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釣
一、魚種論述
清道夫是常見的觀賞魚,因喜食水族箱中的殘餌、污物、藻類等而得名,別稱下口鲇、吸盤魚、琵琶魚等,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鲇形目、甲鲇科、下口鯰亞科魚類的統稱,常作為觀賞魚飼養在魚缸或水族箱中。
二、形態特征
清道夫體呈流線型,頭部扁平,眼小,口下位,上顎突出,吻部厚實、突出,上、下唇各有左、右2瓣齒,齒呈刷子狀,觸須1對,體被黑色花紋,背鰭2個、高聳,胸鰭基部可發出似黃顙魚的聲音,無側線鱗,體側僅有4排大鱗,尾部側扁,雌性胸鰭短、圓,雄性胸鰭長、尖且有追星。
三、分布范圍
清道夫原產南美洲,廣泛分布于亞馬遜河流域,現已在美國、墨西哥、南非、越南、日本、中國等地形成入侵,最早于1990年作為觀賞魚引進至廣東,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環保部和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入侵物種名單。
四、生活習性
1、環境:清道夫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常棲息在水體底層,有明顯的懼光性,晚上只要光線照到,即使沒有任何響動也會快速潛入水底,最生長水溫23~28℃,喜弱酸性水。
2、食性:清道夫是雜食魚類,不管是水藻、殘留飼料還是死魚、青苔、魚蟲,只要是能吃的都來者不拒,這種魚一旦流入當地原生水體中,對原生魚種的危害將是毀滅性的。
3、繁殖:清道夫是卵生魚類,在原產地3~6月開始懷卵,9月至次年1月為排卵期,一次產卵量約700~1000粒,但家庭養殖幾乎無法繁殖,流入原生水體中后可以自然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