維多利亞湖周圍的班圖人以采集和捕魚為生。 湖里有600多種魚類,當地還有大量野生馬鈴薯和水果,所以班圖人并沒有發展出像樣的種植業。
▲專家解析班圖人的遷徙軌跡
東非大裂谷幾乎橫貫整個非洲東部地區。 兩側都是高差一兩公里的懸崖,基本無法通行。 這使得這里的古代班圖人很難與外界交流,一直處于氏族社會。
只有來自北非的阿拉伯商人才能沿著尼羅河到達湖北岸,與當地人進行一些貿易,并帶來伊斯蘭教。 阿拉伯人稱這個大湖為“”。
▲東非大裂谷使得維多利亞湖地區對外交往十分困難
13世紀開始,維多利亞湖以北(今烏干達)出現了一些早期的班圖王國。 最初最強大的是布尼奧羅王國。 17世紀后又興起了一個布干達王國,并逐漸超越了本圖。 奧羅王國。
由于東非大裂谷的阻擋作用,葡萄牙殖民者雖然早在16、17世紀就占領了東非的一些沿海地區,但未能發現維多利亞湖,使其成為世外桃源。
兩個或三個獨立的湖泊
受尼羅河滋養,19世紀初的埃及仍是北非強國。 其谷物和小麥出口到歐洲。 其領土包括今天的埃及和蘇丹。 雖然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庸,但實際上是獨立的。
隨著軍事和科技水平的進步,歐洲列強競相在世界各地搶奪殖民地。 1840年,英國用大炮炸開埃及邊境,埃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埃及是連接歐亞非的戰略要地,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河。 因此,英國人對探索尼羅河源頭充滿了興趣。
▲埃及自古盛產小麥和棉花,一直是各大帝國爭奪的焦點。
1858年,英國人斯皮克溯河而上,發現了這個廣闊的湖泊,并將其命名為維多利亞湖。
當時的英國正處于鼎盛時期,喜歡以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來命名各種新發現或征服的地區。 例如,澳大利亞有維多利亞沙漠和維多利亞州。
經過專家進一步勘察,確認維多利亞湖是尼羅河的源頭,尼羅河全長6670公里是從維多利亞湖河口算起的。
阿拉伯人給這個湖起的名字“”并沒有被忘記。 湖中最大的島嶼叫烏克雷韋島,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 它位于今天的坦桑尼亞,是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
▲維多利亞湖的名字是英國人起的。 沒有人知道班圖人最初叫它什么。
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極大地增強了埃及的戰略地位。 英國加緊對埃及的控制,先是沿尼羅河南下,占領中游的蘇丹,然后進軍上游。
▲蘇伊士運河
維多利亞湖以北的班圖人在布尼奧羅王國和布干達王國的領導下,對殖民者進行了英勇抵抗。
英國人改變策略,在武力征服的同時,派遣傳教士疏遠各個王國和部落,逐漸瓦解班圖人的抵抗。
▲蘇伊士運河極大提升了埃及的戰略地位
英法征服了非洲大部分地區后,1871年才統一的德國只能觸及一些沒人關心的“角落”地區。
德國人從東非沿海地區出發,然后越過險惡的東非大裂谷尼羅河鱸魚,最后從東部進入維多利亞湖地區,與來自北方的英國人展開競爭。
1882年,英國徹底完成了對埃及的殖民化,并開始加大在東非的爭奪。 經過幾年的競爭,英國和德國于1890年達成協議,瓜分東非。以維多利亞湖為界,北半部屬于英國,南半部屬于德國。
▲德國是殖民時代的后來者,只能搶到一些剩菜。
英屬東非分為兩部分。 最早征服的班圖人土地如布尼奧羅、布干達等被稱為“烏干達”,向東延伸到海邊的地區被稱為“肯尼亞”。
德屬東非也被稱為“坦噶尼喀”。 英國和德國殖民者用簡單粗暴的直線劃分湖區,比例粗略為40%、5%和55%。 德國人數量略多,尼羅河的源頭位于烏干達。
英國人的殖民腳步并沒有停止。 1890年,他們征服了坦噶尼喀海岸附近的桑給巴爾島,并于1899年征服了埃及南部的蘇丹。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后,坦噶尼喀于1919年割讓給英國。維多利亞湖周圍地區和整個尼羅河地區成為英國殖民地。
3、河流之爭
英國殖民東非的根本目的是壟斷尼羅河水資源的分配。 埃及的農業幾乎完全依賴尼羅河。 需要保證足夠的尼羅河水流入埃及,以便英國能夠從埃及獲得大量的糧食和棉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承諾放棄對埃及的殖民統治,以拉攏阿拉伯世界。 埃及于1922年宣布獨立,但其外交、國防、經濟等領域仍深受英國影響。
▲歐文瀑布大壩的指標不高,但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庫容量
1929年,英國主持簽署了《尼羅河水分配協議》。 埃及每年獲得480億立方米的水量,占尼羅河口的57%。 蘇丹僅獲得40億立方米的水量,并且不允許在任何干流和支流上修建水壩。 和其他設施。
