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海釣
盡管中美兩國因經濟發展水平、海洋漁業地理分布、海洋漁業裝備技術、人文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在海洋漁業管理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中美兩國都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和較大的海域面積。地區。 中國與世界其他沿海國家面臨著海洋漁業資源衰退等共同問題。
自1976年以來,美國聯邦海洋漁業管理部門通過了以《馬格努森-史蒂文斯漁業保護和管理法案》(MSA)為基礎的漁業法,主要利用政策工具控制海洋漁業產量。 美國商業性漁業的年捕撈總量穩定在400萬噸,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現在略有下降。 海洋漁業資源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現有海洋漁業經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下屬的國家漁業局(NOAA)于1996年開始根據《海事安全法》的框架對美國海洋漁業資源狀況進行評估; Dell'apha(2012)評估了MSA法案的實施效果; 等人。 (2012)利用漁業投入產出管理控制模型分析了美國沿海漁業資源管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之間的相關性。 二是國家漁業管理計劃。 霍斯等人。 (1999)分析了美國大西洋沿岸漁業產量和效益下降的原因。 大西洋沿岸漁業提出過度捕撈、環境污染等問題,并探討了大西洋沿岸漁業管理計劃的實施效果; (2000)以海龜為例分析了美國夏威夷海洋漁業資源養護管理的成本和效率; 阿什等人。 (2008)分析了國家漁業管理計劃中漁船贖回計劃的實施效果。 三是漁業股份管理。 該政策鼓勵區域委員會使用漁獲量份額管理作為漁業管理工具。 (2013)以美國羅德島州為例分析了捕撈份額管理的效果; UC(1999)認為,漁業股份管理中的股份個人轉讓是一種更好的漁業管理工具,可以幫助解決漁業資源過度捕撈、魚類種群資源增加等問題; 等人。 (2005)分析了漁業個體捕撈份額和可轉讓配額在漁業加工業中的應用; Lian(2009)通過美國太平洋沿岸底棲漁業經濟發展分析了漁船數量和類型結構的變化以及個體捕撈配額的設計對漁業發展的影響。
四是國家觀察員項目管理。 摩爾等人。 (2009)基于美國實施的“國家觀察者”項目和“捕撈”項目分析了現行海洋漁業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認為區分不同的海洋魚類和不同種類的海洋哺乳動物,提高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和管理效率。 現有研究更多關注于具體政策實施的可行性以及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而較少有學者對美國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總體政策進行梳理并分析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本文簡要分析了美國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主要特點,梳理了美國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政策體系,并在比較各國海洋漁業資源政策體系差異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實際,提出美國海洋漁業政策的啟示。
一、美國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現狀
⒈ 美國海洋漁業總漁獲量變化
美國漁業資源開發主要以海洋捕撈為主。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美國海洋捕撈業經歷了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然后穩定并下降三個階段。 1950年至1970年,美國海洋捕撈總量保持相對穩定,捕撈總量控制在220萬噸左右。 1970年至1990年,捕撈總量迅速增長,最高達到460萬噸; 自1990年代末以來,捕撈總量穩定并略有下降。 2015年總捕撈量441.95萬噸,總產值達52.37億美元。
