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技巧
由出血性疾病病毒(GCRV)引起的魚類疾病。 主要危害草魚和青魚。 主要癥狀是病魚的肌肉、腸道、鰭、鰓等處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熱門功能
主要危害草魚品種。 6月至9月為流行季節,8月為流行高峰。 一般起始水溫為20-33℃,最佳流行水溫為27-30℃。 潛伏期一般為3至10天。 主要傳染源是有毒草魚、青魚和麥穗鯉。
癥狀及病理變化
根據病魚的臨床癥狀和病變情況,一般分為三型:
(1)“紅肌”型:主要是肌肉出血。 同時,鰓瓣因失血嚴重而出現“白鰓”,但表面無明顯病變。
(2)“紅鰭紅鰓”型:以體表出血為主,口腔、下頜、鰓蓋、眼眶周圍及鰭條基部有明顯充血出血。
(3)“腸炎”型:以腸道充血、出血為主要癥狀,腸道全部或部分呈鮮紅色。
這三種類型在臨床上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混合出現。
出血性腸炎與細菌性腸炎的區別:草魚出血性疾病的腸炎型:腸壁彈性較好,腸腔內粘液較少; 細菌性腸炎:腸壁彈性差,腸腔內粘液較多。 腔內有大量滲出物及壞死脫落的上皮細胞,紅細胞很少。
病草魚鰓蓋、胸鰭出血,病草魚腸道明顯出血
病草魚肛門和尾鰭出血。 病草魚肌肉嚴重出血。
防治方法
預防:腹腔注射草魚出血病滅火疫苗,或定期噴灑出血豆腐皮靈25ml/μm
治療:(1)內服:將魚血與飼料混合飼喂
(2)潑灑:止血復必寧50ml/μm或二硫氰甲烷50ml/μm或腎復康5g/μm
2、腸炎
1、腸炎又稱腸炎,是一種廣泛傳播的細菌性疾病。 它可危害各種觀賞魚和常規養殖魚類,也是危害魚類最嚴重的細菌性疾病之一。 此病常并發細菌性爛鰓病和紅皮病。 電話 --3712--8119
2、流行特點:水溫18℃以上時發病,水溫25~30℃為流行高峰。 病情嚴重時,死亡率可高達90%。
3、癥狀:病魚食欲減退,游動緩慢,常單獨游動。 魚體變黑或失色,腹部增大,肛門突出紅腫,擠壓腹壁時流出黃紅色腹水。 打開腸管,可見腸壁部分充血、發炎,腸內無食物,有大量粘液。 發病后期,整個腸道變紅,腸壁彈性差,充滿淡黃色粘液。
四、防治方法
預防:
(1)徹底消毒; 定期噴灑金碘150ml/畝/米
(2)口服神長寧,并用高能免疫VC混合餌料投喂2~3天。
治療:(1)口服神長寧+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混合餌料,連用2~3天
(3)全池噴灑金碘200ml/畝/米
3.紅皮病
1.熒光假單胞菌引起
2、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草魚、青魚等,該病多發生于2~3齡魚,但老年魚也可發生。 常與腸炎、爛鰓同時發生,引起并發癥。
三、癥狀及病理變化
病魚體表鱗片部分或大部分脫落,出血、炎癥最為明顯,尤其是魚體側面和腹部。 鰭基部或整個鰭充滿血液,出現“爛鰭”。
4.診斷方法
根據外部癥狀和病理變化即可診斷。 該病的致病菌不能侵入健康魚的皮膚,因此病魚有受傷史,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五、防治方法
(1)全池均勻噴灑二硫氰甲烷50ml/畝/米
(2)內服腎舒康+高能免疫VC+魚肝寶混合餌料喂五天。
4.鈍器病
1、爛鰓病可分為粘細菌爛鰓病、真菌爛鰓病和寄生爛鰓病三種類型。
2、流行特點:水溫15℃以上時該病開始發生并流行。 發病時間南方4-10月,北方5-9月,高峰期7-8月。 主要瀕危物種有草魚、青魚、鳊魚、鰱魚等。目前蝦蟹鰓病也十分嚴重。
