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巧
這個問題令人興奮
(316) 絲鼻魚
(317) 裸狐鰹魚
(318) 皇冠鰈魚
(319) 河豚
(320) 黑邊河豚
(321) 紅齒魚
(322) 黑色 河豚(棕色 河豚)
(323) 河豚
(324)黑帶河豚(Oxian- 河豚)
(325) 河豚
(326)圓斑河豚(軌道河豚)
三十二、鱸形目
110. 刺尾魚科
(316) 納索 (, 1835)
【英文名稱】 , 's , Zebra
【別名】斯金納、鋼鐵女俠、鬼角
【形態特征】尾柄有短而尖的龍骨突。 頭部較小,后腦勺呈弧形; 成魚頭部前部無角狀突起或腫瘤狀突起,但吻部從上頜突出。 背鰭和臀鰭有尖銳的刺,各鰭條不延長; 尾鰭截形或凹形,上下葉緣延長如絲。 身體呈深褐色; 頭部有深藍色細斑,眼前有藍色縱斑; 鼻子上有一圈藍色的環; 體側有不規則、排列緊密的深藍色縱紋,縱紋上下散布有許多深藍色斑點。 顏色比較細膩。 背鰭、臀鰭和尾鰭的上下葉有藍色邊緣。 背鰭VI-26~27; 胸鰭16~19; 腹鰭 I-3; 臀鰭 II-26~29。
【分布】廣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海和臺灣海域。
【生態習性】主要棲息于較深的瀉湖區或礁區斜坡水域,棲息深度小于50 m。 通常獨自或結伴旅行。
【食性】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一般采用刺網、延繩釣或潛鏢法捕撈,兼有觀賞和食用價值。
【鑒定依據】《拉罕世界魚類系統詞典》第320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413頁、《臺灣魚類志》第547頁、《中國海洋魚類》(第2卷)1851頁。
三十二、鱸形目
111. 鯖科
(317) 裸狐鰹魚(Rüppell,1836)*
【英文名】金槍魚、豬齒金槍魚、金槍魚
【別名】裸心、昌邑、白干
【形態特征】側線完整,側線后半部波狀起伏,與尾柄處隆起的脊相連。 兩背鰭幾乎相連,第二背鰭后面有6~7個鰭,臀鰭后面有6個鰭。 尾鰭末端呈弧形凹入。 全身布滿小圓鱗,頭部無鱗,胸部鱗片較大,形成胸甲。 體色單一,無花紋,腹部灰白色。 頜部有細齒,犁骨無齒。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區; 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海和東海。
【生態習性】為沿海中級洄游魚類,成群游動,游動速度快。
【食性】肉食性,以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一般采用圍網、罩網、刺網、垂釣等捕撈方法進行捕撈。
【鑒定依據】《拉漢世界魚類系統詞典》第322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422頁、《臺灣魚類志》第556頁。
三十三、鰈形目
112. 皇冠鰈科
(318) 冠鰈(格雷,1831)
【英文名稱】 , , Grays
【別名】白須雄、冠鰈、絲翅鰈
【形態特征】體灰褐色,幼魚體色多變,成魚體側布滿黑褐色斑點。 上頜到達眼睛邊緣下方。 背鰭的起點在眼睛的前面,前面有幾條鰭條延伸成絲狀; 眼側胸鰭發達,胸鰭和臀鰭的起點幾乎相等; 腹鰭基部起于前鰓蓋前方,腹鰭前方有數條鰭條延伸。 背鰭前部白色,基部灰黑色,背鰭后半部和臀鰭褐色,邊緣有白色和黑色斑點,胸鰭和尾鰭深褐色; 盲面是淺黃色的。 背鰭73-86; 胸鰭4; 腹鰭 5; 臀鰭 49-60。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 分布于我國南海、東海和臺灣海。
【生態習性】 沿海底棲魚類多見于沙質和泥質海底,有時也出現在礁石和沙質海岸上。
【食性】 以底棲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 拖網可用于捕撈經濟魚類。
【鑒定依據】《拉漢世界魚類系統詞典》第330頁、《中國動物區系硬骨扁形目》第270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504頁、《臺灣魚類志》第577頁、《中國海洋魚類》(第2卷)、第 1976 頁。
三十四、河豚
113. 三棘科
(319)河豚(公園,1797)
【英文名】 , ,
【別名】黃粒炮彈、鉤炮彈、剝皮竹
