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視頻 > 四海釣魚 > 裝備發燒友
劉家峽地處高山峽谷,黃河上游的清水匯聚于此,形成我國著名的“高原明珠”。 為了利用好這片清澈的水源,20世紀90年代末從甘肅省永登縣引進虹鱒魚到當地。 網箱產量一度達到畝產1萬公斤。 如今,劉家峽的虹鱒魚已成為當地一大特產,在全國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30年來,虹鱒魚不僅在黃河上游站穩了腳跟,而且遍地開花。 劉家峽上游有公伯峽、李家峽、拉西洼、龍陽峽等水庫,劉家峽下游有鹽鍋峽、八盤峽等水庫。 這些水庫也適合虹鱒魚的生長。 各種峽谷、水庫相連,形成西北最大的虹鱒魚基地,特色和優勢顯著。
那么甘肅、青海等省份為何重點關注虹鱒魚并給予大力支持呢?
首先,水文環境特殊,水質條件與虹鱒魚高度匹配。
劉家峽庫區呈橢圓形,水面廣闊,蓄水量充足。 庫區冷水資源豐富。 年平均水溫僅11.5℃。 5月至11月水溫9.8~19.5℃。 虹鱒魚的最適溫度正是16~18℃,因此最適生長期很長。 庫區平均溶氧水平高達10.82毫克/升,營養鹽、pH等指標也能滿足虹鱒魚的生長需要。
其次,虹鱒魚經濟價值高,是當地長期以來發現的“最好的魚種”。
虹鱒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被譽為“水中人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每公斤售價30至50元,比傳統溫水魚更具競爭力。 雖然虹鱒魚是一種高端魚類,但由于缺乏經驗,庫區漁民最初并沒有關注這種魚。
作為甘肅最大的天然水庫,劉家峽水庫自建成以來就被視為“寶庫”。 早在1968年至1985年,庫區就曾人工放流草魚、鯉魚、鰱魚等魚類,但效果并不理想,多年回捕率僅為0.4%。 1995年開始,庫區開始移植大銀魚、胡公魚。 這兩種魚繁殖很快,但也沒有形成捕撈規模,經濟效益不高。
經過多次“碰壁”,當地政府結合龍羊峽水庫的成功經驗,最終把重點放在了虹鱒魚上。 據評估,劉家峽水庫和龍羊峽水庫水質相似。 一條重2克的虹鱒自然放養一年后可長到570克,兩年后可長到2公斤以上。
這個估計并非沒有根據,因為20世紀80年代,庫區進行了資源調查,初步確定了魚類生產力:每公頃水面可產鰱魚50公斤、鳙魚63.5公斤。 年產小魚900噸。 然后根據能量流換算方法,可以估算虹鱒魚的產量。
引進網箱養殖后,虹鱒魚產業取得了巨大成功。 2015年前后,劉家峽庫區虹鱒魚產量約2000噸。 按每噸3.5萬元銷售價格計算,總產值已達70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劉家峽水庫:虹鱒魚擴散的風險有多大?
有專家指出,在劉家峽飼養虹鱒魚非常安全,不容易發生逃逸事故。 給出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劉家峽庫區水質優良。 相連河流有洮河、府河、黃河干流。 三河水質不如庫區。 虹鱒魚對水質比較挑剔,會主動避開不良的回水區,一般不會從好水游入壞水。
其次,劉家峽的地理形態十分特殊。 95%以上的水面距壩址10公里以上,壩前水道起到了很好的收縮作用。 也就是說,壩前的庫段構成了天然的瓶頸,庫區的虹鱒魚很難從狹窄的出口逃脫。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很難保證100%的防逃效果。 對于3歲以上的虹鱒魚來說,逃脫的風險更高。 該群體的性腺已經成熟,在繁殖期會表現出逆流產的習性。 它們遇到障礙物時能跳出1米多高的水面,并跳躍、蔓延。 能力很強。
此外,劉家峽庫區本身是一座調蓄水庫,水交換率較高。 庫區泥沙淤積較為嚴重,排水渠和泄洪洞擔負著泄洪、排沙的雙重任務。 泄洪或排沙時,泄洪流量可超過1000m3/s,壩前水流可從0.3m/s加速到2m/s以上。 屆時,庫區虹鱒魚可能會隨著閘門開閘泄流逃入自然水域。
事實上,鮭魚和鱒魚逃逸的防控仍然是世界范圍內的難題,逃逸案例屢見不鮮。 2018年,挪威一家公司在智利海域養殖的鮭魚意外逃脫,漏網魚多達69萬條。 盡管竭盡全力,最終只恢復了5.5%。 考慮到生態危害,智利政府最終對這家挪威公司處以714萬美元的生態罰款。
眾所周知,挪威是世界第一大鮭魚和鱒魚養殖國。 擁有50多年的經驗,其工業體系和防逃管理處于世界頂尖水平。 即使是挪威的巨頭公司也無法保證在管理鮭魚和鱒魚時不會出現100%逃逸的情況,國內公司自然也無法做到這一點。
奇異的虹鱒魚入侵黃河了嗎?