3、癥狀:病魚體色變黑,特別是頭部。 江浙漁民稱之為“烏頭瘟”。 病魚單獨游動于池邊或浮于水面,反應遲緩,呼吸困難,食欲不振。 病情嚴重時,它們不進食,獨自在水面游泳,對外界刺激失去反應。 鰓絲的末端腐爛、充血,有時還粘有大團的污垢和泥土。 嚴重時鰓絲被腐蝕成柱狀,鰓骨外露,呈白色。 當鰓蓋的內外層同時被腐蝕時,從遠處看呈空心,在南方稱為“開天窗”。 受影響的蝦和蟹的鰓絲被侵蝕,呼吸受阻。 病蝦常游至淺水處,躺下一動不動。 病蟹上岸后拒絕入水、不食、不脫殼,或因脫殼失敗而死亡。 常并發肝病、腸炎等,發病率50%左右,死亡率30%-40%。
四、預防和治療
預防:
(1)由于草食動物的糞便是粘細菌的繁殖源,魚塘必須使用發酵糞便。
(2)利用粘細菌在0.7%的鹽水中無法生存的弱點,在池塘飼養魚種時,可用2%-2.5%的鹽水浸泡魚種10-20分鐘。 這種疾病可以得到更好的預防。
(3)定期噴灑金碘150ml/畝/米
處理方法:全池均勻噴灑二硫氰甲烷50ml/畝/米。
內服腎炎康+高能免疫VC+魚肝寶混合餌料喂五天。
5.水霉病
水霉常感染體表受傷組織和死卵,形成灰白色棉絮狀覆蓋物,又稱棉絮病或海綿霉病。又稱皮霉病或白毛病,是真菌病之一。水產魚類疾病。
1、流行情況:最適宜在10~15℃生長。 當溫度高于25℃時,各培養基中游動孢子的繁殖力減弱,不易受感染。 鱒魚幾乎全年都可能發生這種情況。 180—3712-8119
2.癥狀
(1)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狀覆蓋物。
(2)皮損早期呈圓形,后期呈不規則斑片。 嚴重時皮膚受損,肌肉外露。
(3)鰓組織也可被侵入感染,導致死亡。
3. 診斷
(1)觀察體表的棉狀覆蓋物。
(2)將病灶按壓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水霉菌絲和孢子囊。
(3)霉菌類型的鑒定需要培養和鑒定。
四、預防和治療
預防:
(1)對池塘進行徹底清潔、消毒; 運輸苗木時要小心,防止操作過程中受傷
(2)苗木入池前,用3%~5%的食鹽浸浴5~8分鐘。
對待:
(1)全池噴灑霉菌50ml/畝/米
(2)腎炎康+高能免疫VC+克瑞康混餌口服,連用5天。
6.細菌性敗血癥
1、魚類細菌性敗血癥是由嗜水氣單胞菌、溫氏氣單胞菌和氣單胞菌引起的魚類傳染病。 主要危害鰱、鳙、鯉、鯽、鳊、白鯽等魚類。
2、流行特點:近年來,名優魚類,如香蒲、桂魚等也出現精華。 主要影響1月齡以上的魚類和2月齡的魚種。 在混養魚塘中,發病最早的病例是鯽魚、白鯽魚和鰱魚,其次是鳊魚和鳙魚。 如果腸道氣單胞菌引起鯉魚細菌性敗血癥,則不會引起鰱鳙的該病。 該病發病溫度為9~36℃,峰值溫度為28~32℃。 6月至7月易發生疫情。 若魚池淤泥增多、水質惡化、飼養密度過高、飼料變質等,均可促進本病的發生。
3、癥狀:發病初期,魚體頸部、口腔、鰓蓋、體側及鰭條有輕度充血。 病魚少食。 隨后病情變得嚴重,病魚體表充血加重,眼眶充血,眼球被擠出。 比如,魚皮去掉后,全身肌肉充血,呈現紅色。 剖檢可見腹腔內有黃色或白紅色腹水,肝、脾、腎腫脹,腸壁充血呈半透明,腸管膨脹,有稀薄粘液。 有些魚貧血,鰓顏色變深。
四、預防和治療
預防:
(1)徹底消毒; 定期噴灑二硫氰甲烷50ml/畝/米
(2)寶血肽+高能免疫VC混合餌口服2~3天
對待:
(1)內服魚病克星+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混合餌料,連用2~3天。
(2)全池噴灑金碘200ml/畝/米
7、垂直鱗病
1、又稱松果病、松鱗病、松果病。 病原初步認為是水生點狀假單胞菌垂直鱗病
是金魚、鯉魚、鯽魚及各種熱帶魚的常見病。 多發生于華北、華中、華東等養魚地區。 南方飼養的草魚、鰱魚、鳙魚等有時也會發生此病。
2、流行特點: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通常在水質惡化或魚類受傷時發生經皮感染。