【形態特征】體呈深綠色或黑褐色,斜后方向下有許多橙色紋,分布于幼魚和雌魚的吻部和體側。 但雄魚吻部的弧度消失了,身體兩側呈波浪狀。 尾柄短海洋魚類,常有大黑斑,兩側各有6根極其有力的前傾刺,排列成兩排。 第一背鰭位于鰓孔上方,明顯延伸超出脊柱底部的深溝; 腹鰭棘短,有顆粒狀突起。 第一背鰭呈深綠色或深棕色,其他鰭呈橙色。 背鰭 III,25-27; 胸鰭12-14; 臀鰭 20-24。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 分布于南海及臺灣海域。
【生態習性】主要棲息于較深的瀉湖地區和珊瑚繁盛的臨海礁石地區,領地性很強。
【食性】以底棲生物為食,包括藻類、被囊類、甲殼類、軟體動物、小魚等。
[漁業利用] 通常采用誘捕法或底拖網捕撈,作為觀賞魚飼養。
【鑒定依據】《拉罕世界魚類系統詞典》第334頁、《中國動物學硬骨魚目豪豬目海蛾魚目喉魚目琵琶目》第53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519頁、《臺灣魚類志》第588頁,《中國海洋魚類》(第2卷)第2033頁。
三十四、河豚
113. 三棘科
(320) 黑邊河豚 vidua (, 1845)
【英文名稱】 , , White-
【別名】黑鱗河豚、黃鰭黑鱗河豚、粉尾炮彈
【形態特征】體黑褐色或黑色。 嘴在嘴的末端,牙齒潔白無缺口。 至少門牙像門牙一樣。 我的面前有一條深溝。 除口唇無鱗外,均布滿骨鱗; 臉頰也完全覆蓋著鱗片; 鰓縫后面有大的骨鱗。 尾柄短,無小刺。 有2個背鰭,基部彼此靠近。 第一背鰭位于鰓孔上方。 第一刺粗,第二刺細,第三背鰭刺很小。 背鰭和臀鰭條均截形,前端高于后端; 尾鰭被截斷。 背鰭和臀鰭的鰭條為白色,邊緣為黑色; 尾鰭基部白色,后半部粉紅色; 胸鰭是黃色的。 背鰭 III,32-35; 胸鰭14-16; 臀鰭 27-31。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 分布于我國西沙群島和臺灣海域。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于臨海礁石區。 一般見于水深60m以下的水域。 通常生活在有洋流流經、珊瑚茂盛的水域。
【食性】主要以海藻和碎屑為食,有時也捕食海綿、甲殼類、章魚和魚類。
【漁業利用】通常用陷阱、潛水或刺網捕獲。 常作為觀賞魚飼養。
【鑒定依據】《拉漢世界魚類系統辭典》第335頁、《中國動物學硬骨魚目豪豬目海蛾魚目喉魚目鮟鱇目》第63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518頁、《臺灣魚類志》第518頁590,《中國海洋魚類》(第2卷)第2027頁。
三十四、河豚
113. 三棘科
(321) 黑日爾佩爾 (魯佩爾,1836)
【英文名稱】、Red-、Red fang
【別名】惡魔炮彈、紅牙扳機、紅牙炮彈
【形態特征】體色均勻藍黑色,頭部顏色較淺略帶綠色,吻部藍色,有藍色紋路從吻部延伸至眼睛。 嘴微向上,牙齒呈紅色,上頜有一對極長的犬齒。 我的面前有一條深溝。 除口唇無鱗外,均布滿骨鱗; 臉頰也完全覆蓋著鱗片; 鰓縫后面有大的骨鱗。 尾柄短,尾柄鱗有小刺。 有2個背鰭,基部彼此靠近。 第一背鰭位于鰓孔上方。 第一背鰭粗,第二背鰭棘細長,第三背鰭棘明顯。 背鰭和臀鰭條的前端較長,向后逐漸縮短; 尾鰭呈新月形。 形狀,上下葉延長成絲狀。 背鰭 III,33-35; 胸鰭14-15; 臀鰭 28-31; 側線鱗片29-36。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 分布于南海及臺灣海域。
【生態習性】主要棲息于被洋流沖刷的臨海礁石區,常與浮游動物一起洄游尋找食物,特別是海綿幼蟲。 幼魚生活在珊瑚礁區域和/或珊瑚礁洞穴中。
【食性】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 一般采用誘捕法、刺網法或潛水法捕撈,既有食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
【鑒定依據】《拉罕世界魚類系統詞典》第335頁、《中國動物學硬骨魚目豪豬目海蛾魚目喉魚目琵琶目》第65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518頁、《臺灣魚類志》第590頁,《中國海洋魚類》(第2卷)第2026頁。
三十四、河豚
113. 三棘科
(322) 黑色 河豚(棕色 河豚)(布洛赫 & ,1801)
【英文名稱】 , - , 棕色