⒉ 美國海洋漁業資源區域分布
從海域分布來看,根據美國區域海洋漁業管理委員會的劃分,美國海域主要包括北太平洋、太平洋、西太平洋、新英格蘭、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 各地區海洋商業性漁業捕撈量存在較大差異。 北太平洋總捕撈量約占全國總捕撈量的59%。 其他海域捕撈量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15%)、太平洋(13%)、新英格蘭(6%)和大西洋中部(6%)。 ,南大西洋和西太平洋均不到 1%。
從各州漁獲量分布來看,美國沿海各州的漁獲量分布不均。 2015年,阿拉斯加捕撈量為273.89萬噸,占美國總捕撈量的61.07%。 捕撈量超過5萬噸的州包括路易斯安那州。 (485,500噸)、弗吉尼亞州(189,300噸)、密西西比州(138,700噸)、馬薩諸塞州(118,300噸)、緬因州(109,700噸)、加利福尼亞州(84,600噸)、華盛頓州(69,700噸)和新澤西州(67,300噸)。
2、美國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主要政策
NOAA 國家海洋漁業局執法辦公室負責執行超過 35 部聯邦法律,其中以 1976 年《馬格努森-史蒂文斯漁業保護和管理法案》為首,該法案制定了美國漁業商業和休閑管理規則,并且超過 50%海洋漁業局的漁業管理遵守該法。
美國大氣和海洋管理局國家海洋漁業局的海域范圍是距國家水域海岸3至9海里至距國家海域200海里以內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EEZ)。國家海洋邊界。 目標是科學地監測、評估和統計漁業資源,制定國家漁業管理計劃,確保漁業的長期生物學、經濟性和可持續性,防止和修復過度捕撈,提高長期經濟效益。和社會福利。
美國商業漁業和休閑漁業管理中最關鍵的政策是通過各種方式實施《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國家漁業管理計劃》、《漁獲量分享制度》和《國家漁業觀察員計劃》。美國的區域海洋漁業管理委員會。 政策。
⒈ 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
美國海洋漁業管理的責任是科學評估漁業資源狀況,實施漁業資源“恢復重建”。 自1996年修訂《馬格努森-史蒂文斯法案》以來,美國開始開展漁業資源評估,利用漁業、科學調查、研究和生物數據等信息,為地區漁業管理委員會制定年度漁業資源捕撈配額管理提供信息。 科學依據。 截至2015年底,美國漁業資源可持續指數(FSSI)已達到758,比2000年的382.5增長98%。根據美國國會2016年4月發布的美國漁業資源狀況年度報告, 2015年“恢復重建”了2個物種的漁業資源; 對313種處于“過度捕撈狀態”的漁業資源評估結果顯示,285種(91%)魚類資源未被過度捕撈,28種(9%)魚類資源處于“過度捕撈狀態”; 對于“已處于過度捕撈狀態”的 313 種魚類資源,評估結果為, 194 種(84%)的漁業資源不處于“完全過度捕撈狀態”,38 種(84%)的漁業資源不處于“完全過度捕撈狀態”。 16%)物種處于“完全過度捕撈狀態”。
國家海洋漁業局可持續發展辦公室根據聯邦漁業管理計劃每季度更新漁業資源狀況,并利用漁業資源可持續指數來評估199個物種的商業和休閑漁業資源是否重要,其中占85個物種。總捕獲量的 % 正在“進行中”。 “過度捕撈狀態”——年捕撈率過高,“完全過度捕撈狀態”——種群密度和規模太小,“漁業資源恢復狀態”——過度捕撈已達到目標魚類資源捕撈量的最大可持續性。 當國家海洋漁業局確定該地區漁業資源處于過度捕撈狀態時,地區漁業管理委員會需要通過“恢復重建”計劃并確定重建水平,以確保該地區的最大可持續產量。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⒉ 國家漁業管理計劃
“國家漁業管理計劃”(FMP)是在確保對美國重要海洋漁業物種進行全面控制的基礎上對重要海洋漁業區的管理措施。 它們是美國海洋漁業管理的核心。 截至2016年7月,美國聯邦漁業對478種海洋漁業物種實施了總允許捕撈量控制,8個區域管理委員會共實施了46項漁業管理計劃(如表1)。
