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
釣友都知道,有水的地方就一定有鯽魚。 這是一般規律,具體水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正常情況下的釣位
通常情況下,鯽魚喜歡呆在以下位置。
1、河流拐彎點和回流點; 慢流與快流交界處的回流點;
河流底部沉積物較厚的地方; 河邊有巖石的地方; 河岸上長有蘆葦和香蒲的地方; 河流公路橋梁橋洞下及橋墩下游側; 河流上的溢流橋、攔河壩等水障礙物下游登陸處;
河邊的糧食碼頭; 駁船和木竹筏在岸邊停泊了很久。
2、池塘邊有菜園和曬小米的平地。 池塘邊有絲瓜、冬瓜、豆類的棚子。 池塘附近有畜禽排便、吃剩菜的地方; 池塘周圍的居民經常洗菜、淘米;
池塘邊有工廠、磨坊、副食品加工廠; 池邊有大樹、水榭、跳板;
3、海岸伸入水中的半島型位置; 大片水域中有小島的地點; 水利工程溢洪道下游的場所;
茂密水草之中稀疏的地方; 稀疏水草密集處; 兩棵水生植物之間的狹窄地方; 死水中的活水; 清水中的深水處; 淺水中的深水處; 水中的木樁、電話桿和大石頭。
2. 一年四季四季不同
四個季節釣鯽魚的釣位是不同的。 我們要根據鯽魚一年四季活動、覓食的不同特點,以及季節、氣溫的不同變化,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釣位。
1、春釣灘
春天,天氣逐漸轉暖,如春,岸邊水中的各種綠色植物逐漸開始發芽長苗,各種越冬昆蟲也逐漸開始復蘇。
經過漫長的冬季防寒,鯽魚體內的脂肪已經很少了,急需及時補充。 為了在春天茁壯成長,它需要大量進食,及時補充營養,為產兒做好準備。
因此,春季是釣鯽魚的好時機。 釣鯽魚的朋友總結出的“春釣灘”這句諺語的由來。
初春時節,天氣還是比較寒冷。 雖然鯽魚已經逐漸開始活動,但它也喜歡呆在溫暖、春天般的地方。 所以釣位也要選擇向陽背風的地方或者水較深的地方。
清明節過后,水中溫度明顯上升,靠近海岸的淺水區水溫比深水區溫暖,因為容易被陽光穿透。 因為離岸比較近,吃的東西也比較多。 所以,這個時候應該在淺水灘下釣魚。
由于秋季和冬季的旱季,春季的淺灘通常暴露在無水的環境中,因此成為旱地和越冬昆蟲的冬眠場所。 冬眠蘇醒后,這些昆蟲在這里產卵并繁殖。
春水一到,泉水淹沒了這些地方,這些地方殘留的大量蟲卵和幼蟲就成了鯽魚最好的食物。 此外,淺水區溫暖如春,為鯽魚交配繁殖提供了優良的自然環境。 淺水區成了春季鯽魚最喜歡棲息活動的地方,也成為鯽魚釣友的最佳釣點。 少量。
春季釣鯽魚,應以蚯蚓、蛆、紅蟲、蝦肉等肉類餌料為主。 素餌的氣味和味道不需要太濃,尤其是素餌。 氣味太濃太重會導致冬季食物減少。 厭惡鯽魚。
2. 下釣灣
進入夏季,陽光漸強,氣溫升高,天氣異常炎熱。 在南方的魚塘、漁塘等死水區,淺水區的水溫往往可達30度以上。 這種溫度是鯽魚無法忍受的,鯽魚的適應能力很強。 所以,此時的鯽魚不再喜歡呆在淺水灘上覓食、玩耍。 相反,它隱藏在河流和湖泊的死水灣中。 池邊有遮蔭樹或瓜架豆棚。 這樣的地方,恰好是怕熱的水生生物躲藏躲避夏季炎熱的地方。 也是水邊人們洗菜、淘米的地方。 正好給避暑的鯽魚提供了很多美味的食物。
所以夏季天氣炎熱,選擇釣鯽魚的釣位首先要考慮的是陰涼的港灣避暑。
夏季釣鯽魚,餌料以米粉、麩皮、麩皮等素餌為主。 腥味和腥味可以比春天更濃一些,因為這個時候鯽魚已經吃完了整個春天的很多東西,味道比春天還要腥一點。 嗅覺和味覺相對春季來說比較遲鈍,所以重餌對鯽魚的吸引力更大。
3、秋釣邊
