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釣
近日,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首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建設以生態健康養殖為主的現代設施漁業。 各地正在持續加快漁業發展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轉變,讓更多優質鮮活水產品“游”進千家萬戶。 向江河湖海要飯,設施漁業發展有哪些新亮點,未來如何持續升級? 人民日報記者多地調查。
推進生態養殖,不斷升級魚塘,好水養好魚好蝦
凌晨5時許,浙江省德清縣魚躍鎮的魚塘里熱鬧非凡。 喂食器一打開,魚就“擠”到水面。 這里是全省最大的黑魚養殖區,年產1萬噸以上。
魚塘對于設施養魚非常重要。 過去,尾水不定期排放導致黑魚養殖難以為繼。 在錢塘村,從事養魚業30多年的高福亮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以前養殖密度高,喂的冰鮮魚肉多,水很快就渾濁,需要定期換水。”
“有好水,才能養好魚。” 魚躍鎮農辦主任黃飛表示,為解決養殖環境污染大、產品質量下降的問題,當地魚塘設施不斷升級,“生態清潔養殖”綠色養殖新技術不斷涌現。已實施。
原本擁擠的魚塘已經變了樣。 魚躍鎮魚塘養殖密度由每畝5000尾減少到1800至2000尾。 環保高效的膨化飼料取代了部分冰鮮魚,飼養鰱魚、鯽魚幫助消化剩余餌料。 “水質好,黑魚吃得開心。以前要兩三年才能養四五公斤,現在一年半就可以出塘投放市場。” ,而且陷阱里養的家養魚也可以賣錢。”高福良說。
尾水如何處理? 作為淡水漁業大縣,德清從設施和機制兩個方面入手,因地制宜設計“四(三)塘三(二)壩”處理設施,將各魚塘連接起來; 探索“一戶一戶、一收集管網(溝)”、一終端處理的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每個養殖場都有專人管理。
在錢塘村漁業養殖尾水處理點,水中種植了伊樂藻、輪葉黑藻等藻類,池邊可見成群的美人蕉。 尾水經過沉淀池后,經過陶粒、碳片、碎石組成的三道濾壩,依次進入曝氣池、生態凈化池、濕地凈化池。 處理后的水可以循環利用。
“從傳統魚塘1.0版到標準魚塘2.0版,再到生態美麗魚塘3.0版,養殖尾水綜合治理有效解決了漁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水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德清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崔連勇說。
在新市鎮松市村,7月下旬早稻收割后,莊稼里播種蝦苗。 近年來,該村騰出蝦田600余畝,引進浙江和合歸生態農場有限公司統一管理運營。
“跟著公司的稻蝦輪流,就能賺錢了!” 農民車昆山過去一年養兩季蝦。 多年來,田間水質出現富營養化,青蝦發病率高,收成不容樂觀。
“上半年種水稻,下半年養蝦,優化了時間、空間和資源的配置。” 該公司負責人張培新表示,“稻蝦輪作”讓多余的養分被水稻吸收,實現了優質稻蝦雙豐收,改善了流域水質。蝦池也得到明顯改善。 進水采用專用管網,尾水采用生態溝渠排放。 池塘雜魚數量減少,鮮蝦產量增加10%,飼料消耗減少20%。
以生態為基礎,持續提升設施養殖品質。 2020年,農業農村部啟動推廣綠色健康水產養殖技術“五大行動”。 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培育“五大行動”骨干基地1265個,面積771萬畝。 基本實現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全覆蓋,養殖尾水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配合飼料替代率平均達到84%。
農業農村部漁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實施推進養殖尾水管理模式行動。 以池塘標準化生態改造和養殖尾水處理為重點,支持生態溝渠、生態池塘、地下濕地等尾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 根據規劃,到2030年,建成池塘設施養魚場340個,帶動全國1700萬畝池塘標準化改造。
提高養殖效率,集約化工廠化生產,助力水產種業振興
在位于山東省青島萊西市的青島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大小小的養殖池排列整齊,7000余尾墨累鱈親魚在池中游動。
“這里最大的肉魚重達50多公斤!我們的養殖效率是普通池塘養殖的100倍,一畝地可以實現100畝地的產量。” 該公司負責人龔慶利說。
近年來,我國工廠化水產養殖發展迅速。 到2022年,養殖水體將達到1億立方米以上,比2016年增長40%左右。日益完善的現代化工廠化養殖設施和產學研一體化體系,為選育養殖提供了有力支撐培育優質水產品種,不斷打磨水產種業“中國芯”。
