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亞洲最早的養蝦業始于幾個世紀前,主要是將蝦放入最初為鯔魚和其他魚類建造的灘涂中。 這種養殖方式導致蝦產量不穩定,約100-200公斤/公頃/年。 除印度西海岸、孟加拉國、越南三角洲、中國沿海等少數地區有少量收獲外,其他地區很難見到養殖蝦。
印度西海岸、孟加拉國和湄公河三角洲很早就開始大規模養殖。
由于當時自然環境比較好,所以廣泛采用粗放的耕作方式。 旱季期間,農民會對灘涂進行改善,主要是加高水壩、設置污水渠,以方便后續養殖。 但當時的蝦苗主要是從野外捕獲的,在養殖過程中沒有攝食習性。 當時有的養殖比較好,可以達到年產400公斤/公頃,但每年產量一般在200公斤/公頃左右。 直到20世紀中葉,對蝦養殖技術幾乎沒有什么進展,其發展主要受到對蝦生命周期缺乏了解的限制,
直到1934年,日本藤永元博士才首次通過人工育苗孵化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批蝦苗。 同年,藤永元發表第一份研究報告,成為世界上人工孵化蝦苗的第一人。
但由于當時人工孵化的蝦苗質量較差,直到1939年藤長本教授才利用硅藻成功培育出非常優質的蝦苗,而且孵化成功率比以前高出很多。 事實上,藤長本在1940年就首次打通了從對蝦孵化、到養殖、到銷售的整個閉環。 因此,他也被稱為“日本蝦養殖之父”。
藤永本博士第一次了解了蝦的生命周期。
2、美國、臺灣地區帶動對蝦養殖業進入第二波發展。
盡管日本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對蝦養殖已經開始向氣候更有利、土地資源更多的地區轉移。 20世紀60年代,蝦類養殖經歷了第二波發展,研究人員開始嘗試在其他地方模仿藤長本的孵化方法,其中最熱衷的是美國和臺灣。
美國的技術開發中心之一是商業漁業辦公室的加爾維斯頓實驗室(后更名為國家海洋漁業局)。 研究人員哈利·庫克和后來的莫克博士模擬了藤長本的繁殖方法,建立了墨西哥灣蝦的新繁殖方法。 主要研究對象為褐溝蝦(P.)、紅蝦(P.)和白對蝦(P.),其改進包括:首次設計錐形底部的室內孵化池,在熒光燈下喂藻,以及最早使用EDTA作為降低金屬毒性的方法,后來被稱為“ Dunfa”。
臺灣廖宜久被譽為“斑節對蝦養殖之父”
與藤長本一起做研究的廖宜玖博士也于1968年返回臺灣,在水產實驗所臺南分所工作多年,這里后來被認為是亞洲養蝦的圣地。 廖宜九當時研究的蝦類種類繁多,主要是斑節對蝦(現又稱草蝦、鉆石蝦),在蝦的生物學、生理學、營養學、疾病學、生態學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1971年廖宜玖就任所長時,當年臺灣蝦產量為427噸。 1987年他離開研究所時,臺灣蝦產量已增至88,264噸,位居世界第二。
當今世界養蝦的主要方法:高密度池塘養殖是當時在臺灣發展起來的。 廖宜九被譽為臺灣“斑節對蝦養殖之父”。
3、對蝦產業各項技術進展
1. 營養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新鮮蛤蜊是日本對蝦最有效的天然食品之一。 在此后的35年里,日本對蝦加工的研究,例如原料和粘合劑日本對蝦,都是基于蛤的營養成分。 在對蝦營養研究的突破中,日本鹿兒島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含有酪蛋白、魚油、卵磷脂、膽固醇、淀粉、葡萄糖胺、琥珀酸、檸檬酸、礦物質、維生素、纖維和脂類的精制飼料。 這種飼料為蝦的營養需求奠定了基礎,例如蛋白質需求取決于碳水化合物的量、脂肪限制、膽固醇影響等。
直到20世紀70年代,蝦的營養需求才取得突破
2、育種突破