一是明確漁業基本信息和漁業漁區評估。 漁業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漁船類型、船長、魚類加工者、禁漁期、禁漁區、漁船作業裝置和數量等; 漁業現狀評估主要包括漁船數量、漁具種類和數量、網規格限制、捕撈配額、魚類種類和棲息地面積、管理成本、漁業收入、休閑漁業收入以及自然和漁業狀況。境外捕撈范圍等; 漁區的評價主要包括最大化漁區未來的可持續性。 漁業的最佳產量、美國漁船在此條件下每年捕撈最佳產量的能力和程度,以及美國漁船以外的國際漁船的捕撈程度,評估美國漁船的年度最佳漁獲量根據美國漁業加工能力; 該魚種是否存在該漁區的過度捕撈、過度捕撈的衡量標準及標準的確定原則、該漁區魚類資源的繁殖能力與過度捕撈標準的相關性等。經委員會確認,將采用管理措施結束過度捕撈,恢復和重建漁區。 《全國漁業管理規劃》制定了區域漁業資源保護和管理的詳細政策法規,對于防止海域過度捕撈、促進區域漁業可持續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具體的漁業管理計劃因海洋漁業的區域差異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實施的漁業管理計劃應包括:
二是確定捕撈季節和捕撈區域。 捕撈季節主要對應休漁期的規定。 要根據現有科學資料評估禁漁區保護利益標準,確保禁漁期和禁漁區目標的一致性,評估禁漁期的利弊和后果。禁漁期和禁漁區。 其他管理措施及其對漁區使用者、各種捕撈活動、漁業科學、漁區和海洋保護的影響; 結合周邊各州的漁業管理和保護措施,根據不同州的漁季情況以及距漁場的遠近,因地制宜規定“禁漁期”。 進入漁區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限制進入的漁業系統。 該系統包括漁業現有漁業作業現狀、漁業習俗和歷史捕撈情況、漁區經濟狀況以及本漁區漁船從事其他漁區捕撈作業的能力等。 該漁區的相關漁業組織、漁區準入權的公平合理分配等相關因素。
三是數據統計與監測。 商業性、休閑性和許可捕撈漁業的所有相關數據,包括漁具類型和數量、捕獲魚類的種類和重量、涉及的漁業區域、捕撈時間、捕獲數量、加工估算和實際應用數據,以及其他相關漁業經濟信息; 除受船舶設備承載能力和功能限制外,所有漁船均配備觀察員,收集有關漁船和漁區捕撈生產作業的重要數據。
四是資源環境節約和政策落實。 資源和環境保護主要包括限制捕撈生命周期為一年的魚類,盡量減少漁業生產對該棲息地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以及參與鼓勵保護和擴大該棲息地的行動; 保護深海珊瑚等深海漁業資源,防止捕撈作業造成的破壞。 政策的落實和執行,主要是預測漁區總產量趨勢,詳細制定長期捕撈計劃,明確年度捕撈限額和計劃,確保不再發生過度捕撈現象。 如果計劃實施后再次發生過度捕撈,將采取措施追究責任; 調整漁業政策,以免損害其他漁業保護措施和其他漁業從業者。
⒊ 釣魚共享系統
美國海洋漁業漁獲分配制度主要通過各種海域管理計劃來實施。 這些管理計劃主要涵蓋包括漁業部門、合作社和漁民在內的有限準入項目(LAPP)中的個人捕撈配額項目(IFQ)和個人可轉讓配額項目(ITQ),以及漁業社區發展漁獲共享項目(CDQ)。 截至2016年7月,美國對主要海洋漁業品種實施的漁業份額計劃見表2。
漁業份額管理的目標明確且明確。 一般來說,是為了減少因漁船容量過多而造成的過度捕撈問題,重建、恢復或維護海洋環境和漁業資源; 并在可持續的基礎上獲得食品和其他產品的供應。 獲得的娛樂利益; 避免對漁業資源和海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或長期的不利影響; 并為這些資源的未來使用提供多樣性的選擇。 漁業份額管理并不適合所有漁業行業。 限制訪問權管理的目標是通過限制漁獲量來控制過度捕撈。 隨著過度捕撈問題的解決,捕撈配額持有者個人可以通過轉讓漁業份額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 社區發展份額管理 目標是對經濟利益受到近海或周邊水域開發影響的社區進行補償。 限制準入是指允許漁業利益相關者準入某類漁業資源允許捕撈總量的一定比例,以聯邦許可證的形式進行管理,包括個人捕撈配額、個人可轉讓配額和社區發展配額。 個體捕撈配額是指賦予漁民、漁船、漁業企業等特定捕撈主體在一定期限內、在指定區域內分配捕撈總量中一定比例的捕撈魚類的權利; 個人可轉讓配額是個人可轉讓配額。 捕撈配額的一種特殊形式,個人捕撈配額持有者可以將其固定配額轉移到市場交易。 社區發展配額是分配給近海地區依靠漁業資源捕撈或加工來滿足其社會和經濟需求的社區的允許捕撈總量的一部分,包括漁船船東、經營者和船員以及漁業社區。為基礎的社區。 魚加工機。
⒋ 國家漁業觀察員項目