病情嚴重時,病鯉親魚死亡率可高達85%。
3、癥狀:病魚單獨游動,游動緩慢、無力。
發病初期,魚體變黑,體表粗糙。 魚體正面的鱗片直立,向外張開,如松果。 鱗基部的鱗囊水腫,內部積聚半透明的滲出物,導致鱗片直立。
嚴重時全身鱗片豎立,鱗囊內積存含血滲出物。 如果用手輕輕按壓鱗片,滲出物就會從鱗片下面噴出,鱗片就會脫落。
病魚常伴有鰭基部和皮膚輕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腫大、腹水等癥狀; 病魚貧血,鰓、肝、脾、腎顏色均變蒼白,鰓蓋內表皮充血。 病情嚴重的魚體鰭基部充血,魚鰭腐爛。
病魚游動緩慢,呼吸困難,2~3天后死亡。
4.診斷:根據癥狀和患病情況進行初步診斷; 同時,必須用顯微鏡檢查鱗狀囊腫內的滲出物。 如果發現大量短桿菌即可診斷。 必須注意的是,當大量魚豆蟲寄生在鯉魚的鱗囊內時,也會引起豎鱗癥狀。 您可以通過用顯微鏡檢查鱗囊中的滲出物來區分它們。
五、預防和治療
預防:
(1)徹底清理池塘,將病魚放入2%鹽水和3%小蘇打的混合液中浸泡10分鐘。
(2)定期噴灑金碘150ml/畝/米
對待:
(1)發病初期添加新水
(2)全池噴灑二硫氰甲烷50ml/畝/米
(3)內服腎舒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混餌料投喂5天。
8、癬病
由安東尼利亞屬的許多物種引起的物種寄生性鰓病。 我國養殖魚類常見的癬有鰓癬、鳙癬、鰱癬、環枝癬等。
1、流行情況
真菌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性鰓病。 主要以卵和幼蟲傳播,流行于春末夏初。 大量寄生會導致大量魚苗和魚種死亡。 對鰱、鳙、草魚危害最大。
2.癥狀
當寄生性花蟲大量存在時,病魚鰓絲內的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鰓絲變白,阻礙魚的呼吸。 有時可以看到大量的蠕蟲從鰓中擠出來。 鰓明顯腫脹,鰓蓋張開,病魚游動緩慢直至死亡。
三、防治方法
預防措施:1、生石灰用水消毒
2、發病季節,連續三天飼喂三環殺蟲合劑,每半個月一次。
處理方法: 1、用真菌、蟲卵噴灑全池殺滅20ml/畝·米或與魚混用殺滅30ml/畝·米。
2、口服三環殺手餌,連續喂食五天。
9、瓜蟲病(又稱白斑病)
由多籽瓜蟲侵入淡水魚的皮膚、鰓、鰭等組織引起的纖毛蟲病。
1、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高密度養殖魚類中的幼魚和觀賞魚。 病程一般為5~10天。 感染速度極快,如果救治不及時,可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死亡。
2.癥狀
典型癥狀是寄生蟲部位組織增生,形成膿皰,皮膚和鰭上形成許多小白點。 魚類感染初期,胸部、背部、尾鰭及體表皮膚分布白斑。 此時,病魚仍如往常一樣繼續覓食和活動。 幾天后草魚吃什么食物為主,全身出現白斑,魚失去活動能力,常常顯得行動遲緩。 漂浮在水面,游動緩慢,食欲不振,消瘦,皮膚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搖擺,快速側向游動,靠近水族箱墻壁、水草、碎石處發癢,游動時逐漸失去平衡。
三、防治方法
預防:用生石灰徹底清池,殺滅蟲包囊,并全池噴灑纖維蛋白原溶液20ml/畝/米。
處理方法:(1)全池噴灑纖維蟲
(2)內服三環殺手+高能免疫VC混餌,連用五天。
10. 絲蟲病
由毛蟲和寄生于魚鰓或皮膚的毛蟲引起的纖毛蟲病。
1、流行情況:主要危害各種魚類的魚苗和魚種階段。 5-8月為流行高峰期,水溫20-28℃。
2.癥狀
