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6月21日凌晨4點左右,隨著太陽升起,世界上最遠的深海漁場從水中浮出水面——中心柱子如針刺破海水,撐開走廊“傘骨”,并掌握了兩個足球場的大小。 八角形盒子。 從空中俯瞰,它就像一張巨大的金色網鋪在深藍色的海洋中。
水面以下30米處,超過15萬條鮭魚被包裹在籠子里,在黃海冰冷的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動。 這是青島國家深海綠色養殖實驗區的“深蘭一號”網箱。 壯觀的國內深海鮭魚采集作業首次在這里啟動。
首批國產深海三文魚登陸
凌晨5點左右,馬達響起,巨大的白色養殖船靠近“深藍一號”。 它緩緩轉動船頭,船尾逐漸靠近籠子的金色框架。
橙色橡皮艇從養殖船上降下,海工人員乘著它圍繞“深藍一號”進行對接作業。 一切都拋錨后,養殖船尾部的吊桿轉動,白色粗管從船尾伸出,與籠子相連。 八個角之一內部相連。
“與傳統漁業網捕撈作業不同,我們采用吸魚泵進行真空負壓捕撈,可以減少網內碰撞、摩擦對魚類造成的傷害,也讓后續處理更加有序、可控。” 澤豐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萬谷其煥說。 公司一直負責“神蘭一號”的繁育勘探和裝備制造。 “魚會通過這個白色管道一條一條地吸到船上。我們乘坐的養殖船是世界上第一艘近海鮭魚加工船。” 顧啟歡繼續說道。
7點左右,按照現場負責人的一聲令下,吸魚泵“轟”的一聲啟動了。 短暫的數十秒真空后,一條藍黑色的魚影在管道中穿梭,場面蔚為壯觀。 透過管子外面的褶皺仔細觀察,可以稍微分辨出鮭魚的藍黑色的背部和銀白色的腹部。
收集并加工 3,000 條魚
進入甲板上的鋼制艙室,可以看到這座深海加工廠的全貌:不銹鋼設備之間,白色的傳送帶平穩運行,工人們站在地板上方的桌子上,伴隨著獨特的淡淡的鮭魚味。 按順序忙碌。
進門后第一個臺面上有一個水槽與水管相連。 管道出口被不銹鋼細齒分隔為上下兩部分。 海水被細齒間篩出,而魚則停留在細齒上,被后面的同伴推動。 進入水槽。 隨著吸魚作業的繼續,魚缸里很快就裝滿了胖乎乎的三文魚。
“這個重量肯定超過10公斤,隨便一個都超過8公斤!” 唐明峰今年60歲,是一名老水手。 他和同伴負責對水箱兩端剛剛進入加工車間的三文魚進行“擊暈放血”。 第一步工作。 他手中的三文魚如同打了蠟一般光澤柔軟,身上沒有一絲劃痕,肥碩壯實的身軀上充滿了新鮮的活力。 三文魚經過電擊區,經過自動漂洗后,被送到螺旋冷卻區。
“完成初步處理的三文魚溫度一般在10℃以上,必須快速冷卻。這個冷卻區域充滿了自動填充的冰漿。在0℃左右,經過30分鐘的冷卻,三文魚的溫度鮭魚的溫度會下降到0到4℃之間,然后進行下一步。” 顧啟歡說道。 冷卻后的魚由設備自動送到加工區。 操作人員清洗內臟,然后經過沖洗血液和吸收雜質兩個清洗步驟,然后來到包裝環節。
包裝工將魚裝進長長的透明袋子里,有序地放入特制的藍色保溫箱中。 然后他們用冰塊均勻地覆蓋它們并密封盒子。 數十條鮭魚被拖到船舷旁等待運送到運輸船上。
“從一條魚被吸魚泵吸進車間,到完成整個加工流程并準備發貨,整個過程只需要45分鐘。” 顧啟歡說道,這也意味著收魚的工作完成了。 “目前,整個‘深藍一號’網箱里有15萬多條鮭魚。今天我們采集了3000多條魚,成活率達到80%,平均每條魚的重量超過4公斤,質量已達到歐盟出口標準。”
“本次活動是試驗區項目實施以來的首次大規模魚類采集,也標志著我國首次成功大規模養殖高價值魚類!” 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黨委書記趙英民在現場說道。
12小時到達西海岸新區
首創全球首個暖海區養殖
堆放在船舷上的藍色集裝箱由運輸船裝載,運往全國各地。 首批國產深海三文魚踏上了“品嘗之旅”。
“運輸船將在10小時左右抵達西海岸新區,這意味著12小時內,我們的三文魚將從‘深藍一號’登上新區市民的餐桌。” 顧啟歡算了算,“同樣,在高度集成的加工流程和全冷鏈覆蓋的支持下,我們的三文魚最長可以在36小時內進入全國人民的千家萬戶。” 我國不再依賴進口三文魚,往往需要四五天的時間,國產深海三文魚的“新鮮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證。
國內深海三文魚養殖從夢想走向現實,從漁場到餐桌的時間縮短,這離不開“黃海冷水團”這個天然寶庫。
“眾所周知,海洋養殖鮭魚集中在挪威和智利等冷水水域,在溫暖水域也能成功養殖。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目前世界上緯度最低的近海鮭魚養殖場。” 作為為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持的團隊專家,中國海洋大學的董雙林教授最為權威,“這要歸功于我們坐擁黃海冷水團,這是一個具有優良水質的水體。”水質。” 該水體位于黃海中部凹陷深部和底部,面積相當于山東省。 氧氣等指標是冷水魚生長的絕佳場所,是鮭魚養殖的最佳選擇。
如果說冷水團是三文魚養殖的“天然雨林”,那么“深藍一號”就是培育三文魚的“聰明寶貝”。
