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泥鰍(學名:泥鰍)屬于泥鰍科。 體形小巧修長,只有三四寸。 它的形狀是圓形的,身體短小,皮下有小鱗片,顏色是綠黑相間的,上面覆蓋著自己的粘液,太滑了,抓不住。 前部略呈圓柱形。 背側平,腹圓,頭小,口小,較低,呈馬蹄形。 眼睛很小,眼下沒有刺。 需要 5 對。 鱗片極小,呈圓形,埋在皮膚下。 體背部和側面呈灰黑色,全身有許多小黑點。 頭部和各鰭上也有許多黑點。 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明顯的黑斑。 其他各鰭呈灰白色。 泥鰍分布于中國各地。 南方多見,北方少見。 全年均可采收,以夏季最多。 泥鰍捕獲后,可鮮用,也可曬干。 可食用、藥用。 泥鰍被譽為“水中人參”。 它生活在湖泊、池塘中,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魚類。 它的外貌、體型和生活習性都與其他魚類不同。 它是一種特殊的泥鰍。
泥鰍養殖條件:
泥鰍是一種可以多次產卵的魚。 自然條件下,4月上旬開始繁殖,5月至6月為產卵高峰期,至9月仍可產卵。 養殖水溫為18-30℃,最適水溫為22-28℃。 雌泥鰍成熟晚于雄泥鰍。 當體長5厘米時,雌性泥鰍就有一對卵巢。 當體長8厘米時,兩個卵巢合并在一起,形成一個卵巢,從前端延伸到后端。 整個卵巢發育開始成熟。
雌性泥鰍攜帶的卵數量根據個體大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最小的性成熟個體長8厘米,可攜帶約2000個卵。 10厘米的身體可攜帶7000至10000個雞蛋。 12厘米的身體可攜帶12,000至14,000個雞蛋。 15厘米的身體可以攜帶12000個雞蛋。 卵數為15,000至18,000個。 體長20厘米,可攜帶約24000個卵。 最大的雞蛋數量可以超過65,000個。 橢圓形,卵徑約0.8~1.0毫米,吸水后膨脹至1.3~1.5毫米。 它是黃色的,半粘性的,粘性弱。 由于卵巢內卵子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約為受孕卵數的50%~60%。
雄泥鰍性成熟最小個體體長6厘米以上,性成熟較雌泥鰍早。 雄性泥鰍有一對睪丸,位于腹腔兩側,呈帶狀,不對稱。 右側睪丸比左側更長、更窄。 重量也更輕。 當雄泥鰍長到9~11厘米時,睪丸內約有1億個精子。 泥鰍喜歡在雨后晴朗的早晨產卵。 產卵前,雌泥鰍游在前面。 幾條雄性泥鰍正在追趕他們。 發情期間,雌雄泥鰍多在水面和魚窩周圍活動。 當發情達到高潮時,雌雄泥鰍的頭和身體相互摩擦,相繼游出水面。 雄泥鰍追逐、纏住雌泥鰍,并卷繞在雌泥鰍腹部,刺激雌泥鰍產卵。 同時,雄性泥鰍還會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 此動作的頻率根據個體的大小而變化。 較大的個體可 10 次以上,受精卵首先粘附在水草或其他附著物上。 隨著水的波動,它們很容易從附著物上脫落并沉入水底。
池塘泥鰍養殖:
池塘飼養泥鰍,一般采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 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鋪15~20厘米肥泥。 池塘面積可大可小,一般為2~3畝。 以及。 池塘應易于排水和灌溉,進水口和出水口應有電線以防止泄漏。 放養前應對池塘進行清潔消毒,方法和用量與魚苗池塘相同。 如果沒有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畝用量4~5公斤。 有條件的,可在池塘中央、排水口附近設置魚坑,以方便今后捕撈。 泥鰍苗入池前還應施肥,促進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施肥后2~5天,即可將泥鰍種子放入池塘。 