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閱讀本文前,請先點擊上方藍色字體“二毛談農村”,然后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接收最新內容。每天分享,訂閱完全免費,請放心跟隨
蚯蚓是大型土壤動物,是土壤中的主要動物類群。 土壤肥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是土壤中蚯蚓活動的頻率。
蚯蚓是以有機物為食的碎食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蚯蚓產生的蚯蚓糞顆粒均勻,保水性和透氣性強,營養豐富。 被稱為有機肥之王。
蚯蚓糞可以滿足幾乎所有植物的生長,包括一些挑剔的花卉。 因此,一立方米蚯蚓糞可以賣到800元。
同時,蚯蚓由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雞、鴨等家禽的良好飼料。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項關于蚯蚓養殖的技術。
蚯蚓飼料
基本原則:蚯蚓飼料的碳氮比(C/N)應小于33,最佳碳氮比為22.6。
蚯蚓的飼料可以是任何有機物,但必須是充分發酵的。 如果將未發酵的飼料直接喂給蚯蚓,蚯蚓會因為討厭其中的氨等有害氣體而拒絕進食。 然后,由于飼料的自然發酵,會產生高溫(高達60-80℃),并排放出大量的甲烷、氨等,導致蚯蚓逃逸,甚至大量死亡。
發酵方法:
采用漚制法。 飼料堆高度控制在1.2-1.8m,寬度3m左右,長度不限。 每次發酵的飼料重量不得少于400公斤。
在高溫季節,漚制后的第二天料堆內的溫度就會明顯升高,說明發酵已經開始。
4~5天后,料堆內部溫度可升至70℃左右,然后逐漸冷卻。
當飼料堆內部溫度下降到50℃時,進行第一次翻堆操作時,應將飼料堆底部的飼料翻到上部,將四個側面的飼料翻到上面。中間。 翻堆時應加適量的水,以保證翻堆。 以后料堆底部流出少量水為宜。
第一次翻堆后1~2天,料堆內部溫度開始上升,可達80℃左右;
6至7天后,飼料堆的內部溫度開始下降。 此時可進行第二次翻堆,堆寬可減少20%-30%。 第二次翻堆后,料堆內部溫度可保持在70℃。 ~75℃;
5~6天后,當料堆內部溫度下降時,進行第三次翻堆,堆寬再減少20%;
第三次翻堆后4至5天,進行最后一次翻堆。
一般情況下,整個發酵過程25天左右即可完成,即可得到充分發酵腐熟的蚯蚓飼料。
飼料品質鑒定
合格的發酵飼料顏色應為黑褐色或棕褐色,無異味,質地松軟,不粘手。
一般來說,最常用的飼料鑒定方法是生物鑒定。 具體操作方法為:
感官評定確定飼料發酵合格后,取少量發酵飼料,放入200條左右的蟲子,如
0.5 h內全部蚯蚓進入正常棲息狀態,48 h內無逃逸、死亡現象,表明飼料發酵合格蚯蚓養殖技術,可用于飼養蚯蚓。
育苗床堆放及苗木接種
根據養殖場地的實際情況,選擇與溫室長度平行或垂直鋪設養殖床。 一般養殖床寬度控制在1.2~2m,厚度25cm左右,基材濕度保持在60%~70%。 還要注意工作通道的合理布局和排水溝的開挖。
選擇更適合當地環境條件或有特殊用途的蚯蚓苗。 一般選擇“太平2號”或“北星2號”等。
養殖時,蚯蚓苗投入量為0.5~2公斤/平方米。
蚯蚓養殖管理
溫度控制
如果設施菜地是塑料大棚,蚯蚓養殖受自然界氣候變化影響較大,必須做好環境控制。
蚯蚓養殖適宜溫度為17~28℃。 夏季天氣炎熱,必須采取降溫措施。
飼料喂養
蚯蚓吃大量食物并產生大量蚯蚓糞。 因此,必須及時添加充足的飼料,并定期清除蚯蚓糞。 當觀察到蚯蚓繁殖床表層飼料已分解時,可在其上投喂厚度為5~10厘米的新飼料層,使蚯蚓在新飼料層中取食、棲息和活動。 ,并可定期翻轉養殖床。 保證飼料被蚯蚓完全吃完,提高養殖床的透氣性。
飼料的投喂量與溫度有很大關系。 具體飼料應按照適溫(20-25℃)多飼、高溫(25-30℃)少飼、低溫(15-20℃)少飼的原則確定。 添加金額。
蚯蚓和蚯蚓堆肥的收獲
待蚯蚓養殖密度達到收獲要求且養殖床表面飼料已排泄90%后,用叉子將養殖床表面10厘米厚的基材夾到事先鋪好的塑料上與繁殖床長度相同的薄膜。 利用蚯蚓的畏光特性,將表面的蚯蚓糞逐層剝離,最終得到干凈純凈的蚯蚓。
收獲蚯蚓后,在繁殖床的一側添加新飼料。 當大量蚯蚓鉆入新飼料時,將另一邊的繁殖床全部清理干凈,然后整理繁殖床。 至此,蚯蚓就完成了。 糞便收割工作。
- 上一篇: 黑魚的養殖技術有哪些?五個養殖要點需掌握
- 下一篇: 能提高蚯蚓養殖產量:生物學特性、生物特性分析
猜你喜歡
- 2024-01-12 蚯蚓養殖技術視頻播放,如金菌蚯蚓養殖技術
- 2023-12-14 蚯蚓養殖技術要點_文庫吧
- 2023-12-14 蚯蚓養殖技術與方法
- 2023-11-03 蚯蚓養殖技術 黃色的魚最漂亮,皮膚晶瑩如玉,你知道嗎?
- 2023-11-03 新的污泥處理利器:蚯蚓養殖技術的實踐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