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氣溫曲線與春季正好相反。 當近岸水中的各種綠色植物的果實成熟時,被風吹起,落到水邊,沉到水底,成為鯽魚口中的食物。 為了更好地增加體脂,度過寒冷難耐的冬季,鯽魚常常聚集在溫暖如春的岸邊,積極覓食。
所以秋季的大部分時間,釣點都比夏季更靠近岸邊。 岸邊綠色植物和水生植物較多,在微生物集中的水域附近釣魚,收獲會更好。
初秋釣鯽魚,還是以素餌為主餌。 中秋過后,應將素餌改為葷食,以滿足鯽魚的生理需要。
4、冬季釣陽光
冬季,北風吹來,天氣寒冷,天然食物的主要來源基本供不應求。 為了適應這種自然規律,鯽魚很少進食釣鯽魚技巧視頻高清,也很少動,以維持相對有限的熱能。 但在陽光充沛、溫暖無風的日子里,選擇向陽、水深的地方作窩釣魚,也能吸引饑寒交迫的鯽魚吞鉤而釣。
北方江河湖泊無冰期,不怕嚴寒的鯽魚釣友也可以選擇向陽、背風的地方冰下垂釣。 “寒江雪獨釣”的樂趣,恐怕是南方漁民沒有機會做的。 很欣賞。
冬季釣鯽魚,還應使用脂肪高、熱能高的肉類餌料。
三、中日游擊戰
一年四季釣鯽魚的釣位不同,一天之內釣鯽魚的釣位也不同。
這與氣溫以及鯽魚全天的活動規律有關。 如果準確掌握鯽魚的活動規律,就可以準確有效地找到鯽魚在各個時間段生活和活動的場所。
春夏秋三個季節,在正常的天氣條件下,鯽魚總是遵循下面提到的早晨指令。 剛剛從黑夜中醒來的鯽魚逐漸開始沿著河流、池塘、岸邊游動。 尋找第一頓飯,鯽魚一晚上沒吃東西,肚子很餓。 因此進食比較激烈,造成早上的進食高峰期,是釣鯽魚的好時機。
到了中午,經過一上午的覓食之后,大部分鯽魚都已經吃飽了,而且由于活動較多而疲憊不堪。 它們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所以都回到更深的水域生活。 這就是釣友常說的“中午神魚難釣”的道理。
到了下午三四點,早上吃的食物已經基本消化了,又開始感覺餓了。 我又回到河邊、池塘、水淺的岸邊去尋找食物。 晚上的美食高峰期又開始了。 這種情況會持續到天黑,春秋季節是七八點鐘左右,夏季是九點鐘以后。
根據鯽魚的活動規律,人們總結出了“一日三動”選擇鯽魚釣位與鯽魚進行游擊戰的經驗,通常是很有用的。
4、隨風而變的運動戰
風對鯽魚的生活規律影響很大,所以釣鯽魚的釣位也要隨著風向的變化而變化。
當風吹起時,水面會形成波浪,導致氧氣溶解在水中。 當鯽魚得到氧氣后,食欲會大大增強,吃食也會更加愉快。 而且水中有充足的氧氣,這也讓鯽魚更加活潑,不容易因為缺氧而窒息。 因此,覓食范圍也會更廣。 此外,風將岸邊的食物殘渣和植物種子吹入水中,也為鯽魚等底層魚類提供了食物。
刮風的時候,你選擇順風釣鯽魚。 風浪更大,水中的氧氣更豐富。 一段時間后,漂浮在水面上的食物隨風漂流,因風浪的顛簸而沉入水底。
因此,釣魚時風向發生變化時,釣點也要相應改變。 當然,如果風太大,達到5級以上,連漂流都看不清楚,那就不行了。 這時應選擇避風、風浪較小的地方下鉤。
5. 因水而異的陣地戰
鯽魚在不同水域的生活和活動規律有很大不同。 釣鯽魚,在一般選擇釣位的基礎上,根據特殊情況介紹幾種方法:
肥沃的池塘選擇白水,平原的池塘選擇施肥水。
肥沃池塘中的鯽魚通常厭食。 關鍵是水里缺氧。 如果肥沃的池塘里有一個主要的淡水來源,那一定是鯽魚吸收氧氣的地方。 通常,平原池塘中的肥水是氧氣的來源。 底部是浮游生物生長的地方,鯽魚可以在這里找到大量的食物。
死水選活水,活水選死水。
死水中的活水是指外部的水,可以帶來新鮮的氧氣和可食用的餌料; 活水中的積水是指河流、溝渠中的回水灣,是食物聚集和留下的地方。
如果喜水植物茂盛,選擇無草水; 選擇無草且有草的水源。