每畝蓄水30~50公斤。 如果水源充足,可適當增加放養量。 根據池塘水質情況,經常添加一些有機、無機肥料,以改善水質。 另外,每天必須投喂一定量的人工餌料。 投喂餌料的種類有蠅蛆、魚粉、豬血粉、蠶蛹粉、米糠、麥麩、蔬菜餅等,投喂量可根據不同季節而變化。 5~6月為泥鰍體重的4%~5%; 7月至8月為8%至10%; 9月至10月為5%至6%。 池塘內應設餌臺,將餌料拋在食臺上。 每個池塘根據其大小可設置3至4個餌臺。 喂食前應檢查進食情況。 如發現食物未吃完,應減少喂量。 一般投喂后2~4小時應食完,每3~5天清理餌料臺,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池塘應經常注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質。 池水應保持中性或微酸性(pH值6.5-7.2),并定期(15-30天)用1-2ppm漂白粉消毒,以達到殺菌防病的目的。
1、泥鰍種放養
每畝投放泥鰍籽280~300公斤,規格整齊,體表光滑,無病害畸形,投放魚300尾/公斤。 放養前用3%~4%的鹽水,水溫10~15℃浸泡消毒。 15至25分鐘。
2、水質管理
池水顏色應呈黃綠色,透明度20~25厘米,pH值中性或微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 應及時用螺類和微生物制劑改善水體。
3. 喂養
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要求在30%左右,顆粒大小在2.3毫米以內。 水溫15℃時,投喂量為池內泥鰍總重量的2%。 當水溫20~28℃時,投喂量為池內泥鰍的總重量。 3%至4%。 每日飼喂3次,飼喂飼料時遵循“四一定”飼喂原則。
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觀察水質變化和泥鰍攝食、活動情況,做好防止逃逸工作。
5、疾病預防
每公斤飼料中添加抗生素2克、三黃粉5克、維生素C 2克,拌勻飼喂,每月一次,每次連用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 預防泥鰍氣泡病時,做好池內各種氣體飽和度的檢測,保證飼料供應充足,減少泥鰍吞食氣泡的機會。 若泥鰍已發生氣泡病,可用5毫克/升鹽水潑灑全池,排出部分舊水,加入新水。 另外,每立方米水要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混合液(5:2)0.7克,倒入全池,以防治毛蟲和舌蟯蟲。
池塘混養:
即與其他魚混養。 如與鰱魚、鳙魚、鯉魚、草魚、鳊魚等混養。這種養殖方法在池塘選擇、池塘清理、消毒、放養等方面與池塘養殖相同。 混養的優點是不需要專門給泥鰍投喂更多的食物,只需要投喂其他魚類即可。 魚吃完的餌料和排出的糞便是泥鰍的食物來源。 因此,這種養殖方法效率高,水面利用價值大,值得大力推廣。
水稻種植:
中國南方水稻種植面積廣闊。 利用稻田養泥鰍,不僅節約了水,還獲得了食物。 經濟效益顯著,是高效農業的良好耕作模式。
⒈稻田選擇
養殖泥鰍的最佳稻田是弱酸性、泥沙少、保水性好、降雨時不溢流的稻田。 稻田周圍應筑起高高的土坎。 進水口和出水口應安裝兩道網,防止泥鰍逃逸。 同時,在田間或四個角落挖一些魚坑,以方便以后釣魚。
⒉ 庫存與管理
早稻或中稻插秧后進行育苗。 一般每英畝放養4萬至5萬尾。 泥鰍放生前,還應施有機肥,培育水中的浮游動植物。 為了獲得泥鰍的高產,應每次或隔日投喂一定量的人工餌料。 餌料種類可以以農副產品為主,配合少量魚粉、蠶蛹粉。 后期可以在魚坑里投喂更多的餌料,以利于集中釣魚。 養殖期間要經常檢查防逃設施,防止逃逸。 稻田飼養泥鰍時,應盡量少施或少施農藥。 即使必須使用,也應分批施藥,噴嘴朝上,不要將藥液噴灑到水面上。 另外,不要使用除草劑。 種植雙季晚稻時,最好采用免耕方法,避免泥鰍機械損傷。
坑塘養殖