墨累鱈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很高,但數量稀少,對水質非常敏感。 采用工廠化模式,萊西市實現了墨累鱈全人工養殖,設施漁業科技成果從“書架”轉移到“貨架”。 龔慶利說,目前,一園已實現“產蛋-孵化-培育-生長”的全生產周期。 一個30立方米的養殖池每年可生產墨累鱈1萬公斤,產值50萬元。 尾水通過管道輸送至農作物智能大棚、稻田、旱田順序利用,基本實現了水資源的充分利用。
截至目前,我國共審定水生新品種283個,其中近10年培育審定的213個。 水產新品種培育進展迅速。
在海南晨海漁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虎龍雜交斑”是主導品種。 “該品種生長速度較快,體長、體重變異系數較小,均勻度顯著提高。” 蔡春友董事長自豪地說,依靠現代化的養殖技術和設施,為農民提供更加有利的優質苗木。 打破進口依賴。 目前,全國60%以上的石斑魚養殖戶正在養殖該品種。
數字技術與水產種業的聯動,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還為農民提供了各種技術支持。 “優質苗木的質量是有跡可循的,不僅長得快、個大、產量高,而且如果在喂食、換水等方面有問題,可以隨時聯系專家。” 浙江省慈溪市安東鎮馬灘路村農民金杰說,他家的羅氏沼蝦苗來自浙江省水產種業公司的養殖基地。
浙江水產種業公司副總經理高強介紹,工廠育苗車間配備了各種先進的物聯網設備,搭建了數字化管理云平臺和蝦管家、蝦醫生小程序,延伸服務半徑,實現遠程捕撈技術指導和在線診斷,打造閉環產品追溯鏈,帶動蝦農共計3000戶,戶均收入增加30%。
從當地來看,工廠化循環水模式產能高、節水節地、污染排放可控、產品質量穩定,有效滿足種業生產和商業化生產的需求。 根據規劃,到2030年,我國將在內陸和沿海灘涂養殖優勢地區建設152個工廠化集約化漁業養殖場,新增帶動現代工廠化養殖水體1500萬立方米。
產業鏈不斷延伸,一站式加工冷鏈物流設施,新鮮美味食品“走”進千家萬戶
“拉網——”在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東山農場,一條活潑的加州鱸魚被撈上岸,進入臨時養殖池。
“臨時養殖池可容納鮮魚2萬多公斤,訂單一到,我們就聯系活魚運輸車裝車配送。” 武漢錦繡天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錦峰表示,公司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鱸魚,顧客第一天用手機下單,第二天就收到活魚。
“水產品講究新鮮。”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文高表示,結合設施漁業發展,武漢市在生產基地設立預庫,提前采集鮮活水產品,臨時養殖儲存。與駐扎漁業密切相關的池塘。 中國大學和科研院所聯合開發魚類保活設備和設備。 目前,在全市九個中心城區,活魚從水中打撈到市民居住區,兩小時內即可送達。
水產品加工設施更好,魚可以“游”得更遠。 在錦繡天堂公司的加工車間,鮮魚經過去鱗、去鰓、清洗等一系列加工工序,然后進行真空包裝、冷凍保鮮。 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公司引進了流道養殖和初級水產品加工設備,每小時可加工2000公斤。 “我們既出售活魚,也出售屠宰和新鮮包裝的魚,這些魚按照不同的規格分類并供應到市場。 這些魚很受歡迎。”黃錦峰說。
去年,該公司生產鱸魚120萬公斤,年銷售額達到2000萬元。 “目前我們采用的是常規冷庫,庫容為1萬噸。” 隨著銷量的增加,黃金峰計劃明年引進液氮冷凍設備。 “雖然每公斤冷凍成本高了3毛錢左右,但滅菌冷凍的效率可以提高很多,半小時就可以冷凍發貨。”
“從賣鮮魚到賣干品,價值翻了好幾倍!” 武漢市黃陂區齊家灣街道下王村胡家灣德耀王養殖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胡國剛送走了一車干魚。 他介紹,合作社養殖的青魚、武昌魚售價每斤7元左右。 經過宰殺、加工、恒溫腌制、風干后,魚頭、中段、尾部就可以單獨出售,一斤賣20多元。
好的政策有利于設施升級。 “對從事農村水產電子商務活動的漁業生產經營主體,市財政資金給予最高80萬元補貼,補貼金額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40%。” 王文高介紹,補貼主要用于支持漁業生產經營主體。 購買水產品加工、水產品暫養增氧、冷鏈冷藏、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水質監測等設施設備,以及發展電子商務、開展線上線下交易等。
近年來,各地不斷拓展和升級漁業全產業鏈。 依靠不斷完善的后制加工體系,各種風格各異的水產品登上了消費者的餐桌。
福建民威實業以鱸魚、大黃魚為原料烹制的菜肴品種齊全,特色獨特。 該公司生產部部長鄭啟津表示,根據當前消費者需求,公司利用活魚加工技術,開發了調味鱸魚、無骨魚、烤魚等系列熟食; 還開發各類休閑食品,建設現代化、規模化精深加工生產線10條,可加工產品30余種,年產值6億元。