水草茂盛的區域空間局促,鯽魚活動困難。 如果你在植被茂密的空曠地方釣魚,一定會有所收獲。 如果一個大的、沒有草的池塘里突然出現一叢水草,那么水中一定有微生物附著在它上面。 昆蟲不可避免地會絆倒并掉入水中。 鯽魚可以等兔子,漁人可以等魚。
凹凸的地方選平的,平坦的地方選凹凸的。
如果水底較大且凹凸不平,偶有平坦的斑點,則可能是鯽魚生活的地方; 如果水底大且平坦,偶爾有凸起,則可能是鯽魚進食的地方。 由于水的運動,沉在水面上的東西可能就在那里。 吃的大部分食物都聚集在這些地方。
6、誘魚深,聚攏釣
釣鯽魚時注意小窩小餌,因為鯽魚個體不大,食量也比較少。 如果餌料量太大,窩太大,只會讓鯽魚吃飽餌料而忽略餌料。 不過小窩少餌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那就是誘魚效果不好。 釣友們在具體釣魚中嘗試過使用“導窩”的方法來誘魚深入,聚集在一起,實際效果非常好。
“引窩”的具體操作是:根據水情、氣溫、天氣、魚情打好主窩后,用一根比岸邊到窩點距離稍長的長竹竿,用巢吊具將巢朝自己的方向移動。 每邊鋪一個約3米的“線窩”。
餌料最好選擇酒米。 “線”越細越好。 靠近主巢時可以稍厚一些。 所謂“線”是由相距10厘米左右的“點”組成的。 每點三四杯米酒就夠了。 這種“導巢”可以將幾米外的鯽魚“引導”到主巢。 特別是在清澈的池塘中,具有非常好的實用效果。 例如,如果連續構建兩個或三個主巢,則使用線程巢連接時,實際效果更突出。
7、茂盛的水草有利于筑巢
春末秋初,江河湖泊支流水草茂盛,也是鯽魚覓食的好地方。 但由于水草茂密,筑巢釣魚困難。 這時就必須選擇人工筑巢的方法。
釣魚的第一天,先在沿海地區進行勘察,選擇三到四個有鯽魚出現的地點(可以通過“魚星”來判斷。鯽魚星小而少,通常只有大約大小)黃豆。一次三四顆(四顆,釋放速度慢)下水窩點時不要離岸太遠。 應該是4.5米或者5米左右。 要根據你常用釣鯽魚的專用竿來確定。 最遠的地方不應超過一根桿長。 先在水草上挖一個直徑80厘米到1米的洞,用腳把水底踩平,然后放入幾塊用曲酒泡過的麩餅、豆餅等硬餌。 餅不宜太大,直徑40、50毫米即可。 這樣,人工巢就做好了。 第二天只需要少量的酒米餌料補窩就可以開始釣魚了。
打開人造草窩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提防其他魚類,如鯉魚、草魚、鳊魚等來窩找食,因為麩餅、豆餅也是這些魚最喜歡的餌料。 所以,釣魚前如果發現魚有問題,就應該換成粗竿、粗線、大鉤。
2、在人工草窩釣鯽魚時,最好選擇長竿短線,并帶上長柄網,防止上下跳躍抓草斷線斷鉤。
3、人造草窩可連續使用。 有條件的話,可以每天早上放餌,晚上下班后去釣魚。 釣魚結束后,放入幾塊魚餌,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再次釣魚了。
4、人工草窩內不宜撒顆粒狀或粉狀餌料。 一是鑄造困難,二是難以持久。
5、開設人造草窩時必須保證安全。 最好的選擇是有人陪你一起去。 一人筑巢,一人看守,防范風險。
8、釣方塘、釣中長塘
方池的四個角是鯽魚喜歡棲息的地方。 因為四個角是各種食物最多的地方,落入池塘的各種小蟲子、植物種子、青草、菜葉等,風一吹,波浪一推,就會聚集到四個角。 鯽魚在那里覓食。 根據釣友釣鯽魚的經驗,一般選擇在池子四分之一長度處垂釣,收獲巨大。
在長池塘長邊的一半處釣魚(習慣上長邊與短邊的比例約為五分之一,或較長的池塘)。 鯽魚會沿著水體較長的一邊尋找食物,長邊的中間區域是鯽魚必須經過的地方。 所以,在羌塘釣鯽魚應該在中間進行。
9、低洼坡地增加鯽魚窩點