自1968年以來,美國許多公司建立了對蝦孵化場和養殖場,包括白對蝦(P.,美洲本土蝦)、褐對蝦(P.)和紅對蝦(P.)、南美白對蝦(P.)。
1970年,該公司在美國佛羅里達州River建立了蝦類養殖研究中心,開始系統地比較不同蝦種。 結果發現,斑節對蝦生長速度更快,收獲規模更大,養殖也相對簡單。 然而,20世紀70年代中期,菲律賓的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毒(IHHNV)病毒導致斑節對蝦高死亡率,但并未感染南美白對蝦。 當這種疾病在美洲傳播時,南美白對蝦很快就占據了主導地位,因為它比斑節對蝦對 IHHNV 具有更強的抵抗力。
當時的南美白對蝦具有極好的抵抗IHHNV的能力。
當時的亞洲,蝦苗仍然依靠野生捕撈,但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包括:①使用石灰減少有機物,②使用茶籽餅去除雜魚,③使用無機或有機肥料提高產量; 但總體而言,收益率仍然很低。
20世紀70年代初,臺灣人廖宜九和他的團隊系統地比較了當時主要養殖的六種蝦。 結果表明,斑節對蝦適應性強,適合大面積養殖,耐鹽性高,適宜飼喂35%-40%的蛋白質飼料。 因此,臺灣在養蝦、養蝦苗、生產飼料、養塘等方面取得成功,帶動了商業養殖場的快速發展。
從此,蝦業就形成了有趣的現象。 一種是以東方(主要是臺灣)為主的斑節對蝦文化,另一種是以西方(主要是美國)為主的南美白對蝦文化。
3、去眼柄技術的普及,使南美白對蝦孵化取得重大突破。
當時,孵化蝦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人工孵化的產量極低。 提高南美白對蝦親魚的孵化率一直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才取得了一些進展,那就是去除蝦的眼柄。 技術的出現,其實(1943年)就切斷親本的眼柄如何誘發性腺發育、增加產蛋量做了詳細的報道。
剪眼技術是親魚孵化的一項重大進步。
當時,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割掉一只眼睛可以有效誘導親蝦產卵,但所產生的蝦幼體無法支持其生長到足夠大的尺寸。 隨后,研究人員了解到,飼養富含無脊椎動物(如蛤、牡蠣、魷魚、鹵蟲或多毛藻)的孵化場有助于提高蝦幼體的質量,并通過改善環境條件,刺激親本生長。 海水質量、鹽度和溫度穩定性以及減少光照等蝦產卵因素可以有效誘導親蝦交配率的提高。
PS:雖然現在對蝦去除眼柄的技術受到很多養殖戶的詬病,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項技術確實極大地促進了對蝦養殖業的發展。
4. 亞洲和美洲對蝦養殖業的差異
20世紀70年代后,出現了三種不同的養蝦模式。
1、傳統粗放型耕作模式
這種農業模式仍然是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農業模式。 該模式的養殖密度很低,即使密度為3-8條/平方米。 養殖過程中不使用任何飼料,有時還使用糞便或其他無機肥料來刺激天然餌料的生長。 在這種耕作模式下,產量很低,很少超過400公斤/年/公頃。 目前,該模式在越南一些紅樹林地區表現良好。
20世紀80年代,臺灣和厄瓜多爾成為亞洲和拉丁美洲蝦類養殖的領先者。
2、半精養模式
在半精養系統中,池塘可以排水,面積為1-20公頃,深度為0.8-1.5 m,更易于管理。 該機型的養殖密度為8-20尾/平方米。 并每天換水量2%-20%,控制水質。 一般來說,該機型的蝦產量可達1000-2000公斤/公頃/株,一年可養殖2只蝦。
3、集約化養殖模式