維多利亞湖周圍的三個英屬東非殖民地水資源較為豐富。 因此,英國人大力種植棉花、咖啡、煙草等經濟作物以獲得高額利潤,卻忽視了糧食的種植,造成了畸形的殖民經濟模式。
▲尼羅河鱸魚是一種神奇的魚類,它以捕食其他魚類為生
1950年,東非發生大面積干旱,采集和捕撈無法滿足當地班圖人的需求。 殖民當局從埃及引進了尼羅河鱸魚。 這種魚體型大,生長快,最大重量可達80多公斤,大大增加了維多利亞湖的捕撈收獲。
然而,尼羅河鱸魚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很快就吃掉了許多原有的魚類,導致維多利亞湖的魚類數量從600多種減少到200種左右,造成了嚴重的生態污染。
▲班圖人直接從氏族部落進入現代殖民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地掀起了擺脫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熱潮。 東非的這一進程相對緩慢。
當地班圖人大多數直接從氏族社會過渡到殖民地。 即使是早期的布尼約羅、布干達等王國,與歐洲和亞洲國家相比,其政治結構也較為松散,早已消失。 這一切導致班圖人的國家觀念淡薄。
直到20世紀50年代,英國才開始大規模培訓當地人參與管理,以準備從東非撤軍。
隨著英屬東非的開發,修建了許多城市,對電力的需求不斷增加。 英屬烏干達于1954年修建了歐文瀑布水電站,所產生的電力除自用外,還可以出口到肯尼亞。
▲1960年代是非洲民族獨立的高潮
歐文瀑布水電站的大壩建在尼羅河上。 它的發電量只有15萬千瓦,但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庫容量2.7萬億立方米。 整個維多利亞湖都可以算作它的水庫。
歐文瀑布大壩提高了維多利亞湖的水位,這也意味著尼羅河的供水量減少。 1956年才獨立的蘇丹很快就與埃及簽署了新的尼羅河水分配協議,規定兩國將分別獲得22%和66%的水量。
▲阿斯旺高壩對埃及意義重大
埃及還于1960年開始修建阿斯旺大壩,以保證旱季的用水需求。 此舉引起了英屬東非殖民地的不滿,因為該協議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利益。
不過,英屬東非暫時無法關心此事。 他們正忙著建設自己的國家。 坦噶尼喀于1961年12月獨立,烏干達于1962年10月獨立,肯尼亞于1963年12月獨立。1964年1月,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合并成立坦桑尼亞。
4. 烏克蘭-坦桑尼亞戰爭
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肯尼亞這三個國家從原來的三個殖民地獨立出來,也繼承了殖民者對維多利亞湖大約40%、55%和5%的劃分。
當地班圖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血緣和語言密切相關。 他們被殖民者強行劃分為不同的國家。 他們生活、捕魚時經常跨越國界,很少受到任何人的干擾。
隨著人口的增長,沿湖國家致力于改變殖民經濟模式,推廣糧食種植,提高糧食自給率。 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減反增,導致摩擦不斷,尤其是坦桑尼亞和烏干達之間。 雙方都希望獲得更多的淡水和漁業資源。
▲烏干達總統阿明與利比亞卡扎菲關系非比尋常
由于烏干達歷史上與阿拉伯世界有多次交往,境內有大量穆斯林,因此得到了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利比亞的援助和支持。 坦桑尼亞缺乏強有力的外援,顯得更加貧窮落后。
1978年10月,烏干達總統阿明以爭奪維多利亞湖為借口入侵坦桑尼亞,意圖占領毗鄰烏干達、維多利亞湖西岸的卡拉奇地區。 坦桑尼亞立即發起反攻,僅用三個月時間就擊敗了入侵者。 還反攻烏干達,占領首都坎帕拉等重要城市。
▲坦桑尼亞軍隊的戰斗力遠超烏干達
烏干達與烏干達之間的戰爭于1979年4月結束,雙方都有數千名軍人和平民傷亡。 阿明總統流亡海外,烏干達陷入不同派別內戰。 直到1986年1月,烏干達重新選舉合法政府,坦桑尼亞撤出全部軍隊,戰爭才徹底結束。
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之間的戰爭表面上是為了爭奪維多利亞湖。 事實上,這是由于烏干達內政問題造成的。 阿明總統發動戰爭是為了轉移沖突。
戰后,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之間的邊界保持不變,維多利亞湖照常營業。
▲烏克蘭與坦桑尼亞戰爭導致數十萬難民流離失所
坦桑尼亞強大的戰斗力讓其他國家不敢覬覦維多利亞湖。 然而,民事糾紛很難完全停止。 反而變得越來越激烈。 歸根結底,是人口增長太快。 到21世紀初,維多利亞湖周圍的人口將接近3000萬。 。