鯽魚是一種非常膽怯、害怕的魚類,所以它總是喜歡尋找安全可靠的地方居住。 水底或河流內的坑洼、斜坡(如冬季人們在河上挖土造成的坑洼),水位上漲時會被淹沒。 田野等)是鯽魚喜歡停留的地方,由于水流的作用,各種食物很容易聚集在這些地方,為鯽魚創造了極好的攝食環境。 所以,鯽魚幾乎不可能在這樣的地方白跑一趟。
10、水淹田里鯽魚多
南方丘陵地區,小型水利工程較多。 這些小型水利工程通常在冬季干涸,農民們在干燥的海灘上種植各種冬季作物。 每年春天,水利工程積水較多,這類田地就被淹了。 因為田里已經種了一茬莊稼,土里有很多小蟲子,還有一些莊稼沒有收割。 所以,鯽魚是在尋找食物的。 天堂的。 但這種釣位,冬季水干的時候一定要多觀察幾次,做好標記。 只有春天水量充足的時候才能發現。
11、最好在大壩前釣魚
在南方農村,田野里有許多小河小溪。 為了更好地儲存水,提高水位來灌溉田地,農民通常會在河流、溪流中修建一些小水壩。 這些小水壩起到了攔魚、聚魚的作用。 釣友分享,在這樣的大壩前釣魚5個小時,三個人釣到了120多條重達16公斤的鯽魚,最大的重達420克。
十二、大水庫小溪釣魚
一種水利樞紐,除了重要的大進水口外,通常還有許多小溪流流入。 此類小溪的河口通常是釣鯽魚的好地方。 首先,這些溪流從山上帶來了一些小昆蟲。 、苔蘚植物等食物; 其次,活水里的水體含氧量比較高,鯽魚喜歡聚集在這里。 因此,每到捕魚季節,大水庫的小溪口總會聚集很多人。 如果你想占據一個角落,你就必須起得很早。
13、溢洪道前釣表層鯽魚
鯽魚和喜歡“跳過龍門”的鯉魚一樣,有在水面上游生長的習性。 在水庫溢洪道里,常常可以看到鯽魚在水面和上游,并經常被急流沖走。 一次又一次的被擊打后,筋疲力盡的鯽魚必須在溢洪道下休息、大量吃喝恢復體力,然后才能再次沖刺。 因此,在水庫溢洪道或者其他急流下面釣鯽魚,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
14、神灘水庫釣大鯽魚
在許多常年停留的深池、水庫,經常能釣到1公斤以上的大鯽魚。 釣友分享,曾經在湖南湘陰縣遼源水庫連續釣到6條大鯽魚,共重43公斤,最大的重約570克,最小的重達400克,著實令人著迷。 在這類釣點釣鯽魚,應該選擇更大、更硬、更強的漁具。 一般是前一天打窩,第二天一早就開始釣魚。 餌料選擇氣味濃烈、質地堅硬的火糠餅、酒糠餅等,這樣才能大面積吸引鯽魚,長久保護魚窩。 至少應筑三個巢,巢與巢之間要有間隙。 距離應小于十五米。
15、水里樹下成群的鯽魚
在許多湖泊、水庫,洪水季節,許多水邊的樹木往往半浸在水中,只留下一些樹枝露出水面。 樹下經常有成群的鯽魚尋找、覓食。
16、雨中釣鯽魚最過癮
“青笠,綠蓑雨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種感人至深的捕魚場景,在江南水鄉常常可以看到。 雨水給水中的鯽魚帶來大量的氧氣,使得魚兒異常活躍,積極尋找食物。 可以直接觀察水面上漂浮的成群鯽魚。 此時釣魚無需打窩。 可以采用“半水釣”法,即魚鉤不沉到底,而是浮在水面上。 方法是提前將餌料放置在鯽魚群可能經過的地方,每隔幾分鐘移動餌料,以吸引魚的注意。 魚咬鉤后,提竿要強而短,盡量不要讓所釣的魚露出水面。 將魚快速拖到水下岸邊,避免驚擾魚。
17、堤壩塌陷時的好釣位
最近塌陷的江河湖泊地區,是釣鯽魚的好地方。 塌入水中的土壤中,有大量的昆蟲、幼蟲和蟲卵,還有許多植物種子和塊莖,都是鯽魚愛吃的美味佳肴。 此外,堤壩塌陷后會形成許多洞穴,這也是性情溫和的鯽魚躲避天敵的良好庇護所。
18、橋洞短竿長線釣魚
江南水鄉的江河上建有許多花崗巖或木橋。 這些橋梁的橋洞是鯽魚喜歡棲息的地方。 一是橋上經常掉落一些食物,二是橋墩也是水中微生物附著的地方,為鯽魚提供了食物來源。
