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無錫惠山高新區(籌)(洛社鎮)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工作動力,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轄區各村(社區)持續清理違法建筑、雜物無錫洛社,開展河道綠地整治、村莊整治、休閑度假區建設等民生實事工程。 避暑涼亭、休息長廊、健身步道等設施可以有效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亭臺樓閣、小場景捕捉夏日之美
走進萬馬村朝南的小巷,映入眼簾的是綠樹成蔭,芳草萋萋,小橋流水,人們的家園。 江南水鄉的獨特風光完美呈現。 只要呆在這里,夏天的炎熱似乎就減輕了一些。
潮南巷口有一座四通八達的亭子; 涼亭里,大人們正在乘涼聊天; 亭后有一條小河與白蕩濕地相連,一座拱形石橋靜靜地躺在河上。 該河水質常年穩定在Ⅲ類; 河兩岸綠樹成蔭,綠樹成蔭,生機盎然。 孩子們在門前的樹蔭下肆意玩耍,不時傳來陣陣笑聲。 這種情況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田園畫卷。
近年來,萬馬村潮南巷緊緊圍繞“鄉土、自然、生態”的村莊整治和建設理念,在保留傳統村落的基礎上,投資近1400萬元,打造鄉村田園“水田屋”。江南村落格局,保持地方特色。 一座一體化、宜居、旅游的田園水鄉,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夏日的絢麗。
潺潺的河水讓清涼的時光永存
盛夏的傍晚,酷暑依然難以忍受,但斗門村的小白蕩尾河邊依然有不少村民聚集。 原來,他們正在召開“暗頭談話”民主會議,討論村里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令人擔憂的是,河流整治曾經是他們重點關注的人居環境任務之一。
斗門村因斗門門、斗門橋而得名。 地處河網密布的典型江南水鄉。 村民們世世代代與河流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斗門村的小白蕩尾河等河流曾一度長滿水草、浮萍,夏季炎熱時散發出難聞的臭味。 “我們清理了河里的淤泥,沿河鋪設了綠色景觀,營造出流水潺潺、綠樹成蔭的河岸景象。” 斗門村負責人說道。 “現在河流及周邊環境得到改善。 有些人夏天不喜歡呆在空調房里,就喜歡在河邊的樹蔭下放松納涼,很有趣。”
園區提升,醉氧生態環境完善
北沙橋濕地公園位于石塘灣社區東方紅橋下,步行即可到達。 周圍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樹上的蟬鳴更增添了夏日的氣氛。
北沙橋濕地公園原本是一片荒地,雜物雜亂,雜草叢生。 后來,政府和社區共同努力,運用生態原理,將其打造成生態濕地公園。 雖然地塊只有5000平方米,但它融合了湖、河、人、娛樂、風景、綠化等元素,協調空間尺度,運用傳統造園手法,打造新的社區名片,使其成為良好的社區名片。為居民夏季休閑、鍛煉身體的場所。 不遠處就是夢里花園的全民健身廣場。 長期建有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場地,讓周邊居民在公園休閑的同時鍛煉身體。 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認可。 好評。
通訊員 魏艷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娜
校對:盛媛媛
猜你喜歡
- 2024-03-26 無錫洛社鎮向“文史”尋求答案將更有“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