在青海、甘肅等省,虹鱒魚已形成較大產業。 經過20多年的養殖已初具規模,年產量超萬噸。 劉家峽庫區虹鱒魚養殖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品種不僅有普通虹鱒魚、甘肅金鱒魚,還有三倍體虹鱒魚、彩色鮭魚、白鮭、鱘魚等新品種。 隱患。
甘肅金鱒魚
有跡象表明,劉家峽庫區曾出現過“漏網之魚”,不少路亞玩家都有在開闊水域釣魚的記錄。 2012年初,蘭州一支漁隊到劉家家水庫區釣魚,意外捕獲了一條重達“十斤二十兩”的大虹鱒魚。 這條虹鱒魚已達到國內野生捕撈記錄水平,并被中國釣魚雜志詳細報道。
近年來,劉家峽水庫區已成為路亞玩家的網紅打卡點。 釣魚的朋友經常釣到很多魚,大魚重3-5公斤,小魚不到1公斤。 無獨有偶,網友也在青海龍陽峽、李家峽等水庫捕獲了10公斤重的虹鱒魚。 一位釣友還在李家峽下游的黃河干流中釣到了一條14公斤重的個體……
有網友擔心,龍陽峽、劉家峽等庫區逃逸的虹鱒魚存在隱患,會沿著自然水系擴散,進入黃河干流,最終對本土魚類和黃河造成極大危害。河流生態。
這種擔憂并非沒有根據。 事實上,李芳、張建軍等學者早在2007年就對黃河外來魚類進行了調查,發現黃河上游的外來魚類多達31種,其中包括彩虹魚。鱒魚。
黃河沿岸各省份網箱養殖的部分虹鱒魚已逃至黃河上游主流水域,成功建立自然種群。 據調查,野生虹鱒魚的分布范圍從劉家峽一直延伸到瑪曲,覆蓋了全長約1000公里的天然河段。
黃河上游是本土魚類的聚集區,特有程度高,更容易被外來魚類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以虹鱒魚為例,普通虹鱒魚成熟僅需3年,而黃河原生魚一般需要6年以上成熟。 因此,虹鱒魚有較強的建立和擴大群體的能力。
虹鱒魚也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擅長捕食昆蟲和其他魚類。 “漏網”的虹鱒不僅會排擠土著魚類的食物資源和棲息空間,還可能直接捕食土著魚類。 為此,有必要對野生虹鱒魚胃內容物進行分析鑒定,進而評估其對本土魚類的捕食風險。
三倍體虹鱒魚進入黃河真的沒有危害嗎?
目前,黃河上游網箱養殖的虹鱒魚多為三倍體虹鱒魚,比普通虹鱒魚多了一組染色體,因此不具備自然繁殖能力。 因此,有人持樂觀態度,認為三倍體虹鱒魚無害,即使逃脫也無法繁殖和建立群體,不構成威脅。
但要知道,三倍體虹鱒魚的生命力也更加“頑強”。 研究表明,三倍體虹鱒魚的生長速度比普通虹鱒魚快10%至20%,成活率高10%,體型更大,抗病能力更強。 因此,即使不能自然繁殖,三倍體虹鱒魚仍然對黃河本土魚類構成很大威脅。
此外,虹鱒魚被全球公認為 100 種最具威脅性的外來物種之一。 成年后體長可超過100厘米,體重可達20公斤。 它們性情兇猛,能吞食相當于自身體長30%的中小型魚類。 種類。 如果不加強防控,很容易產生生態危害。
對于黃河上游虹鱒魚,要加強預防:通過科學調查,確定新的分布范圍和種群規模,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猜你喜歡
- 2023-11-18 《NeverGonnaYouUp》播放量破10億次,想搞黃色?
- 2023-11-18 2022年抖音運動健身視頻數同比增加137%%用戶最多
- 2023-11-18 提要湖北工廠化試養冷水魚成功,養殖周期縮短1年!
- 2023-11-18 長江四鮮——夜釣帶魚的特色之刀魚刀魚
- 2023-11-18 秋季護眼大將,不妨多吃這幾道菜!
- 2023-11-18 (釣魚技巧)釣草魚的餌料配方,釣友分享!
- 2023-11-18 (釣魚技巧)釣草魚的餌料配方及制作方法!
- 2023-11-18 海洋中還有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動物藍鯨!
- 2023-11-18 高手推薦:簡單釣草魚配方,為什么說是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