橋上釣鯽魚,竿宜短,線宜長。 最好使用魚線輪來收線。 釣魚線也應該比平時粗很多,以防止釣魚時斷線。
19.人工鯽魚航道
鯽魚有游弋的習性,記憶力非常好。 如果一條航線連續幾次有食物,這條航線就會成為它相對固定的巡航航線。
曾經,一位釣友根據鯽魚的這一特點,在瀏陽河的一個海灣連續三天在同一條固定線上拋餌,形成了兩條人工鯽魚通道。 第四天一早,他就用同樣的餌料在魚道兩端打窩。 (共四個釣點)一上午(約四個半小時)釣到鯽魚7公斤多,1公斤鯉魚3條。 人工魚道的建造方法如下:地點:一條安靜河流的回水灣,水面浮標約1.5-2米,水面比較平靜,流速很慢,長度約50米。
飼料:大米300克,細麩100克,蚯蚓(最好是大平2號紅蚯蚓)100克,味精,白糖,香油少許。 用厚布把米包起來,反復揉捏,直到看不到米粒為止(注意,煮飯的時候水不要放太多,米要硬一些,這樣揉完后才不會太軟)。 將細麩皮用文火炒熟。 爆香后,趁熱加入味精、糖拌勻。 將大米和細麩分別放入不同的鍋中。 第二天早上上班前,帶上大米、細麩、香油和蚯蚓,還有一把舊菜刀和一塊小菜板。 到選定的地方,把蚯蚓倒在案板上,用菜刀把它們切成片(每片大約砍成三四段(大部分必須還是活的),然后和米飯拌勻麩皮,淋上香油,搓成每個約20克的丸子,約50個。
投餌:在選定區域的一端,距岸邊4~5米處投擲4~5粒餌料顆粒,范圍約50厘米,然后在兩米外逐漸投擲1粒,最遠點不超過10米,然后折回岸邊,直至距岸4、5米處,在水中形成一條長約20米的略呈瓢狀的人工魚道。 用同樣的方法在遠處(約10米)再做一次。 一塊。 這樣過了三天,人工魚道就形成了。 第四天早上,可以在魚道兩端輪流釣魚。 誘餌與上面相同。 用大平2號蚯蚓為餌,沾餌用稀香油,粘餌用細麩(粉)。
防范措施:
1. 地點必須僻靜,最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以防止意外損壞。 如果你驚動了一條魚,那么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
2、餌料與餌料、釣餌、沾餌、粘餌必須一致。 蚯蚓一定要新鮮,放入水中能凍結一段時間。 沾餌用的芝麻油需要稀釋,將一半芝麻油和一半水裝滿小瓶,蓋緊瓶蓋,用力搖晃,直至形成乳狀液。
3、每次投餌點一定要準確記住。 如果誤差太大,則無法形成魚道。 岸上的物體和水中的倒影可以用作標記。
4、關注一周內天氣預報,避免大風、大雨。 第一次撒餌最好在周四,這樣周日就可以開始釣魚了。
估計這樣的魚道,只要每周投放一到兩次餌料,就可以釣一整個季節的魚,也就是每年的四月到十月。 可惜這條魚道曾被使用過一次,但被附近村莊的采石場毀壞了。
- 上一篇: 野生小型鯽魚水域的主線和子線的搭配有哪些
- 下一篇: 以前農村用來喂雞鴨的小雜魚,如今身價翻倍
猜你喜歡
- 2024-03-12 以前農村用來喂雞鴨的小雜魚,如今身價翻倍
- 2024-03-11 野生小型鯽魚水域的主線和子線的搭配有哪些
- 2024-03-11 小滿前后釣魚往往能釣到許多大魚哦,希望大家有用
- 2024-03-11 (釣魚技巧)黑坑垂釣滑口鯽魚的有關技巧
- 2024-03-11 (釣魚技巧)自制野釣魚餌,必須要“天然”
- 2024-03-11 春天野釣鯽魚的3大技巧,希望您能夠喜歡!
- 2024-03-11 深秋晝夜溫差大水庫釣魚如何選釣位深秋夜釣的方法
- 2024-03-11 悠漁樂分享暮春鯽魚選釣位的技巧,按我說的做大概率釣獲的都是大板鯽
- 2024-03-11 雞肝釣魚餌料配方 (漲姿勢)速攻2號和新四季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