寄生在體表和鰓上,魚苗可出現“白頭白口”或“跑馬”(不停地游動)的癥狀。 病魚的癥狀包括身體變黑、獨自游動。 有些成群結隊地在池塘周圍瘋狂游動,經常造成大量魚苗和魚種死亡。 寄生在魚體表面的毛蟲在魚體表面來回滑動,剝奪宿主皮膚組織細胞和鰓組織的營養,破壞皮膚和鰓組織,影響魚的呼吸和正常活動。
三、防治方法
預防: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
(2)三環殺合劑飼喂,連續三天,每半個月一次
對待:
(1)用輪斜管噴灑全池殺滅100g/μm或輪噴一次150ml/μm
(2)三環殺手+高能免疫VC+大腸桿菌混餌同時口服,連用5天。
11.大中華跳蚤病
1、病原:魚蚤病,又稱魚鰓蛆病。 病原體是中國跳蚤,一種橈足類甲殼類動物。
2、流行情況:中國跳蚤對寄主有嚴格的選擇性。 只寄生草魚、青魚、紅眼鱒魚。 當年對草魚危害特別大,但同一水域的鰱魚、鯉魚、鯽魚等魚類不受影響。 大中華跳蚤病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生,每年5月至9月以長江流域最為流行。
3、癥狀及病理變化:當寄生跳蚤較多時,病魚常在水中不安地跳躍,食欲不振或停止進食,體色變黑; 病情嚴重或并發其他疾病時,病魚單獨游動,呼吸困難。 ,不久就死了。 打開鰓蓋,可見病魚的鰓絲末端腫大,呈白色,附著大量卵囊,就像掛著許多白色的小蛆。 故俗稱“枝蛆病”。
4、防治方法:
預防 1、用生石灰將水引入池塘,殺死水中跳蚤的卵、幼蟲和帶菌者。 2、放養魚種時,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的混合液(劑量為每立方米水硫酸銅5克,硫酸亞鐵2克)浸泡魚種20~30分鐘。 3、根據中國跳蚤對寄主嚴格選擇性的特點,可采取輪換繁殖的方式進行防治。 4、發病季節,在美食廣場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的混合物掛袋。
治療方法:將正大殺蟲劑、殺魚殺蟲劑或殺蟲止血劑灑滿池內。
12.錨頭跳蚤病
該病又稱針蟲病、錨蟲病、椰殼蟲病。 它是由錨頭蚤侵入魚體內引起的。 病魚表面肉眼可見寄生蟲。
癥狀:被錨頭蚤寄生的病魚表現出焦慮、食物流失和體重減輕。 寄生蟲寄生在魚體各部位,呈白線頭狀,隨魚游動。 有些昆蟲的身上長有棉花狀的苔蘚,常常被誤認為是掛在魚身上的苔蘚。 這種害蟲兇猛貪婪,寄生處會出現不規則的深孔。 昆蟲的頭部鉆入魚體的肌肉中,用口器吸血,也吃魚鱗和肌肉。 靠近傷口的鱗片是錨頭跳蚤分泌的。 溶解腐蝕的物質形成不規則形狀的縫隙,也為水霉菌、毛蟲等的侵入打開了方便之門。因此,被錨頭蚤寄生的病魚常常會患上其他疾病。
防治方法
1、用王碘帶水清塘,用量200-250mg/L。 180-3712--8119
2、放養魚種時,用10~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30分鐘。
3、在昆蟲繁殖季節,將正大殺蟲劑噴灑全池,每兩周一次,連用2~3次。
- 上一篇: 螃蟹喜歡吃什么東西才能養活它?(建議收藏)
- 下一篇: 補腎益精,養血潤燥,除濕、治精血虧損!
猜你喜歡
- 2024-03-03 螃蟹喜歡吃什么東西才能養活它?(建議收藏)
- 2024-03-03 吃小龍蝦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吃要注意什么
- 2024-03-03 北京首例集體織紋螺中毒事件診療紀實
- 2024-03-03 體質過敏者最好不吃魚的四類人群不宜吃
- 2024-03-03 哪些人不適合吃藜麥?哪些人群不宜吃?
- 2024-03-03 吃蝦不靠手剝,整只河蝦吃進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