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視頻 > 四海釣魚 > 裝備發燒友
“去年的三門清蒸青蟹,令人難忘,鮮在人間。” 作為中國青蟹之鄉,三門青蟹養殖面積超過8萬畝,是全國最大的青蟹人工養殖區。 在這里,一只青蟹影響著千家萬戶的生計。
從注冊產品,三門青蟹獲得全國首個國家地理標志水產品認證商標,到全國名優新農產品,再到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保護產品,農村事務。 三門青蟹已成功獲得“地理標志”稱號。 “大滿貫”,品牌價值48.02億元,區域品牌(地理標志)排名第77位。
上周,中國藍蟹(鮮甜產業)高素質發展人才交流會在三門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藍蟹的未來發展。
三門藍蟹的發展為何如此“渴求人才”? 如何打造高素質水產人才隊伍? 如何讓這些人才、青蟹走出大縣,走向中國乃至世界?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這座甜蜜的城市一探究竟。
為什么我們如此渴求人才?
突破“卡脖子”難題,人才是關鍵
三門灣,金銀灘。 作為浙江海水養殖第一縣,當地養殖戶遍布中國海岸線。 青蟹養殖是三門最大的農業支柱產業,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0萬。 去年,三門青蟹產量達到1.45萬噸,產值15.9億元。 銷售額占全國的九分之一,位居全國縣級地區第一。
近年來,三門以蟹為媒,打造鮮甜產業集群。 三門青蟹已成為三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品牌。
然而,在知名度不斷提升的同時,三門藍蟹仍面臨不少困難和瓶頸。
“受青蟹苗種供給不足、傳統蟹塘畝效提升低、當地發展空間不足等因素影響,三門青蟹養殖規模一直受到限制,一直是‘卡脖子’。 “這給當地產業發展帶來了問題。”三門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陳立志說。
此外,農戶年齡結構相對老齡化,集約化、設施化養殖尚不成熟,新的銷售業態探索不足。 這些都是三門青蟹近年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突破“卡殼”問題、彌補短板,關鍵在于人才。 以此為基礎,先后成立了中國水產學會三門基層科技服務工作站、中國三門藍蟹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產學研平臺。 隨后,一大批苗種繁育、越冬實驗、設施養殖、銷售流通等領域的人才紛至沓來,助力打造整個三門青蟹產業的“共享財富”鏈條。
如何突破“卡脖子”難題?
精英匯聚,科技賦能
青蟹色澤亮藍,殼薄爪大,肉質肥美,肉質細嫩,香氣濃郁。 然而,藍蟹養殖是一項技術活。
2019年,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吳慶陽博士帶隊來到三門,與三門東航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研究三門青蟹人工養殖難題。
此前,三門縣廣大青蟹養殖戶長期面臨一個問題:一直依賴外省的野生苗,質量和產量不穩定,成活率只有10%左右。
針對這一問題,吳慶陽團隊采用三門青蟹品種作為原始品種。 經過三年的培育,終于形成了“永泰一號”。 經過四代選育,新蟹具有生長快、批次穩定、抗病力強的特點。
蟹苗成活率提高到70%以上,養殖戶笑逐顏開。 “效率和成活率都比外地蟹苗高。”當地養殖戶吳偉奎說。
此外,通過多次實驗,團隊突破了藍蟹良種繁育同步產蛋的瓶頸,將產蛋率從30%提高到70%,同步產蛋時間從1個月縮短到10個月。 -20天。
近年來,三門與浙江海水產養殖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學、寧波大學等建立戰略合作,針對苗種、病害、飼料等青蟹產業發展關鍵短板,實現多方共贏。 -部門、多系統協作。 創新聯合攻關,促進產學研融合,為青蟹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當前,三門正深入推進青蟹、蟶子、牡蠣等特種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建設,依托各科研單位,以水產種業振興為重點,重點青蟹、貝類等特殊品種,打造三門小海鮮種業‘硅谷’。”陳立志說。
如何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讓本土人才“競相綻放”
在三門縣,養殖池塘縱橫交錯,養殖戶在池塘邊忙碌。
“借助產學研平臺,我們邀請專家、講師對養殖戶進行培訓,傳授青蟹養殖新理念、新技術。目前,我們正在探索開發數字化應用平臺,讓養殖戶可以在平臺上進行養殖。”可以通過短信、視頻等方式學習相關知識。”陳立志說。
隨著行業日趨成熟,養蟹致富催生了一批藍蟹電商從業者,80后知青方軍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方軍看到了三門青蟹產業的潛力,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回到家鄉開始養殖青蟹。 在家人和親戚的指導下,他逐漸從一開始就成為了一名好農民,現在年產值可達300萬元。
“我們一般通過抖音、淘寶、微商等線上平臺進行銷售。” 方軍說,“與向商販出售青蟹相比,這樣一來,每斤青蟹的價格可以上漲15至20元。 ”
近日,海潤街道陶頭村農民王樹明正準備前往非洲莫桑比克考察。
“聽說那里的水產資源豐富,環境適宜,土地、飼料等管理成本也很便宜。 我們計劃把青蟹、梭子蟹等苗帶到那里進行養殖實驗。 如果合適的話,我們會在那里建立一個托兒所。 開展規模化養殖。”王書明說。
近年來,養殖池塘供大于求,成本越來越高。 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走出國門,探索跨國養殖。 事實上,這并不是桃頭村民第一次出國。
早在2014年,桃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后義就帶領農民和“土壤專家”出國尋找土地。 他們先后10余次赴馬來西亞、泰國等地考察。 根據土地性質和承包成本,根據氣候條件選擇試養殖地點。 當時,國外大規模養殖在三門縣乃至浙江都是首例。
此外,隨著寧波大學團隊攻克鹽堿地青蟹養殖難題,越來越多的內陸省份開始引進三門青蟹苗,探索致富之路。
如今,三門農民遍布中國海岸線,“絲綢之路養青蟹”,在縣內、縣外、海外46萬畝養殖塘上打造了百億小型海鮮產業。 接下來,三門人民將繼續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尋求新的突破。
猜你喜歡
- 2023-11-18 窩料誘魚結果差怎么辦?教你一招解決!
- 2023-11-18 《NeverGonnaYouUp》播放量破10億次,想搞黃色?
- 2023-11-18 甘肅青海等省為何將注意力放在虹鱒魚身上?
- 2023-11-18 2022年抖音運動健身視頻數同比增加137%%用戶最多
- 2023-11-18 提要湖北工廠化試養冷水魚成功,養殖周期縮短1年!
- 2023-11-18 長江四鮮——夜釣帶魚的特色之刀魚刀魚
- 2023-11-18 秋季護眼大將,不妨多吃這幾道菜!
- 2023-11-18 (釣魚技巧)釣草魚的餌料配方,釣友分享!
- 2023-11-18 (釣魚技巧)釣草魚的餌料配方及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