這個“巨無霸”相當于40個標準游泳池的大小,重量超過1500噸。 總投資1.15億元,是全球最大的全潛式智能籠。 其設計開發在總體設計、升降控制、防鯊等多項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是我國在深海漁業養殖裝備自主設計開發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三文魚養殖,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權利。
“通過將水和空氣注入中心柱和八個空氣柱,我們為整個籠子創造了獨特的下沉和浮動設計。 夏季表層水溫過高時,我們將網箱下沉到海面以下25米冷水團的位置; 冬天,當底層水溫較低時,我們將其提高到溫暖的地區。 總之,無論冬天還是夏天,我們都能保證三文魚在合適的水文環境中生長。”董雙林介紹,“我們還創造了獨特的深海養殖魚鰾補水技術,讓三文魚在深水水域中不存在任何問題。魚鰾內缺少空氣,變形時間更長。”此外,機網洗網、死魚回收、魚類監測等技術也在“深藍一號”中得到應用。
使用“深蘭一號”在黃海冷水團養殖的三文魚成熟快、品質優良、病害少、勞動力和物流成本低于國外主要產區。 只要水溫適宜,預計每年可收獲三文魚成品30萬尾,產量1500噸以上,年產值1億元以上。
打破傳統離岸業態重疊、對海洋失望的局面,開創了全球溫暖海域三文魚養殖的先河。 如今,西海岸新區海洋漁業越走越深、越遠,點燃了探索海洋的強大引擎。
“我們的飲食需求不斷從基礎轉向優質、高端,市場也在不斷變化。這種養殖三文魚的成功預示著深海養殖的未來——通過不斷延伸,從苗種培育到產品深加工加工、完善產業鏈不斷完善,這塊蛋糕會越做越大,讓我們走得更深、更遠、更綠色。” 董雙林富有遠見地說,“海水養殖經歷了海帶、蝦等五次浪潮,我相信我們的這次成功,一定會為三文魚規模化養殖奠定基礎,引領海水養殖第六次浪潮。”
將來的計劃
西海岸新區與山東海洋集團強強聯手,探索“陸地產業園+深海產業園”新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打造百億級深海綠色養殖產業集群。
2015年,黃海冷水鮭魚養殖項目正式啟動;
2018年,“深藍一號”投產,成功實現鮭魚規模化避暑;
2019年1月,西海岸新區國資與萬澤鋒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推進冷水集團三文魚項目;
2020年8月,青島國家深海綠色養殖實驗區獲批;
2021年4月,養殖船開始改造,成為全球第一艘近海鮭魚加工船;
2021年6月,開展試點區項目實施以來首次大規模收魚,成功收獲第一批成品鮭魚……
首次大規模收魚行動即將結束,但西海岸新區藍色糧倉的全面建設才剛剛開始。
在低緯度海域,利用底層冷水團養殖鮭魚是一個全球性的技術難題。 該項目從一開始就進入了行業的無人區。 當所有資金投入繼續勘探時,民營企業萬澤峰資金告罄。
在企業完成路徑技術探索、需要大規模推廣發展的關鍵時刻,肩負“以發展海洋經濟為主題、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新支點”,迅速行動,通過混改組建國有企業控股公司。 搭建合作新平臺,及時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
按照先行區審批要求,西海岸新區拓展海水養殖發展空間,推動養殖業轉型升級、綠色高質量發展,開展試點示范; 以深海規模化智慧水產養殖為載體,推進先行區建設,探索海水養殖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在全面建設藍色糧倉的關鍵時期,我們將遵循‘系統規劃、快速突破;主業經營、市場推廣;統籌資源、形成標準;搭建平臺、推廣示范’四個基本原則,圍繞‘種業研發鏈、海水馴化鏈、養殖平臺鏈、產品貿易鏈四大關鍵鏈,全面推進試驗區開發建設。 趙英民說,“盡快實現海上有設施、陸地上有基地、網箱里有活魚、市場上有產品的階段性愿景。”
“未來,我們將整合船舶運營、海洋工程裝備、良種繁育、海洋牧場、冷鏈倉儲等現有產業資源,打造以大型智能養殖裝備和養殖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深海養殖模式。充分發揮先行區項目的作用,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山東海洋集團深海項目專職團隊成員說道。
西海岸新區與山東海洋集團強強聯合,圍繞項目園區化、產業集群化目標,探索立足陸上、近海、近海的“陸上產業園+深海產業園”產業集群發展繁殖中繼。 新模型。 其中,陸上產業園擬建設種子培育、海水馴化及精深加工、技術研發三類產業園; 深海產業園采用“1+N”新型養殖模式,即“1個中央綜合管理平臺+N個分布式網箱”。預計到2025年,項目總投資約50億萬元,建設中央海上綜合管理平臺,建設一批大型深水智能網箱,實現規模化海上養殖,打造百億級深海綠色養殖產業集群。
青島晨報記者:劉海龍 通訊員:王雪、何琳、戴海飛 攝影:彭兆軍、李亮、于方平
新聞來源:2021年6月22日【青島晨報】想吃魚嗎? 舉起養殖網箱來釣魚吧!青島這家深海三文魚養殖漁業太棒了
- 上一篇: 廣東茂名連續遭遇多輪強降雨有鱷魚因洪水出逃
- 下一篇:
猜你喜歡
- 2023-11-24 三文魚養殖情況(技術)--三文魚的苗種繁育
- 2023-11-07 三文魚養殖 新疆產“海鮮”爆火背后支撐起新疆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