集約化池塘面積為0.1-1公頃,養殖密度為30-60尾/平方米。 除了傳統半精養系統采用的換水和管理方法外,飼料還每天投喂3-5次。 為了維持溶解氧水平,在整個養殖期間安裝了增氧機,功率為4-20千瓦/公頃。 一般來說,該機型的蝦產量為3000~10000公斤/公頃/株,每年可養殖2蝦。
20世紀80年代,臺灣和厄瓜多爾成為亞洲和拉丁美洲蝦類養殖的領先者,但兩個地區的發展方式不同。
1. 臺灣
廖宜久(1985)在模擬藤永本的孵化技術后,開發出一種新的養殖方法:“集約化養殖”養殖模式,臺灣于1971年開始研究斑節對蝦的營養需求,并于1977年引進斑節對蝦飼料,2001年引進斑節對蝦飼料,該飼料中首次添加魚粉。 此后,在蝦飼料中添加魚粉已成為一種流行做法。
不過,由于臺灣沿海可用于養蝦的土地較少,土地成本不斷上升,廖宜九的團隊逐漸提高了養殖密度和產量。
當時,臺灣的養蝦業已成為亞洲養蝦業的典范。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臺灣的集約化養殖系統已成為整個亞洲蝦類養殖的典范。 設備、技術和技術人員出口到整個亞洲。 1987年,臺灣一萬公頃的養殖場生產了數噸蝦。 但此時蝦集約化的問題已經出現。
例如:
① 利用大量地下水來稀釋海水。 促進斑節對蝦生長,引起地面沉降。
②對蝦養殖產生的廢水引起人們對污染的擔憂。
③飼養密度的增加會導致疾病暴發的頻率增加。
集約化農業增加了疾病爆發的機會
在泰國,1974年普吉島漁業中心成功養殖斑節對蝦后,對蝦養殖業從粗放型向半精養型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臺灣的精養蝦技術也被引進泰國。 池塘面積0.3-0.5公頃、水深1.5-1.8m、配備增氧機的家庭養蝦場數量迅速增加。 不過,泰國集約化蝦養殖業的快速增長仍得益于政府的技術、資金和基礎設施支持。
當時亞洲實現快速增長的公司主要是菲律賓的San和泰國的CP。 這也直接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菲律賓集約化蝦類養殖的繁榮。
2.厄瓜多爾
1970年代初,厄瓜多爾農民開始修建20公頃的池塘,放養從海灘捕獲的低密度、無飼料的野生蝦苗。 但由于土地和勞動力便宜,天然蝦苗資源豐富,病害很少,養蝦業一直有利可圖。 到1977年為止,厄瓜多爾有3000公頃的養蝦場。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左右,該公司開始實施試點池塘,以展示飼喂飼料的好處。 結果發現,投喂飼料確實能加速蝦的生長,提高成活率,提高產量。 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厄瓜多爾的飼料工業得到了發展,這標志著厄瓜多爾從粗放型蝦養殖向半精養型蝦養殖轉變。
厄瓜多爾的半精養方式已成為拉美國家蝦類養殖發展的典范。
厄瓜多爾的蝦產量從1978年的4800噸增加到1983年的23390噸。但1983年的拉尼娜天氣導致近海氣溫下降,蝦苗供應短缺。 結果,厄瓜多爾沿岸幾乎一夜之間就建成了數百個孵化場,創造了人類養蝦史上的奇跡。 這些孵化場現在被稱為“育苗營”。
雖然家庭高密度生產在亞洲占主導地位,但擁有綜合養殖場、孵化場、加工廠和飼料廠的大公司在厄瓜多爾蝦業中占據主導地位。 同時,半精養模式已成為巴拿馬、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哥倫比亞、巴西以及整個拉美國家發展對蝦養殖的主要模式。
猜你喜歡
- 2023-12-10 日本對蝦室內養殖技術(日本對蝦高密度養殖)
- 2023-12-09 日本對蝦精養高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