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技巧
新浪科技 2016.07.0810:55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7月8日,當你像章魚一樣聰明的時候,逃離水族館就成了小菜一碟。 這是2016年4月在新西蘭國家水族館發生的事情,一只名叫“Inky”的章魚成功凱旋。 當時Inky所在的水族館在晚上半開放。 它利用了這個疏忽,從水族箱里爬了出來北太平洋巨型章魚,穿過房間,鉆進了排水溝。 經過50米長的水管后,它又回到了公海。
Inky的成功再次向我們證明章魚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之一。 讓我們看一下章魚的 8 種行為,了解它們有多聰明。
智能計劃
詹妮弗·馬瑟 ( ) 是加拿大萊斯布里奇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 她從 1972 年起就開始研究章魚。1984 年,在百慕大水域工作時的一次邂逅,她意識到章魚可能比人們想象的聰明得多。
馬瑟觀察到一只真正的章魚(學名:章魚,又名普通章魚)捕獲了幾只螃蟹,并將它們帶回巢穴食用。 突然,章魚沖到2米外,用觸手抓住一塊石頭,將其帶回巢穴。 這樣又重復了三遍,才在府前筑起一道石墻。 它似乎對這個防御非常有信心,然后就在石障后面睡著了。
馬瑟認為,這個例子和其他例子表明章魚具有長期思考和行動順序的能力。 馬瑟說:“這一切向我表明,這種動物有一張關于它想要什么的心理圖,并且能夠計劃。” “這與我們研究動物時所認為的刺激反應模式非常不同。差異。”
工具的使用
馬瑟和她的同事認為,使用石頭建造防御性“石墻”可以被視為工具的使用。 不過,也有人不同意,認為這可能只是章魚的本能行為,而不是經過計算的結果。 這里就不得不說說條紋章魚(學名:)。 2009 年,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的朱利安·芬恩 ( Finn) 及其同事在條紋章魚身上發現了使用工具的有力證據。
條紋章魚會把掉落到海底的廢棄椰子殼挖出來,用水清洗,有時會把它們堆起來,搬運最遠20米的距離,然后重新組裝成庇護所。 在潛水員拍攝的視頻中,章魚首先將貝殼凸出的一側向下翻,然后將觸手伸出貝殼上方,以一種非常喜劇的方式在海底爬行。
朱利安·芬恩指出,雖然這種緩慢、笨拙且消耗能量的運動方式使它們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但它們愿意接受這些風險,以換取未來的保護。 這是章魚實際上可以使用工具的確鑿證據。
頑皮的章魚
人們通常認為玩耍是具有較高認知能力的動物的專利。 很難準確定義什么是“游戲”,但從廣義上講,游戲可以被視為一種不會帶來直接好處而只是提供樂趣的活動。
在與研究哺乳動物玩耍行為的同事交談后,馬瑟開始懷疑章魚是否也會玩耍。 她與西雅圖水族館科學家羅蘭·安德森( ,于 2014 年去世)合作設計了一項實驗。
他們將八只巨型北太平洋章魚(學名:)放入一個水族箱中,沒有別的東西,然后給它們一些漂浮的塑料藥瓶,進行了十多次實驗。 起初,章魚把瓶子放進嘴里,顯然是想知道是否可以吃掉它們,但隨后瓶子就被扔到一邊了。
然而,經過幾次實驗后,兩只章魚開始向小瓶噴射。 小瓶開始在水箱中翻滾,水流將它們帶回章魚身邊。 研究人員于 1999 年發表了研究結果,并得出結論:這是探索性游戲行為。
“羅蘭打電話給我說‘他在打那個球,’”馬瑟說。 她相信章魚實際上是在玩藥瓶。 這類似于人類兒童開始玩不熟悉的物體的過程——心理學家科尼·赫特幾十年前描述過這一點。
“如果你把章魚放在任何新環境中,它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探索,”馬瑟說。 “我認為這就是赫特所說的,孩子們首先會問,‘這個物體有什么用?’ 它轉向‘我能用這個物體做什么’,而這些章魚正在這樣做。”
快速學習
馬瑟和安德森高興地得出結論,他們的章魚確實在玩耍,盡管只有兩只章魚這樣做了。 此前的研究表明,章魚具有不同的性格。 這意味著個體章魚將表現出與其他章魚不同的穩定行為。
對于那些經常與章魚互動的人來說,這應該不足為奇。 例如,飼養在水族館中的章魚通常有與它們對人類的反應方式相關的特殊名稱。 馬瑟和安德森著手衡量這些性格差異。 他們在水族館飼養了44只太平洋紅章魚。 兩周內,研究人員每隔一天打開水族箱的蓋子,將頭伸進去,用試管刷觸碰章魚,然后給它們吃美味的螃蟹。
研究人員記錄了 19 種不同的反應。 在 1993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他們發現了個體之間顯著且穩定的差異。 例如,一些章魚往往反應較為被動,而另一些章魚則顯得過于好奇。
“人們常說熱帶雨林是非常復雜的環境,但對于近海珊瑚礁來說更是如此,”馬瑟說。 “考慮到章魚生活的環境,章魚有許多潛在的捕食者和許多獵物物種。存在如此多的多樣性和如此多的變異,因此不同的個體并不完全適應相同的生態位,這是有道理的。”
在 2001 年發表的一項后續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章魚將性格特征遺傳給后代的證據。 由于章魚不會撫養后代,這一結果表明它們的性格至少有一部分是遺傳的。 馬瑟認為,這些不同的性格可能是許多章魚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的原因,使它們能夠快速學習并適應不同的環境。