【別名】棕鱗河豚、黃斑炮彈
【形態特征】體色均勻呈黑褐色; 鱗片上有暗黃色斑點。 嘴末端牙齒潔白,牙齒上緣有凹口。 吻部前半部無鱗,后半部布滿比體鱗小的鱗片; 鰓縫后面有大的骨鱗。 前鼻孔下方有一楔形深溝。 頰部有數條淺水平凹槽。 尾柄短,無小刺。 有2個背鰭,其基部相似。 第一背鰭位于鰓孔上方。 第一背鰭粗,第二背鰭棘細長,第三背鰭棘明顯。 背鰭和臀鰭條不呈圓形,前部高于后部。 ,向后遞減; 尾鰭新月形,上下裂片或延長。 每個鰭都是深色的,邊緣呈黃色。 背鰭 III,25-27; 胸鰭14; 臀鰭 III-19-26。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 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海和臺灣海域。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于干凈的淺瀉湖地區和臨海礁石地區。 它有時出現在沙區附近的礁石區,通常出現在50 m深的淺水中。
【食性】以底棲生物為食,包括海膽、甲殼類、珊瑚蟲、死魚、軟體動物等。
【漁業利用】通常用陷阱、潛水或刺網捕獲。 常作為觀賞魚飼養。
【鑒定依據】《拉罕世界魚類系統詞典》第335頁、《中國動物學硬骨魚目豪豬目海蛾魚目喉魚目琵琶目》第69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518頁、《臺灣魚類志》第590頁,《中國海洋魚類》(第2卷)第2029頁。
三十四、河豚
113. 三棘科
(323) 河豚 (, 1758)
【英文名】 , ,
【別名】鴛鴦炮彈、畢加索炮彈、黑紋炮彈
【形態特征】口位于口末端,牙齒潔白,有缺口。 眼前無深溝,眼窩呈藍色,上面有3條黑線。 面頰有鱗,鰓縫后面有大的骨鱗。 第一背鰭位于鰓孔上方,第一刺粗,第二刺細長,第三背鰭刺很短,沒有露出刺基部的深溝。 尾柄有3排黑色小刺,上面2排向前延伸至第二背鰭后半部下方,且明顯長于最后一排。 體背部棕色,腹部白色。 從眼睛到胸鰭基部有一條帶有藍色細線的棕色帶子,帶子的中心也有一條藍色細線。 上唇周圍有一條藍色帶,一條橙色帶從嘴延伸到胸鰭基部。 身體上部中央有一個大黑點。 從那里,黑點延伸到臀鰭的底部和幾條狹窄的黑色帶,被白色帶分隔開。 還有兩條寬黑帶延伸至第二背鰭的基部。 除第一背鰭為黑色外,其余鰭均為白色,但尾鰭略呈深黃色。 背鰭 III,24-25; 胸鰭14-15; 臀鰭 21-22。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 分布于南海及臺灣海域。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于淺瀉湖區和潮下礁區,領地性較強。
【食性】主要以藻類、海膽、甲殼類、息肉、軟體動物和小魚為食。
【漁業利用】 通常采用誘捕法、潛水法或刺網法捕獲,作為觀賞魚飼養。
【鑒定依據】《拉漢世界魚類系統辭典》第335頁、《中國動物學硬骨魚目豪豬目海蛾魚目喉魚目鮟鱇目》第71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520頁、《臺灣魚類志》第520頁591,《中國海洋魚類》(第2卷)第2035頁。
三十四、河豚
113. 三棘科
(324)黑條紋河豚(黑條紋河豚)(布洛赫&,1801)
【英文名稱】Black-,,
【別名】直角銼魚、斜吻河豚
【形態特征】體稍細長,呈長橢圓形。 體背部棕色,腹部白色; 有一條黑色帶從眼睛穿過鰓裂到胸鰭基部,然后向后偏轉并加寬到肛門和臀鰭基部的前半部。 這條黑帶的上緣有一條金色的線條,金色的線條在身體的中央分叉,一直延伸到第二背鰭基部的中央。 嘴端位置; 牙齒潔白,有凹痕。 眼睛前面沒有深溝,但兩眼之間有一條寬闊的藍色帶子,上面有3條細黑線。 臉頰有鱗片; 鰓縫后面有大的骨鱗。 尾柄短,有4~5排小刺; 尾柄有三角形黑斑,前緣鑲嵌金線。 有2個背鰭,基部彼此靠近。 第一背鰭位于鰓孔上方。 第一脊椎粗,第二脊椎細。 第三背鰭棘極短且不明顯,不暴露棘基部的深溝。 第一背鰭深色,第二背鰭和臀鰭白色; 胸鰭基部黑色,有紅色帶,后緣白色; 尾鰭是黑色的。 背鰭 III,23-24; 胸鰭14; 臀鰭 20-21。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 分布于南海及臺灣海域。
【生態習性】主要棲息于水深小于50m的淺礁區,領地性較強。
【食性】主要以藻類、海膽、小甲殼類、蠕蟲、軟體動物、蛋類和小魚為食。