這種養殖方法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肥沃池塘來飼養泥鰍。 坑池面積可大可小。 面積可以從十幾平方米到四十、五十平方米不等。 一般常規魚類在此類坑池中會因有機物過多、溶氧不足而缺氧死亡。 泥鰍在這樣的坑、池塘里生長得很好,因為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坑塘飼養泥鰍時,每平方米可放養泥鰍120尾左右。 管理方法也與池塘養殖相同。 一般只需要添加一些有機肥如豬、雞糞和農場下腳料如米糠、菜餅等,即可獲得較高的產量。
園林養殖:
江蘇濱海縣有的農民利用廢棄池塘、房前屋后低洼地進行改造重建,發展庭院泥鰍養殖。 實踐證明,其具有方法簡單、飼料來源廣、養殖成本低、飼養管理方便等優點。 是農民發展家庭副業、致富小康的好途徑,發展前景廣闊。 筆者現將園林泥鰍養殖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泥鰍池建設:
泥鰍池應選擇地勢較平坦、通風日照、進排水方便、易于管理的地方。 形狀可以多種多樣,但一般以長方形和東西向為佳。 泥鰍池塘面積根據養殖方式和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來說,用于庭院養殖的泥鰍池塘面積為50~80平方米,池深1~1.5m。 泥鰍池可用磚、石等材料建造。 墻頂設有壓力口,壓力口伸入池內5~6cm。 水池底部中央設有排水口。 水管直徑約為1.5cm。 同時,水池邊緣設有溢流口,控制水位。 出水口和溢水口要用鐵絲網覆蓋,防止幼苗逃逸。 泥鰍池內可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蘆等,以改善水環境,降低水溫。 另外,泥鰍池周圍還可以種植一些葡萄、絲瓜等攀援植物,為泥鰍夏季提供遮蔭、納涼。
苗木放養
放養泥鰍籽前7~10天,用0.2公斤/平方米的生石灰徹底清塘; 5~7天后,蓄水10~20厘米,每畝施有機肥和無機肥混合肥10~15公斤,培養水體中的基本餌料。 生物學。 放養的泥鰍品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肌肉豐富、無病無傷、色澤鮮艷。 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飼料來源、管理水平確定。 一般來說,規格為長度5至7厘米。 泥鰍魚種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80~100尾,泥鰍池每平方米可放養鯽魚5~8尾。
飼料喂養:
泥鰍是雜食性小型魚類,飼料來源廣泛。 水蚤、蚯蚓、蠅蛆等是泥鰍的天然餌料生物。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餅、豆渣、血粉、麥麩等。泥鰍的食量與水溫密切相關。 3月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重的1%,4-6月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重的4%,7-8月日投喂量為1占泥鰍總重的%,9-10月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重的4%。 飼養方法是在泥鰍池內建飼料臺,將飼料放在飼料臺上。 飼料必須新鮮、無污染、無腐爛、無變質。 投喂時間一般為上午9點左右,投喂量以泥鰍3~4小時內進食后為準。 泥鰍成蟲階段,應根據天氣情況和泥鰍的生長、攝食情況適當調整飼料量。 剩余的餌料應及時清除。
水質控制:
泥鰍魚種初入池時,水深應保持在10~20厘米; 以后,隨著泥鰍品種的生長,逐漸加深水位至合適的深度。 一般較淺,天熱時可加深。 應經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環境。 天氣炎熱悶熱時,池水容易缺氧。 如果發現泥鰍游到水面吐出空氣,應及時添加新水或采取充氧措施。
