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話說回來,四川漁民口中的“千斤蠟”靠譜嗎? 2017年,漁民張進夫婦照常在長江木峨洲海域捕魚。 收網時,網中一條大魚沖破了數十米的流網。 這條大魚就是國寶中華鱘。 據現場測量,該魚身長3.3米。 由于其孕腹極其巨大,估計其重量超過700公斤。 這是近20年來長江水域發現的最大個體中華鱘。
有準確的數據記載,我國曾經捕獲的最大的中華鱘重達800多公斤,與民間傳說的千公斤沒有太大區別。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華鱘力量強大,體型龐大。 它可以長到5米,理論上重600公斤。 它不僅是長江中體型最大的魚類之一,而且也是壽命最長的魚類,壽命可達40年。 年。
然而近年來,我國發現的中華鱘數量越來越少,甚至有傳言2010年只剩下57條。說到這里,更多人好奇:這57條魚是怎么算出來的? ? 長江里的魚能一一捕獲嗎?
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 長江中僅存57條鱘魚的說法并不十分準確。 57條鱘魚是指中華鱘的繁殖種群,而不是總數。 我國每年都會在長江流域進行繁殖放流,其中就有不少中華鱘。 據粗略統計,近40年來,我國已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超過800萬尾。 既然長江里有這么多中華鱘,那為什么長江里還有這么多中華鱘呢? 說它是瀕臨滅絕的動物怎么樣?
要知道,人工飼養的動物和野生動物是有很大區別的。 前面提到,2010年,中華鱘養殖數量只有57頭,而此前的養殖數量可達1萬多尾。 這說明中華鱘的出生率已經嚴重降低,到2013年,野生中華鱘已經完全檢測不到。 鱘魚自然產卵; 更令人擔憂的是,2014年,宜昌至上海河段并未發現野生中華鱘幼魚的蹤跡。 總體而言,雖然人工放流的中華鱘有數百萬尾,但野生的中華鱘屈指可數,且幼體仍難覓。
瀕臨滅絕的中華鱘與三峽建設有關嗎?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疑問。 但事實上,中華鱘的瀕危是由過度捕撈、生態破壞、水體污染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對三峽建設并無特別影響。 因為對中華鱘有直接影響的是三峽下游巨型水電樞紐葛洲壩。
修建葛洲壩時,沒有預留魚道。 當時的專家認為,四大魚類沒有必要過壩,中華鱘也無法過壩。 他們對白鱘的習性了解不夠,沒有相應地設置魚道。 葛洲壩自然不會為此預留魚類通道,但為了中華鱘的洄游,在葛洲壩下游宜昌長航造船廠至萬壽橋約7公里的河段設置了產卵場。 中華鱘洄游到葛洲壩時無法過江。 建壩后,我們只能“自然選擇”,通過改變習性慢慢適應葛洲壩漁業的產卵。 然而中華鱘的資料,愿意產卵的中華鱘數量卻逐年減少,從20世紀70年代的1萬多尾減少到葛洲壩的80尾。 2000年,這個數字急劇下降到2176個,2000年只有363個,2010年估計有57個。2013年,甚至檢測不到。
三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鱘的生存。 三峽截流后,水庫水位從145米提高到175米,泄流流量明顯減少,從而降低了葛洲壩下產卵場的水位,這將導致葛洲壩下的產卵場水位下降。宜昌市小型中華鱘產卵場進一步減少,進一步影響了中華鱘的自然繁殖。
俗話說,有失必有得。 雖然三峽、葛洲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系統和中華鱘的生存,但這絲毫不影響它們是千年超級工程,利國利民。 畢竟,兩座大壩保護了中下游數億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本文標題:中華鱘簡介(中華鱘最大能長到多大?據說只剩下57條了,是不是和三峽建設有關?)
猜你喜歡
- 2024-01-10 關于中華鱘的資料有哪些?
- 2023-12-19 中華鱘的資料有哪些呢?保護動物的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