美國海洋漁業數據統計和監測系統主要依靠國家漁業觀察員計劃(NOP),通過漁業觀察員收集和監測商業捕撈、兼捕和漁業加工數據。 自1972年至今,每年對47種不同魚類的海上觀測日數超過77,000個。 觀察員監測所有美國沿海漁業活動,收集漁業保護和管理統計數據,并收集所有漁業數據。
截至2016年7月,美國已實施21個觀察員項目,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岸、夏威夷海域、新英格蘭東北部海域、大西洋中部、東南部海域以及大西洋、墨西哥灣和大西洋沿岸。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域。 觀察員項目的使命是為國家重要政策和程序的制定提供數據支持。 政策必須反映區域觀察員項目的需求,并確保重要國家區域的數據質量。 觀察員的主要目標包括協調國家觀察員項目咨詢組、協調國家觀察員項目和各區域觀察員項目; 擴大和支持國家標準和政策,制定高質量、低成本、高效的觀測項目,明確和細化漁業觀測項目資源觀測活動。
三、問題與啟示
⒈ 中美海洋漁業資源開發政策比較及我國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體系來看,美國擁有完整的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體系。 在開發漁業資源之前,對海洋漁業資源進行科學、動態、持續的評估海洋魚類,依靠大量準確、科學的評估數據對海洋漁業資源進行判斷。 根據漁業資源狀況,根據海洋漁業資源狀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漁業資源開發方法和養護措施。 在海洋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方面,我國僅在南海、東海等近海開展了一定年份的漁業資源科學調查。 調查隊伍主要來自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研究所、東海研究所以及當地海洋漁業科研機構。 尚未開展全國性、連續性的漁業資源調查和評估,漁業資源管理基礎評估數據不夠完整。
其次,從國家漁業綜合管理的角度來看,美國制定了明確的國家漁業管理計劃,并根據資源海域漁業資源的分布特點、漁業品種的屬性、社會環境等實施不同的漁業管理計劃。 ——漁區經濟生態等; 在聯邦、地區、州和地方漁業差別化管理的基礎上,對特定海洋資源品種、從業人員、捕撈方法、漁船、捕撈區域、捕撈季節等基本信息都有明確規定。 科學、準確地評估漁業資源、環境影響,定量評價某項漁業政策的實施和執行效果。 在國家海洋漁業開發和養護方面,我國先后制定了《漁業法》,實行漁船數量控制和電量控制“雙控”政策、“漁業船舶登記備案”、“最小尺寸管理”等。近年來,“禁漁區”、“禁漁期”等一系列開發與養護漁業資源并舉的管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漁船數量。 但實際捕撈能力和漁船動力不斷增加,捕撈總量逐年增加。 近海漁業資源逐年下降,海洋漁業環境日益惡化,漁業資源開發、養護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從漁業資源共享管理的角度來看,美國實施了有效的漁業資源總量控制和共享管理。 根據不同海域漁業資源特點,實施捕撈總量控制,科學配置漁業資源總量。 同時,對重要漁業品種實行捕撈配額、可轉讓配額、社區配額管理制度,對捕撈主體進行明確規定,凸顯海洋漁業品種的重要性和捕撈份額分配的科學性,同時提高管理水平。重要的海洋漁業資源。 效率。 在控制漁業資源總量方面,中國先后提出“限量捕撈”、“零增長”控制計劃、漁民“轉產”政策。 但也提出了“燃油補貼”政策,不同政策的目標并不完全一致。 。 2017年1月,農業部《全國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國內捕撈總量控制目標1000萬噸,削減漁船2萬艘、150萬千瓦。 但該計劃并未就如何分解目標提出具體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此前的“零增長”計劃沒有根據具體漁業品種和海域特點提出具體實施方案; 漁業“轉業”政策有政策號召、培訓鼓勵等,但對漁業從業人員沒有區別,轉業補償措施也沒有; “燃油補貼”政策的設計目標是在海洋漁業資源總量控制的基礎上,為依賴捕撈為生的中小漁民提供補貼。 但政策實施后,補貼對象更加集中于漁船船主,也對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產生了反向激勵。
