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
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觀賞魚,深受水族愛好者的喜愛。 它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稱,比如藍條紋魚、花條紋魚、藍斑馬魚、印度魚、印度斑馬魚……本文說斑馬魚是一種淡水觀賞魚。 它們原產于亞洲。 它們的身體可以長到大約 4 英寸長。 它們的身體上有深藍色和銀色的豎條紋或紅色和銀色的豎條紋。
斑馬魚簡介
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熱帶魚。 斑馬魚性情溫和,體型小巧玲瓏,幾乎整天在水族箱里游來游去。 它們很容易飼養,可以與其他種類的魚混養。 繁殖水溫20-23℃,水溫11-15℃仍能存活。
斑馬魚體型修長,孵化后約3個月達到性成熟。 成熟的魚每隔幾天就會產卵。 卵子在體外受精并在體外發育。 胚胎發育同步快速,胚體透明。 顯影溫度要求在25-31℃之間。 斑馬魚體型小,養殖成本低,可以大規模養殖。
由于斑馬魚基因與人類基因有87%的相似度,這意味著在斑馬魚上進行的藥物實驗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也適用于人類,因此引起了生物學家的關注。 魚類胚胎突變體是研究胚胎發育分子機制的極好資源,有些還可以用作人類疾病模型。 斑馬魚已成為脊椎動物發育生物學最有價值的模型之一,其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也顯示出巨大的前景。 潛力大。
斑馬魚分布: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和尼泊爾的溪流。 已引進美國、日本、斯里蘭卡、菲律賓、毛里求斯等地。
斑馬魚的特征:體色為銀色或金色,布滿一些藍色或紫色的橫條紋。 這些條紋從頭部延伸到尾鰭的后端。 臀鰭和尾鰭上也有這樣的條紋斑馬魚怎么養,背部呈淺橄欖黃色。 。 雄魚比雌魚更修長,但略小。 體長可達3.8厘米。 人工栽培品種很多。
斑馬魚的習性:棲息于溪流、溝渠或靜水中。 每2-3天可產卵一次,每次可產卵200枚以上。 為雜食性,以昆蟲、小型甲殼類動物等為食,性情溫和,喜歡成群結隊出行,通常成小群。
斑馬魚的發育分為六個階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腸胚期、卵裂期、形成期和孵化期。
斑馬魚的飼養方法
斑馬魚是常見的熱帶觀賞魚,也是觀賞魚愛好者的首選。 由于其體積小,所以看起來非常優雅。 那么如何飼養這種小魚呢。
1、水質要求不高
繁殖水溫20~23℃,水溫11~15℃仍能存活。 對水質要求不高。 斑馬魚的水質是中性的,但它們更喜歡軟水。 如果它們正在繁殖下一代,水質需要軟水,這樣可以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
2、魚缸的日常投喂
日常飼養時,可以在水族箱底部放一些鵝卵石,使水更清澈。 養魚缸最好用30M的水族箱。 由于斑馬魚體長3-4厘米,是一種比較小型的觀賞魚。 不過魚缸的具體大小取決于養魚的數量。
3、天然人工餌料
斑馬魚的食性非常簡單。 無論是天然餌料還是人工配合飼料,都能滿足它的生長需要,斑馬魚也會吃。
4、其他品種混育
斑馬魚性情溫和,體型只有3~4厘米,小巧玲瓏,幾乎整天在水族箱里游來游去。 它很容易飼養,可以與其他種類的小而溫和的熱帶魚混養。
斑馬魚養殖
區分雄性和雌性斑馬魚并不難:雄性斑馬魚體細長,鰭大,顏色淡黃,臀鰭棕色,條紋突出;雄性斑馬魚體形修長,鰭大,顏色淡黃,臀鰭棕色,條紋突出; 雌性斑馬魚體較肥大,體色較淺,顏色偏藍色,臀鰭淺黃色。 受卵期間,魚的腹部明顯增大。
養殖用水要求pH值6.5-7.5,硬度6-8,水溫25-26℃。 斑馬魚喜歡在水族箱底部產卵。 斑馬魚喜歡吃自己的卵。 一般可選擇6月齡的親魚。 25cm×25cm×25cm的方槽底部可鋪一層尼龍網板或一些卵石。 在繁殖過程中,產生后,它們落在篩子下或散落在卵石之間的縫隙中。
選擇2~3對親魚,同時放入繁殖池。 一般在黎明至次日上午10點左右產卵完成時,將親魚撈出。 雞蛋不粘,直接落到魚缸底部。 晚上10點左右,未受精的卵變白,就可以用吸管吸出來了。 繁殖水溫24℃時,受精卵2~3天即可孵化成幼蟲; 水溫28℃時,受精卵36小時即可孵化成幼蟲。 雌魚每次產卵300多個,最多可達數千個。 當水溫25℃時,7、8天齡的幼蟲開始進食。 這時喂蛋黃灰水,后來喂小魚和昆蟲。 斑馬魚的繁殖周期約為7天,一年可連續繁殖6-7次,產卵量較高。 它的繁殖能力很強,是初學者飼養熱帶魚的首選品種。
- 上一篇: 斑馬魚怎么養,在觀賞魚種斑馬魚是常見的一種
- 下一篇: (釣魚技巧)秋季釣草魚的最好時節,你知道嗎?
猜你喜歡
- 2023-12-18 小型熱帶觀賞魚之斑馬魚怎么養,斑馬魚疾病問題
- 2023-12-18 斑馬魚怎么養,在觀賞魚種斑馬魚是常見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