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形態特征
體細長,側面扁平大黃花魚,體長約40-50厘米。 金的。 尾柄細長,長度約為其高度的三倍。 鱗片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之間有8-9行鱗片[2]。 頭部較大,粘液腔發達。 下頜稍微突出。 側線有56-58鱗,背鰭起點與側線之間有8-9鱗。 背鰭有9至11個刺和27至38(通常31至33)條鰭條。 臀鰭有2個鰭刺和7至10條鰭條。 第二鰭刺等于或略大于眼睛直徑。 體黃棕色,腹部金黃色,各鰭黃色或灰黃色。 嘴唇橙色。 魚鰾較大,前端呈圓形,有31至33對側肢。 各側枝末端的前、后小枝長度相等。 頭骨內有2個白色矢狀耳石。 有26至27塊椎骨,有時有25塊。
生活習慣
大黃魚是暖溫性近海洄游魚類,主要棲息于沿岸及近海80米以內的中下層水域。 通常棲息于較深海域,4月至6月遷徙至近海產卵。 產卵后,沿海岸散布,以魚蝦為食。 產卵魚怕強光,喜逆流,喜透明度較差的渾濁水域。 大多在黎明、黃昏或大潮時漂浮,在白天或小潮時沉入水中。 成魚主要以小魚和甲殼類(蝦、蟹、螳螂蝦)為食。 繁殖高峰期飼養強度明顯較高; 繁殖結束后攝食強度增加。 幼魚主要以橈足類、糠蝦、蝦等浮游動物為食。
大黃魚能發出強烈的斷斷續續的聲音,對聲音也很敏感。 它的主要發聲器官是魚鰾和兩側的聽肌。 當聲帶肌肉收縮時,它們會壓縮內臟并導致魚鰾共振并發出聲音。 繁殖季節,魚兒整天發出“咕咕”、“求愛”的聲音。 聲音的響度在魚類中是罕見的。 這種發聲一般被認為是魚類交流的一種手段,在繁殖期,它作為魚類聚集的信號。 中國漁民很早就利用這種習慣來確定大黃魚魚群的大小、棲息地和位置,以方便捕撈。
大黃魚對溶解氧的要求較高,一般在4毫克/升以上。 幼魚溶解氧的臨界值約為3毫克/升,幼魚約為2毫克/升。 因此,人工養殖尤其是栽培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 保持溶氧在5mg/L以上,否則可能因缺氧、浮頭而導致死亡。
配送區域
大黃魚分布于黃海中部以南至瓊州海峽以東的中國大陸近海和朝鮮西海岸。 偶爾見于雷州半島西部。 我國沿海大黃魚可分為三個種群:①南黃海-東海地理種群(**地理種群)。 分布于黃海南部至東海中部,包括蘆四洋、帶曲洋、貓頭洋、洞頭洋至福建玉山島附近。 ②臺灣海峽-粵東地理人口(第二地理人口)。 主要分布于東海南部、臺灣海峽和南海北部(玉山島以南至珠江口)。 該人口分為兩大群體:北方群體和南方群體。 ③粵西地理群(第三地理群)。 主要分布于珠江口以西至瓊州海峽的南海地區。
- 上一篇: 釣魚的基本步驟,怎么釣魚呀啊 啊?
- 下一篇: 國內養藍舌石龍子的飼養方法有哪些?怎么飼養?
猜你喜歡
- 2024-01-13 野生大黃魚和大黃花魚哪種貴3斤多少錢
- 2024-01-11 大黃花魚有刺嗎,刺多嗎
- 2024-01-11 大黃花魚是海魚嗎,屬于深海魚嗎
- 2024-01-11 大黃花魚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生活在哪里
- 2024-01-11 大黃花魚刺多嗎,和鱸魚比哪個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