日常管理:
要做到“兩防、二勤、三早、四查”,即:防逃、防病; 經常巡塘并記日記; 早清塘、早開食、早放泥鰍(延長泥鰍生長期); 飼料量應根據泥鰍活動及攝食狀況、天氣變化、水質變化、季節變化等情況確定。
疾病預防與控制:
力爭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 定期向全池噴灑生石灰、漂白粉,可以改善水質,防止魚病的發生。 泥鰍池內的水蛇、水鼠等有害生物應及時清除。
釣魚
秋末冬初,當水溫降至10-15℃,泥鰍食量減少時,即可出釣。 一般采用排干塘水泥鰍養殖,人工入塘捕捉的方法。
淡季繁殖
塑料大硼水泥池,泥鰍養殖淡季,特別是元旦、春節銷售價格較高。 價格相差3至5元,效益相當可觀。 現將其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建池的條件。 根據各自庭院的不同,水泥池面積以100至150平方米為宜。 泥鰍養殖池可建在地上、地下或半地下,并設有進水口和排水口。 水池深度為1.2米至1.5米。 距池底30厘米處設置排水口,并安裝防逃設施。 池水深度為0.8米至1米。 泥鰍放養前,提前施放20厘米厚的肥泥,放養前10至15天對泥鰍池進行清潔消毒。 7天后加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加畜禽糞便0.3~0.5公斤,然后加水至40~50厘米。 幾天后,當水色變為黃綠色、透明度為15~25厘米時,即可放出。
溫室安裝。 它是按照搭建蔬菜大棚的方法建造的。 它有單層或雙層結構。 材料可以是竹竿。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采用鋼結構。 另外,還要準備合適的草席或簾子,并蓋上塑料大棚,以便冬季保溫。
庫存泥鰍。 泥鰍放養前一般用3%~5%的鹽水浸泡3~5分鐘,以防止水霉,消滅體表寄生蟲。密度為
每立方米水體蓄水量約25公斤。 隨著放養量的增加和魚體體重的增加,池水可加深至0.8至1米(有條件者可保持池內微流水,效果更佳)。 泥鰍入池時,還要防止溫差過大,以免導致泥鰍著涼而導致死亡。
飼養與管理。 泥鰍為雜食性,天然飼料有小甲殼類、水生昆蟲、螺類、蚯蚓、動物內臟、藻類、米糠、豆渣等。投喂時要注意動植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四飼應滿足條件。 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時無需投資。 養殖時要注意施肥,每隔4~5天向泥鰍池內倒入糞便一次,每平方米50~100克。 水透明度應保持在15~25厘米,并及時換水。 泥鰍池每周換水2次。 每次換水30cm(如果池內有微流水,則無需頻繁換水,但要防止水質惡化)。 曬太陽池應經常注滿自來水,保證供水充足。
溫室管理。 根據農業技術要求,參照蔬菜大棚管理要點。
猜你喜歡
- 2024-01-15 泥鰍養殖池水模式及池塘建造標準(詳細介紹)!
- 2024-01-15 泥鰍養殖 讓客戶邁向成功,2018粵海打造“中國最佳水產創業平臺”
- 2024-01-15 泥鰍養殖模式、泥鰍苗種來源、用什么飼料
- 2024-01-15 常州海大李振偉、張亞輝泥鰍養殖模式分析及前景分析
- 2024-01-14 泥鰍養殖怎么做?養殖技術有哪些注意事項?
- 2024-01-14 泥鰍養殖的池塘養殖模式有哪些?怎么做養殖
- 2024-01-10 泥鰍養殖技術是騙局嗎?
- 2024-01-10 泥鰍養殖技術是最常見的騙局,你中招了嗎?
- 2024-01-08 稻田泥鰍養殖技術視頻,誰會在水稻田里養殖泥鰍?
- 2024-01-08 稻田泥鰍養殖技術視頻,家庭·泥鰍怎么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