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糧魚雙贏、生態高效的稻魚一體化養殖模式,是解決國家糧食需求、農民需求矛盾的根本出路。生態需要金錢,生態需要綠色。 吉林省稻漁綜合種植始于20世紀80年代,2011年開始快速發展。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出符合吉林省土壤和氣候特點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為全國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稻田綜合收入、提高稻米品質、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可復制、可借鑒、可借鑒的模式。 值得推廣的寶貴經驗。
因地制宜的創新技術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稻漁一體化種養工作,將發展稻漁一體化種養技術列為全省“五大農業技術”之一。吉林省. 種植養殖項目榮獲2016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三等獎、2018年吉林省漁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
記者在公主嶺市稻漁綜合種植產學研示范基地看到,水田里的秧苗剛剛插好,對面就挖出了一條寬深0.6米至0.8米的蟹溝。稻田一側,周圍設置0.5米高的溝渠。 藍色塑料防逃膜。 與傳統稻田明顯不同的是,這里的稻苗間距約為0.3米,每12行留有0.6米空地,以利于空氣流通、螃蟹運動和取食。
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蟹田采用“雙面溝+箱式插秧”的獨特“設計”,人為打造有機生態系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蟹溝面積。 一箱12行水稻,可實現機械化箱式插秧,通風透光,促進稻蟹共生。
為了讓河蟹更肥、稻谷更香,吉林省漁業主管部門組織了漁業技術推廣站和相關科研機構的技術人員。 經過三年的努力,他們創新研發了“箱插秧”和“封地臨時栽培”。 “環溝暫養”、“螃蟹養殖越冬”等技術。 不同地區稻田條件、資金能力、農民接受能力不同,因地制宜選擇稻田魚(蟹)養殖模式。 鎮賚縣采用“雙行大壟”“箱式”插秧蟹養模式,東遼縣采用“箱式”插秧蟹養殖模式,吉林市采用“封地暫耕”對于螃蟹養殖模式,白城區聽取了農民的意愿,選擇了工程簡單、操作方便、投資少的稻田鯉魚、鯽魚養殖夏花模式,取得了魚米雙豐收的促進效果。
為進一步規范水稻、漁業綜合種養技術模式,促進種養業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健康發展,吉林省研究制定了《中國成人養殖技術規程》。 《稻田絨螯蟹》、《稻田泥鰍養殖技術規程》和《稻田泥鰍養殖技術規程》。 《中華蟹苗繁育技術規范》《越冬中華蟹塘技術規范》《稻田暫養蟹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和技術規范。
目前,吉林省水稻漁業綜合種植養殖總面積70.1萬畝,擁有3個國家級水稻漁業綜合種植養殖實驗區、13個省級示范區、4個螃蟹養殖示范基地已成立。
科學管理,生態效益
與傳統稻田種植不同,稻漁一體化將水稻種植與養殖有機結合,構建稻魚、稻蟹、稻泥鰍共生生態循環系統,一水兩用,一田一田。用于兩次收獲。
“農藥是螃蟹最大的克星,只要一點點,就能把整個池子的螃蟹全部消滅掉。” 舒蘭西河鎮吉米糧食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雪告訴記者,農場稻田種植一直遵循自然的做法。 按無公害標準實施,由于不使用化肥、農藥,蟹肉更干凈、更鮮美,米粒更飽滿、更甜,品質和口感極佳。
除了保證良好的水質和環境外,精心的飼養管理也必不可少。 放蟹苗前,先用田水向蟹苗噴灑3~4次,讓蟹逐漸適應,然后自行爬入田內,保證蟹的成活率。 每畝放養8至10公斤的螃蟹100至120只,大小整齊,四肢完整,體格健壯。 每天喂食兩次,早上6點至7點一次,喂食量占每日喂食量的1%。 /3、每天晚上5點至6點飼喂一次,飼喂量占每日飼喂量的2/3。 9月中下旬水稻收割前,主要采用地網網箱捕撈、燈光誘捕、干塘捕撈等方法。 放掉水來抓螃蟹。 將捕獲的蟹放入塘口較深、水質較好的越冬池中臨時繁殖或越冬,并留作第二年的蟹種。
“共生養殖稻蟹,可以凈化水質,增加水中溶氧,為幼蟹脫殼提供安全避風的場所,還能降低夏季蟹塘水溫,有利增加幼蟹脫殼次數,使蟹體越來越大,肉質均勻,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稻飛虱等水稻害蟲也可為幼蟹提供天然餌料,充分利用蟹塘內的生物鏈使稻蟹共生,達到稻蟹雙豐收的目的。” 省漁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劉洪建向記者科普稻蟹共養的好處。
經過幾年建立稻魚共生的生態循環系統,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大幅減少,土地農藥殘留、酸化、板結、土壤肥力等農田“老大難”問題得到解決退化現象得到改善。 化肥農藥使用量平均減少20%至40%,有效改善稻田生態環境,減少病蟲草害發生和農業面源污染。 同時,種養綜合模式也大大節省了耕地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一田雙豐,漁業雙贏
米因魚而好,魚因米而貴。 通過運用生態學和現代科學技術,將養殖業和水稻種植有機結合起來,使農業資源和能源得到多環節、多層次的綜合利用,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雖然稻田增設蟹塘會減少一定的水稻種植面積,但一畝地能賺兩分錢,省肥飼料,吃得放心。總體綜合效益比種地高很多。”單一種植模式。” 蔡雪表示,通過稻魚共生的養殖模式,可以向市場提供更高品質的稻米和河蟹,創造“1+1大于2”的效應,對于推動農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和升級。
只有盈利了,農民才能成功,產業才能發展。 談起收入,蔡雪自信地跟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從2006年種植水稻開始,從純有機水稻種植到2018年‘稻鴨稻魚蟹稻蟹’共生。”稻田泥鰍養殖技術,每年可生產有機稻米900噸左右,除稻米銷售額超過500萬元外,去年引進的魚、鴨、蟹售價超過20萬元,畝產增加了1000多元。” 由于種植蟹米利潤豐厚,周邊不少農戶加入合作稻田養蟹隊伍,蟹養殖面積從30公頃擴大到180公頃。
如今,吉林省的山清水秀,還有好魚好米,吸引了眾多游客。 稻漁業綜合種植養殖帶動旅游業,進一步拉動農產品銷售,拉長稻漁業產業鏈,提高稻漁業產業附加值。 談到未來的發展,蔡雪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去年我們舉辦了舒蘭插秧節,被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設立為教研基地。今后,我們將擴大合作社成員,增加流轉土地面積,逐步拓展旅游項目,建設美食街,打造科研中心,是集種植、養殖、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旅游綜合體。
截至2019年,吉林省魚蟹總產量2117.02萬公斤,畝均利潤263.9元,水稻畝均利潤772.3元,綜合利潤總額7.26億元。
猜你喜歡
- 2023-11-11 稻田泥鰍養殖技術 央視財經頻道《生財有道》欄目播出《稻田里游出來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