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成年蠑螈身長1米多,重數十公斤。 最大的蠑螈長1.8米,重約59公斤,幾乎與成年蠑螈一樣大。 野生火蜥蜴數量稀少,生長緩慢,非常珍貴。 它們與大熊貓一樣被視為“國寶”。
但在一些地區,大鯢因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而被搬上了餐桌。 市場價格不斷上漲,一斤可賣到1500至2000元。 在巨額利益的驅使下,不少村民紛紛進山進行全面搜查。 結果,野生火蜥蜴被過度捕撈,種群生存陷入巨大危機。
秦嶺大鯢被瘋狂捕獲
30多年前,秦嶺山區是我國大鯢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里的江河小溪中經常可以看到大鯢的身影。 在利益鏈形成之前,在秦嶺山區捕獲野生火蜥蜴非常罕見,而且火蜥蜴的數量也非常可觀。
大鯢
據居住在秦嶺黑河的一位老人回憶,20世紀80年代的夏天,黑河及其支流的溪水中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野生火蜥蜴,數量從1到5只不等,零星散布在河道上。礫石灘和河溝。 這種動物頭部寬闊,身體扁平,爬行速度緩慢。 當時,很多人都不認識這個物種。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秦嶺的火蜥蜴面臨災難,越來越多的不法分子開始涌入山里捕捉火蜥蜴。 據調查,有的獵人一晚上能捕獲數百只,洞里的幼苗幾乎都被吃光了。 后來,隨著數量急劇下降,同一水域一晚上只能捕獲約2至10只火蜥蜴。
大鯢喜歡黑暗、安靜的生活環境
捕捉大鯢和苗的人主要是當地居民,也有一些是外地來的散戶。 對于捕獲的蠑螈來說,幼體基本流向陜南和華南地區的蠑螈養殖場,而成蟲則直接出售給周邊的高檔餐廳。
據秦嶺漁業監督管理站工作人員介紹,20世紀90年代,一公斤野生鯢可以賣到4000多元,在香港、臺灣、華南和東南亞市場上是名貴滋補品。 。 但近年來,野生大鯢已經十分稀少,黑市價格已漲至7000至8000元/公斤。
2016年,鄭州一市民發現了大鯢
早在1988年,大鯢就被列為我國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私自捕捉和交易是違法的。 近年來,秦嶺山區執法人員加大監管打擊力度,多部門聯手圍堵偷獵者,抓獲嚴懲,有效遏制了濫捕鯢魚的現象。
野生大鯢為何陷入危機?
野生大鯢生命力頑強,抗饑餓能力強。 即使幾個月不吃飯,他們也不會餓死。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大鯢的抗壓能力很強,似乎不太可能陷入生存危機。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野生火蜥蜴瀕臨滅絕呢?
野生蠑螈
野生蠑螈的危險因素并不簡單。 總結起來,至少有兩個原因:
一是山地環境遭到破壞,水質條件惡化,大鯢棲息地受到污染。 鮭魚生性喜歡安靜。 當受到噪音刺激時,受精卵可能無法正常發育,父母的身體狀況也可能因干擾而惡化。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農藥、化肥等化學品的大量使用,山區水流受到嚴重污染,人類活動直接破壞了大鯢的棲息地——周至縣“大鯢洞事件”陜西省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悲慘的案例。
二是無節制的過度捕撈。 民間捕撈大鯢的力度可謂是“亂捕濫撈”,無論大小,都捕撈上來。
炸三文魚
大鯢的自然壽命可達幾十年,生長緩慢,世代更新時間長。 剛出生的小火蜥蜴只有 3 厘米長,需要 15 年才能成熟(在野外)。 當個體長到1.5~2.5公斤時,雌性產卵數約為400~600枚,繁殖能力較低。 因此,野生鯢魚種群一旦被過度捕撈,想要再次恢復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過度捕撈很容易造成致命的打擊。
犯罪分子之所以專門捕撈幼魚,是為了將其出售給各地的養殖場。 雖然養殖場也可以自行繁殖苗,但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蠑螈養殖剛剛起步,技術難度大,成活率很低。 于是,成活率更高、更容易獲取的野生苗木就成了“針對”。
瘋狂蠑螈繁殖
大鯢具有很高的食用、藥用和觀賞價值。 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在養殖業掀起了一股熱潮。
大鯢養殖
國內鯢養殖始于1978年,湖南省桑植縣大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率先開始養殖。 四年后,他們突破親本鯢養殖技術,成功培育出109只幼鯢——這就是我國的大鯢養殖技術。 歷史上第一批人工培育的幼魚。
大鯢的養殖并非沒有豐厚的利潤。 在陜西等地,第一批掌握火蜥蜴飼養技術的農民基本上都賺了很多錢。 大鯢的暴利產業已經持續了十幾年。 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大鯢市場,養殖產量逐年增加。
然而,2012年以來,國內大鯢價格集體下跌,甚至出現了市場價格低于養殖成本的尷尬局面。 一方面是因為規模化養殖導致產量增加,大量蠑螈出塘上市,勢必導致價格下降; 其次,受到相關政策影響,限制性消費法規導致高端市場大幅萎縮。
工廠化養殖
由于市場不穩定野生娃娃魚,價格波動較大,很多農民常常面臨“賣不賣都虧本”的困境。 于是,一批批農民被集體勸退。 如今,火蜥蜴養殖業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整個行業越來越理性。
順便說一下,大鯢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如果想要養殖,必須提前向當地漁業部門申請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經營利用許可證、運輸許可證。 否則,養殖將屬違法。
滅絕風險依然存在,保護還不能放松。
大鯢的人工繁育在中國一度如火如荼,堪稱瘋狂。 截至2020年,各地科研機構和養殖場培育的種子數量已達2500萬至3000萬粒。
大鯢
不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并沒有改變大鯢的生存水平,野外的物種仍被列為“極度瀕危”。 這主要是因為相關調查顯示,野生大鯢的數量仍處于下降趨勢,估計僅剩5萬多只。 統計數據顯示,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國內野生火蜥蜴的數量減少了至少80%。
盡管科學研究調查得出的結論與實際情況有些出入,但仍然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大鯢曾廣泛分布于我國大江南北,現僅分布于湖南、湖北、陜西、貴州等局部地區。 其棲息地支離破碎,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更令人痛心的是,民間偷獵大鯢的現象依然存在——只要黑色利潤鏈不徹底斬斷,野生大鯢滅絕的風險就永遠存在,保護不能放松!
保護大鯢需要社會公眾的積極監督,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執法力度。 加大魚類養殖放流數量,有序恢復野生種群。 只要各界積極行動,相信野生鯢最終一定能擺脫危機,重新回歸溪流山林!
您對野生大鯢的過度捕撈和保護有何看法?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猜你喜歡
- 2024-01-07 野生娃娃魚和人工養殖的有什么區別,你知道嗎?
- 2024-01-07 鎮海發現迄今為止為止最大野生娃娃魚
- 2024-01-07 溫馨提醒:野生娃娃魚和人工養殖的有什么區別?
- 2023-12-26 野生娃娃魚 蘄春狀態逐漸恢復自然環境至少生存10年以上
- 2023-12-26 湖南桃江21.9斤重野生娃娃魚擱淺岸邊獲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