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亞
說起釣魚呢,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這樣的:一根桿子、一段魚線、一尾浮漂外加雙溝或單鉤。對于一些人來說,這是簡化垂釣步驟的精華對于另一些人來說這就是瞎扯D。 為什么會有兩種不同的直觀感受呢?我想這就是會釣魚且懂得調漂方法和不懂調漂的區別了。釣魚,不是簡單的戶外活動。相反,這需要釣魚人對桿子、浮漂、線組的精確搭配。今天我們就簡單說一說關于調漂二次找底的目的以及作用。
找底是調漂的基礎,只有基礎打牢了,我們才能通過調、釣目的設定來準確的控制雙餌在水下的狀態,從而來實現釣靈、釣頓或是釣不靈不頓。(下圖為第一次成功找底示意圖)
當我們來到一片陌生的水域,不知道水深的情況下,必須要進行第一次找底,然后才能調漂。先找底能夠幫助我們快速了解水深情況并且給我們下一步行動帶來方便。
其一:我們可以根據水的深、淺確定使用浮漂的型號。水深應使用吃鉛大的浮漂,保證主線能拉直及鉤餌能快速到底,有效避開小雜魚的搶食。水淺應使用吃鉛小的浮漂,不至于鉤餌下降過快,增加誘魚時間。
其二:我們使用的雖說是半水調漂,但雙鉤越接近水底,調漂越準確,通常以雙鉤離底10公分為標準。故而先找底,探明水深。
比如說水深2米,在不知水深的情況下,雙鉤在1米左右深的位置進行調漂。但作釣時下鉤是到底的,那么就有1米左右水線的重量沒有計算在內,這對設定的調目影響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在用粗線組的時候。
其三:可以對打窩方位進行指導。
那么先簡單敘述一下個人第一次找底習慣
1.第一次找底。先不掛雙鉤,鉆皮重量稍大于浮漂浮力,以能把浮漂拉黑為原則,不斷的向上推動浮漂,使漂尾末端與水面平齊或者稍微露出水面一目,漂尾末端到鉛墜的距離就是水深(水面到水底的距離)。
2.設定調目。把浮漂下移,距離大于子線的長
度,比如單子線長20公分,浮漂就下移35公分左
右,可以先掛雙鉤但是高頻率拋竿可能導致子線纏繞建議是先修剪到想要調的目數再掛上子線再小心修剪鉛皮(這樣可以測的出來雙溝的重量以便于判斷餌料到底的狀態),此時浮漂是沒入水面以下的。逐漸修剪鉛皮,使浮漂露出水面四目(以調四目為例),此時雙鉤是離底的。這時第一次找底外加調漂完成。
第二次找底方法(主要針對水底醬層水域)
1.第二次找底下鉤掛鉛或者鎢泥,以浮漂沒入水面為原則,不斷上移浮漂,使漂尾露出四目,此時下鉤是到底的。然后把下鉤的鉛取下,線組拋入水中,觀看浮漂露出水面幾目。如果是四目或四目多一點,證明水下是實底,沒有醬層。如果浮漂露出的是五目或更多,則說明水下有醬層。
我們此行的目的理解為:下鉤掛鉛找的是四目底,半水帶雙鉤調的也是四目,取下鉛后還是四目,可以直接說明下鉤是剛剛觸底的,沒有受到地面的支撐,也就是說現在的水底是實底。
若浮漂露出目數大于四目,則說明下鉤受到地面的支撐,從而證明下鉤掛鉛時由于質量稍大而陷入醬層。如果是實底,可以正常調釣。如果有醬層的解決方案就是開餌時就要減輕餌的比重,釣下鉤輕觸底、上鉤離底或釣雙鉤離地,以避免鉤餌陷入醬層里,底層鯽魚和鯉魚找不到餌料。從而可以增多我們的漁獲量。
總結:二次找底的目的是確定水下是否有醬層;作用是確定有醬層可以更換釣法以便于獲得更出色的魚獲。
- 上一篇: 野釣鯽魚的幾種常見抓口漂相,分享給需要的釣友共同學習,探討。
-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猜你喜歡
- 2024-01-04 野釣鯽魚的幾種常見抓口漂相,分享給需要的釣友共同學習,探討。
- 2024-01-04 搞了點廢料做點手拋丸子
- 2024-01-04 淺談垂釣黃尾鲴~個人見解非喜勿噴
- 2024-01-04 釣竿DIY十塊錢,廢桿變廢為寶!
- 2024-01-04 DIY之萬力是如何練成的!
- 2024-01-04 門頭溝周末釣的大鯉魚做魚糕,香噴噴好吃看得見
- 2024-01-04 王者對王者!野釣神餌紅蟲與蚯蚓哪個更強?你會怎么選
- 2024-01-04 為了魚丸的夢想,出發狩獵海鰱
- 2024-01-04 在深秋季節怎么應對線組和餌料搭配以及垂釣過程中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