【漁業利用】通常用陷阱、潛水或刺網捕獲。 常作為觀賞魚飼養。
【鑒定依據】《拉漢世界魚類系統詞典》第335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519頁、《臺灣魚類志》第591頁、《中國海洋魚類》(第2卷)2034頁。
三十四、河豚
114. 河豚家族
(325) 河豚 (, 1765)
【英文名稱】 , Fan-, Fan-
【別名】鈍角魚、帶皮魚、地婆、單刺河豚
【形態特征】恥骨末端三對特化鱗大而長,每對長度大致相等,可活動,有小刺。 腹鰭膜非常大,并且延伸到遠遠超出特殊鱗片的范圍。 收縮時,特化鱗片不會到達肛門; 體鱗較大,鱗片中央有1條強健的刺; 尾柄的每一側都有3對由特殊鱗片形成的倒刺。 。 第一背鰭棘強健,位于眼睛中心上方,棘的兩側各有4至6個向下彎曲的小刺。 身體呈淺棕色; 有黑褐色斑點,形成大的水平斑點。 背鰭和臀鰭的軟鰭是透明的,有細黑線的網絡; 臀鰭基部前后各各1點; 尾鰭淺棕色,基部有1條寬的黑色縱帶,后半部有2條細的黑色縱帶,最上面的尾鰭條可延長。 背鰭 II,28-30; 胸鰭12; 臀鰭 27-30。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區; 我國主要分布在東海、南海和臺灣海。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于沿海、近海礁區或河口水域。
【食性】主要以藻類、小型甲殼類和小魚為食。
【漁業利用】中小型魚類常見,但產量不大,無經濟價值。
【鑒定依據】《拉罕世界魚類系統詞典》第336頁、《中國動物學硬骨魚目豪豬目海蛾魚目喉魚目琵琶目》第102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522頁、《臺灣魚類志》第596頁,《中國海洋魚類》(第2卷)第2054頁。
三十四、河豚
115. 棘科
(326)圓斑河豚(軌道河豚)(布洛赫,1785)
【英文名】 , ,
【別名】短刺河豚、軌道刺河豚
【形態特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 身體背部和側面有一些不規則的大黑點。 背部從前額到背鰭前端約有9根橫刺; 眼睛中央沒有棘突。 上下頜各有一喙狀大牙板,無中央縫線。 口吻寬而短,背緣稍凹。 兩側各有2個鼻孔,鼻瓣呈橢圓形。 尾柄逐漸變細,后部橫向扁平,吻部和尾柄光滑無刺。 身上的刺非常堅硬,平躺在體表,微露在皮膚外; 最長的脊柱大約等于或稍長于眼睛的直徑。 每根刺有3、4根刺根,不能移動; 刺基部無小黑點。 有一個背鰭,位于身體后部,肛門上方; 胸鰭寬而短,上鰭較長; 尾鰭是圓形的。 每個鰭都是淺色的,沒有斑點。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溫暖海域; 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海和東海。
【生態習性】為暖熱帶海洋底層魚類,夜間活動,一般生活于水深170m以下的沙泥質海域,偶爾出現于礁石區。
【食性】 主要以硬殼無脊椎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稀有魚類,偶爾用延繩釣或拖網等捕獲,沒有食用經濟價值。
【鑒定依據】《拉罕世界魚類系統詞典》第339頁,《中國動物學硬骨魚目豪豬目海蛾魚目喉魚目琵琶目》第281頁,《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第534頁,《中國海洋魚類》(卷) 2),第 2101 頁。
結尾
本書編寫團隊:陳芳燦、陳國寶、關少英、李小果、梁培文、孫殿榮、徐世槐、余杰、曾磊、張鵬(按姓氏拼音排序)
本文內容已獲得《南海海洋魚類原色圖解(二)》作者授權。 轉載請聯系編輯。
至此,《南海海洋魚類原色圖集(二)》全部內容已經推出。 感謝您的支持!
另外,小編在后臺還收到了很多好友關于識別魚的私信。 借此機會向大家推薦三個小程序:“識別魚類”、“識別貝類”和“識別蝦蟹”,希望大家更容易識別。 更多海洋生物。
- 上一篇: 怎么釣青魚?可以用什么餌料!!
- 下一篇: 來自南亞的如玻璃般透明的著名觀賞魚
猜你喜歡
- 2023-12-23 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海洋魚類種群的生產力同步趨勢變得越來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