偽裝大師
進化軍備競賽導致動物們發展出了許多相互欺騙的狡猾方式。 水生蛇會假裝死亡以避免被吃掉,一些雄性魚會偽裝成雌性以獲得盡可能多的繁殖利益,一些鳥類會使用假受傷的翅膀來引誘捕食者遠離它們的后代。 造成一定的損害。
然而,在所有偽裝者中,擬態章魚(學名:)無疑是“偽裝大師”稱號最有力的競爭者。 雖然其他章魚可以改變體色和皮膚紋理來欺騙捕食者,但擬態章魚是唯一可以模仿其他動物形態的章魚。 它們可以改變形狀、運動和行為來模仿至少 15 種不同的物種。
當在沙底移動時,擬態章魚將觸手平放在身體上,像有毒的鰨魚一樣上下游動。 當它們在開放水域游泳時,它們會模仿獅子魚——獅子魚也是有毒的。 擬態章魚的另一個絕招是將6條觸手放入洞穴中,然后伸出剩余的2條觸手,就像灰藍色的平尾海蛇一樣。 當然,這條海蛇也是有毒的。
解決這個問題
章魚可以通過反復試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在 2007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馬瑟和安德森研究了北太平洋巨型章魚嘗試吃不同貝類的方式。 它們會敲開貝殼脆弱的貽貝,拉開相對堅硬的蛤蜊,并用齒舌鉆入非常堅固的牡蠣殼中,吃到美味的貝類肉。 如果所有三種貝類都在視線范圍內,章魚會更喜歡貽貝,因為它們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吃飽。
接下來,研究人員用線將蛤封閉起來,試圖迷惑章魚。 然而,他們通過簡單地改變技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馬瑟得出的結論是,這些章魚可以根據非視覺信息進行學習。 “這告訴我們,章魚是解決問題的高手,”她說。 “他們有不同的策略來實現相同的目標,并且首先使用最簡單的策略。”
迷宮測試
在調查百慕大水域時,馬瑟觀察到章魚在狩獵后返回巢穴時不會原路返回。 在隨后的狩獵過程中,它們會陸續前往活動范圍內的不同地點。 在 1991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馬瑟得出結論,章魚具有復雜的記憶能力。 他們記得已知獵物地點的價值以及他們最近訪問過的地點。
當動物使用地標來幫助導航時,它們必須了解它們與環境的相關性。 這種被稱為“條件辨別”的能力傳統上被視為一種復雜的學習形式:只有脊椎動物才擁有。
在 2007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賓夕法尼亞州米勒斯維爾大學的 Jean Boal 將加州雙斑章魚放入兩個不同的迷宮中。 在每次試驗中,章魚都必須從明亮的水族箱中心爬回黑暗的洞穴,這是它們最喜歡的環境。 為了實現他們的目標,他們還必須避開一個被倒置玻璃瓶擋住的假洞穴。
經過五次試驗后,大多數章魚學會了識別自己所在的迷宮,并立即向正確的洞穴移動。 瓊·波爾認為,這一結果表明章魚確實具有辨別條件的能力。
相似又不同
在很多方面,章魚的大腦與我們的大腦相似。 它們具有與脊椎動物類似的折疊腦葉,這一特征被視為復雜性的標志。 此外,章魚大腦的電生理模式與哺乳動物非常相似。
章魚也有單眼視覺,這意味著它們更喜歡用一只眼睛而不是另一只眼睛的視覺。 這種特征通常出現在大腦兩個半球具有不同專門功能的物種中,最初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并且與語言等高級認知技能有關。
章魚存儲記憶的方式甚至與人類相似。 他們使用一種稱為長時程增強的過程來加強腦細胞之間的連接。 相似之處是驚人的。 人類和章魚最近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可能是多細胞生命歷史的最早階段,而且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階段。 換句話說,大腦結構的這種相似性是獨立進化的。
比這些相似之處更不可思議的是差異。 章魚的5億個神經細胞中有一半以上位于它們的觸手中,這意味著這8個觸手可以獨立行動,也可以相互配合。 研究人員發現,在切斷章魚的一根觸手后,即使在章魚被切斷一小時后,觸手在擠壓時仍會繼續收縮。 顯然,章魚的觸手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自主移動。
人類的大腦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控制中心,而章魚的智能可能分散在神經元網絡中,有點像互聯網。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么我們就需要重新審視他們高超的認知和逃脫能力。 Inky 及其親屬可能會促使我們以新的方式思考智能的本質。 (任天堂)
- 上一篇: 阿魏釣魚怎么用?釣魚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 物以稀為貴,青魚石有哪些用途?怎么處理?
猜你喜歡
- 2023-11-28 探秘北太平洋巨型章魚的驚人秘密!太恐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