水產品加工是連接漁業生產和流通的環節。 2022年,我國水產品加工利用總量將達到2556.13萬噸。 “水產品加工有利于解決漁業生產季節性與需求常態化之間的矛盾,平滑供給周期性波動,滿足居民對水產品個性化、多樣化的食品蛋白需求。” 中國水產科學院副院長、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劉子飛表示,近年來,水產品加工裝備逐步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升級。 要進一步推動相關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為全行業提供水產品加工服務。 鏈條保護。
開辟設施養殖新空間,發揮技術裝備優勢,打造“藍色糧倉”
走進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第五農場,四層排灌渠道將稻田連接起來。 洶涌的稻浪之中,魚塘星羅棋布,鯉魚、鰱魚在水中游動。 池塘邊生長著鹽堿地的標志性植物——蘆葦和黃須。
“我們地處沿海地區,土壤鹽堿化嚴重,田地如果不泡透,地上就會飄起一層白色的堿花。” 農場副主任劉雙海說,每年1月份都會引灤河水沖洗土壤。 體表層咸,4月中下旬應排水、耙地。 今年3月,曹妃甸區在第五農場啟動“異地稻捕綜合種養”試點,按照3畝稻田比1畝的比例構建稻田捕撈綜合種養體系池塘。
咸水成了魚類的新家,鹽堿地變成了“魚米綠洲”。 “從稻田收集的鹽堿水排入池塘養殖鯉魚、南美白對蝦,同時養殖草魚、鯽魚、梭魚等適宜水生物種。” 劉雙海說,“這種養殖模式病害少,用水量少。 產品肉質緊實,銷路很好。 現在鯉魚已經長到了一斤半,南美白對蝦也長到了30多頭一斤,10月底就可以上市了。”
“鹽堿地發展水產養殖,為洗鹽排堿提供了一條綠色出路,為防止土壤返鹽返堿提供了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培育水產經濟作物。”動物,水體堿度降低,產生優質蛋白質。” 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低洼鹽堿地養殖重點實驗室主任莫宗禮表示,經過三年的跟蹤,監測顯示,土壤鹽分穩定在1.5克/公斤左右,水體碳酸鹽堿度下降86.3%。 利用該模式改造沿海鹽堿地,年蝦畝產可達500公斤,耐鹽堿淡水魚畝產可達200??0公斤以上,一畝池塘經濟效益超過3000元,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仍有空間開辟新空間,優化設施養殖空間布局,保障水產品持續供應。 根據規劃,到2030年,我國將以單池10至30畝、集中連片面積500畝以上為基礎,建設60個鹽堿地設施漁場,促進鹽堿地設施漁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鹽堿地。 此外,發展集約化深海養殖正成為未來水產品供給的重要增長點。
在福建福州連江縣小城平靜灣海域,乘船出海不到15分鐘,兩座“鋼鐵島”映入眼簾。 “看!這是我的漁場。” 從事海上養殖20多年的陸同峰自豪地說。
2020年初啟動的海上養殖平臺就像一個倒置的果籃,有四個籃球場大小,養殖水量達到15000多立方米。 “現在一鍵實現智慧農業。” 陸同風按下電動按鈕,面前這個62米長的“龐然大物”開始翻轉。 藏在籠底的大黃魚紛紛躍出水面。 “網箱可以翻轉,貼在網箱上,定期烘干清除上面的藤壺、海藻等生物,網孔通暢,魚兒活動、呼吸更加自由,水產品品質明顯提高!”
距離養殖平臺不到3公里,落戶了新一代綠色智能漁業旅游平臺,擁有50平方米的智慧漁業中心。 智慧漁業系統通過自主研發算法建立評價體系,指導生產運營。 “這里,水溫、水環境、海流擾動、飼料量等數據都被準確記錄,成本控制精確到每條魚。” 運營總經理徐航說道。
耕海牧漁,建設“藍色糧倉”。 2022年,全國深海養殖產量39.3萬噸,占海水魚類養殖產量的20%以上。 到2030年,我國將在深海建設99個以上大型智能養殖漁業,推廣重力網箱、桁架網箱、養殖船等先進技術和設施。
“設施化、集約化養殖是一個系統工程。”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學院教授包振民表示,從技術創新出發,未來需要在物種培育、繁育技術、設備設計制造等方面進行多學科聯合研究,并予以關注。注重基礎研究和數據庫建設,加強養殖設施設備對水生動物生活習性和行為的適應性研究,加強養殖設施智能化、智能化技術研發,實現水產養殖裝備跨越式發展。 (記者于靜賢、劉曉宇、王沛)
版式設計:張芳滿
《人民日報》(2023年8月25日第18頁)
- 上一篇: 白鷺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白鷺一共有13種類
- 下一篇: 白醋+一點食鹽,讓小龍蝦煥然一新!
猜你喜歡
- 2023-11-05 白醋+一點食鹽,讓小龍蝦煥然一新!
- 2023-11-05 白鷺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白鷺一共有13種類
- 2023-11-05 去除蝦線龍蝦的方法有哪些?龍蝦怎么吃才好?
- 2023-11-05 老鬼釣魚餌 “老壇玉米”自制的發酵玉米效果更好!
- 2023-11-05 派大星最接近現實中的粒皮瘤海星,你知道嗎?
- 2023-11-05 微山湖流域黑魚“嬌嫩”的一面
- 2023-11-04 泥鰍是吃什么長大的?是怎么養活自己的
- 2023-11-04 告別連綿陰雨迎來明媚陽光杭州氣溫將升至20~22
- 2023-11-04 養殖奧州龍蝦的養殖技術介紹--新鮮美味的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