5、人口悲劇
除了人口之外,維多利亞湖還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 尼羅河鱸魚已占漁獲量的70%,成為湖中最重要的魚類,威脅著其他魚類的生存。 好在這種魚出肉量多,經濟價值高,至少對漁民來說是有利的。
水葫蘆的繁殖危害不亞于尼羅河鱸魚。 這種原產于巴西的水生植物在淺水地區繁殖能力極強,短短8個月即可生長6萬倍。 水葫蘆曾入侵中國南方海域,造成魚類滅絕、航行暫停。 近年來,我國采取多種技術手段遏制水葫蘆的危害。
▲維多利亞湖沿岸很多地方都被水葫蘆占據
21世紀初,肯尼亞維多利亞湖沿岸幾乎被水葫蘆覆蓋。 烏干達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兩國漁民紛紛移至湖邊,繼續在小島上捕魚。 2004年,兩國漁民在肯尼亞和烏干達分界線上的米金戈島發生激烈沖突。
▲米金戈島的位置
島只有2000平方米。 起初,島上只有肯尼亞人居住。 后來,島上居住的烏干達人越來越多,超過了肯尼亞人。 島上總人口達500多人,兩國居民經常發生沖突。 事實上,他們都是班圖人,說同一種語言。 他們只是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捕魚區域而發生沖突。
▲金米戈島的人口密度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每平方米有2人。
2004年,烏干達派警察到該島并升起了國旗,這意味著烏干達認為該島的主權屬于自己。 肯尼亞人認為該島一直屬于他們的國家,因此政府對烏干達進行了干預。 君子島的民事糾紛上升為國家糾紛。
2009年,肯尼亞政府也派警察到島上,不少肯尼亞漁民也隨之而來,使島上人口增加到1000多人,平均每平方米居住2人。 密度高得難以想象。
▲維多利亞湖風景優美,但承載人口壓力較大
2009年至2016年,烏干達和肯尼亞政府多次進行談判,但聯合國干預無果。 米金戈島每天都會發生爭吵,甚至警察也經常介入。
好在雙方的人都保持克制,基本上只是說說而已。 這比其他國家的主權爭端要溫和得多。 畢竟我們都是同一種族的兄弟。
2016年,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共同開發金尾島及周邊海域。 沖突暫時平息,兩國漁民各自捕魚,互不侵犯。 由于需要向兩國納稅以及收成減少,漁業收入大幅下降。 許多人放棄了島上的生活,這緩解了人口密度過大的問題。
▲肯尼亞繁華的首都內羅畢,有“東非小巴黎”之稱。
據統計,目前維多利亞湖周邊人口已達4000萬,承載壓力不斷加大,將導致湖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應對措施。
歸根結底,維多利亞湖的爭議主要來自于人口壓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生存資源分配。
維多利亞湖三個國家都是世界上的貧困國家。 烏干達人均GDP最低,僅為858美元,肯尼亞人均GDP最高,僅為1782美元,坦桑尼亞略高于烏干達,為1190美元。
▲周邊國家維多利亞湖的開發還處于比較原始的狀態。
肯尼亞雖然只擁有5%的湖區權益,但由于建設重點在沿海地區,并沒有提出太多要求。 坦桑尼亞也是如此。 烏干達作為內陸國家,比較重視但無力開發。
可以說,維多利亞湖周圍基本沒有任何工業,沿湖只有幾個漁港,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開發了一些旅游項目。
尼羅河框架協議于2010年簽署,從維多利亞湖源頭三國到入海口埃及,各國平等獲得尼羅河水資源。 該協議為解決類似沖突或爭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長期作者 | 培林
歷史愛好者
- 上一篇: 四海釣魚全集,打油詩,非打油詩和順口溜的區別
- 下一篇: 海洋里的生存游戲:鯨尸上的工業革命業
猜你喜歡
- 2024-01-10 尼羅河鱸魚是什么魚?
- 2023-12-05 尼羅河鱸魚 世界上最擁擠但利潤極高的島嶼。 一般人靠捕魚致富。 人們都擠著頭想進去。
- 2023-12-05 尼羅河鱸魚 三湖慈鯛系列九:有一種激素魚你一定不能碰。 三胡市場現狀分析
- 2023-11-14 尼羅河鱸魚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的“鱸魚”
- 2023-11-14 尼羅河鱸魚 穿越千年的英國探險家——維多利亞湖面積達694000km
- 2023-11-14 尼羅河鱸魚 非洲如何進入維多利亞湖讓非洲老百姓即愛又恨的學名
- 2023-11-09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非洲大名鼎鼎的尼羅河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