第四,從漁業數據統計和監測來看,美國實施“國家觀察員項目”,擁有完善的漁業數據統計和監測體系。 通過對捕撈漁業產業鏈的捕撈、流通、市場環節進行全產業鏈的數據統計和監測,可以為漁業資源的科學評估、國家發展提供大量科學、準確的數據。漁業管理計劃,實行漁業份額管理。 數據支持。 在我國漁業數據統計方面,全國漁業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地方上報數據。 生產環節的魚類養殖數據和市場數據主要來源于當地定點抽樣調查數據。 但對于捕撈漁業數據,尚未開展漁源追蹤和流轉。 對于、市場等全產業鏈數據的跟蹤監測,定點抽樣數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也存在統計樣本偏差、數據準確性低等問題。
⒉ 啟示
一是從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體系角度,科學評估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狀況,建立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體系。 開展重點海洋漁業資源調查,建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持續評估東海、南海、黃海、渤海四個海域漁業資源狀況,運用科學數據判斷各類海洋漁業資源的捕撈狀況,根據資源進行不同等級的評估,為進一步開發海洋漁業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其次,從國家漁業管理規劃的角度來看,應根據各海域漁業資源、漁民、漁業產業和漁船的分布特點,制定我國海洋漁業管理規劃。 根據現有海洋漁業品種占漁業經濟產值的比重、劃定海洋漁業在全國漁業經濟和地方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并結合不同海洋漁區海洋捕撈漁業的功能特點,逐步建立全國漁業管理規劃,立足全國漁業總體發展布局,符合當地不同漁區發展特點。 南海、東海、黃海、渤海重要捕撈漁業品種漁業管理規劃逐步實施。
三是從漁業資源共享管理的角度,科學設定共享管理的政策目標,分解落實具體目標的手段和措施。 結合《全國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盡快出臺分解總體目標的具體手段和管理措施。 根據各海域、省份主要海洋捕撈品種的歷史漁獲量和漁區特征。 分解目標,在減少漁船數量的同時,明確捕撈主體,利用漁船力量逐級分解,按漁船折算進行經濟補償。漁民轉向其他行業并減少岸上船只; 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實行捕撈配額,并結合各漁區特點,對商業性捕撈的主要品種實行限制準入權管理。 對自給性捕撈漁業主要捕撈品種實行捕撈配額管理和可轉讓配額管理; 對傳統漁村、漁區實行漁村、漁區開發定額管理; 隨著過度捕撈問題的解決,可以通過“配額轉讓”的方式,對自給漁民和傳統捕撈區獲得的配額獲得市場經濟補償,從而促進捕撈漁民的轉變。
四是從漁業數據統計和監測角度,調整現有海洋漁業統計方法,完善海洋漁業觀測、統計和監測體系。 在漁業資源開發源頭,對重點漁區的重要漁種進行隨機抽樣,對船舶進行統計和監測; 捕撈水產品進入加工和市場時進行數據統計和上報,保存漁業資源統計數據并在市場上流通。 鏈接的數據一致性。
猜你喜歡
- 2024-02-17 世界海洋魚類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營養豐富嗎
- 2024-01-15 海魚的種類圖片,請問下哪里有關于海洋魚類色彩的資料
- 2024-01-12 海洋魚類 營口大白鯨世界海岸城封頂明年底具備運營條件
- 2024-01-11 海洋魚類大全圖冊,海洋當中又好多種魚類
- 2024-01-10 海魚的品種大全及名字,海洋魚類名稱?
- 2024-01-06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魚類,你吃過幾種?
- 2024-01-05 鯖魚是什么魚?海洋魚類是怎么吃的?!
- 2023-12-23 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海洋魚類種群的生產力同步趨勢變得越來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