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
野外釣魚,要找好“窩”才能釣到好魚。 如果找到了合適的,卻沒能做好喂、扔、換、移、補“窩”的工作,優勢就不再是“優秀”了。 如何把握好這五個關系,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喂窩應該用多少個點? 它不應該是任意的。
喂窩的目的是為了誘導魚兒聚集,以便于捕獲。 但如果不注意時間、水質情況,不分品種喂魚,效果也不會太好。 如果你想采集和保留魚,你應該做到以下三件事:
1、根據季節確定餌料類型
冬春季節,特別是仲冬初春,由于魚處于冬眠、半冬眠狀態,吃得少、動得少,所以餌料宜選用顏色鮮艷、耐浸泡、耐水的顆粒。香味濃郁,以增強其色澤和香味。 因此,發揮餌料的“強大吸引力”,將魚誘入窩內是比較容易的。
夏秋季節,魚類特別活躍。 四處閑逛尋找食物。 正因為它們的流動性很大,即使餌料顏色不鮮艷,氣味不是很香,但因為魚和餌料都在游動,所以很明顯,聞到就停下來。 所以這個時期,誘餌可以說是比較常見的。 但老的、酸的、臭的餌料(除了酸餌、臭餌能引誘鰱鳙)還是沒有。 因為這種餌料一落入水中就能起到瞬間誘餌的作用,只要魚兒聞到不喜歡的怪味,就會迅速離開,一般三小時內就不會離開。到五個小時。 會“回頭”。
另外,在盛夏和初秋小白魚特別多且猖獗的時候,不能使用霧化底窩商品餌或以面食為主的自制粉狀傳統餌來鋪窩。 這是因為當它們展開巢穴時,它們會在餌料沉入底部之前上來并抓住所有食物。 然后它們仍會在巢旁的半水中徘徊。 當你再次喂它們??時,它們會再次抓取,這會對水面上的巢底部造成干擾。 相反,如果使用商品顆粒餌料,投喂量稍大一些,不僅可以相對避免和減少雜魚打窩的次數,而且可以保證一定時間內打窩中有魚。 。
2、根據水質情況確定餌料用量
在水體比較渾濁、兩岸水草比較茂密的小溪里釣魚,或者在農村的一些小養殖堰、池塘里釣魚。 這些地方富含藻類、浮游植物和水生昆蟲等天然食物。 池塘主人經常投放飼料,從而使水變得“肥沃”。 魚通常既不餓也不貪,所以它們在巢中喂食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數量,而是取決于“精”,以便聚集和留住魚。
如果在大河、大水庫釣魚,這些地方水面大,水色清澈,水草、藻類普遍較少,缺乏天然食物。 如果要誘導它們聚集,飼料量應為“肥水”水域面積的2倍,才能發揮誘導聚集的效果。
另外,如果在靜水水域使用松散的商品餌進行垂釣,因為鉤??上的餌料有隨釣魚而散落的趨勢,可以邊散邊喂,越釣越“窩”。你會得到的,所以你可以在放下桿子之前一次少喂一點。 或者不喂筑巢材料。
3、根據魚種確定餌料類型
對于野釣,漁民通常以釣鯽魚為主,最適合誘鯽魚的窩料是白米混合傳統的“藥酒米”、商品餌料“麝香米”或“麝香液精”中的一種或多種這些米餌混入單一類型的餌料中可以完全誘導聚集。
但如果要專門釣草和鯉魚,則不能只用麥粒、玉米粒、黃麥、大米、紅薯、玉米面麥麩饅頭作為“綜合”餌料,而且投餌量要以5為宜。是鯽魚的5倍。 10次??,能更好誘導聚集,使魚長期留巢。
如果要釣鰱鳙、黑魚、鯰魚等喜酸腥味的魚種,應使用酸味較濃的細粉發酵餌料(主要針對鰱鳙),羊、狗、牛和雞的內臟。 加入天蠶、地蠶(地蠶)和蚯蚓切碎,然后加入玉米粉和面粉(增加粘性)。 這種特殊原料制成的餌料對它們有更有效的引誘作用。
2、一定要確定巢穴是遠還是近,是否輕則掉入水中。
“投窩”是拋竿的意思。 拋竿不僅要輕松利落,而且要求無論遠近,落水都要“輕”,落點“準”,才能保證進窩的魚不受驚嚇。并避免捕獲不適合喂養的魚。 要做到這一點,就手竿而言,除了吊墜本身不能重于浮漂的“浮力”而升得太高之外,就拋線的竿操作要領而言,還要用竿尖提線,壓腕。 竿的“提緩落法”可以減少魚鉤、墜子、餌料入水的振蕩聲。
至于落地點是否應該以巢穴為中心的問題,當巢穴分散時,以對方的某個地方或某物作為標記來確定巢穴的“統一性”。 尤其是使用松散的粉質素餌時,要求竿插入窩芯的圓周范圍不能超過30至60厘米,否則面餌無法達到“快魚”的效果。影響。
3、換巢時要確定時間段以及是留還是移。
在野外用手竿釣魚時,很多人習慣挖3到5個窩點來選擇。 這是正常現象,值得推廣。 但試釣、換窩要根據從投餌喂食到可以誘魚進窩的季節來確定。 一般來說:
冬季,由于魚在冬眠期間進食少、活動少,離開巢穴后至少需要兩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將其誘入巢穴。 這期間,如果釣者三十、四十分鐘不見魚咬鉤,就會習慣性地頻繁換窩,未免有些操之過急了。 結果往往是“變而不‘動’,越變越煩。越煩越急,越急越變。人來人往,人散” ”。
但仲春以后和夏秋季節,魚兒特別活躍,四處游動尋找食物。 通常在喂巢后20到30分鐘內會有魚的信號反應。 即使釣位不理想,最遲一個小時左右魚也應該進窩。 下竿后,如果魚和餌“對道”,浮漂仍然不動,說明“死窩”里沒有魚。 對此,如果漁民堅持“等兔子”,那將是一個頑固的錯誤。
面對以上兩種情況,大致的時間差和正確換巢的方法可如下:
冬季,在A窩喂食后2小時試釣,如果下竿后20~30分鐘沒有魚咬鉤,可以考慮換到B窩; 如果B窩還是沒有反應,就換C窩,這樣下去一一試釣。 當你發現某個窩里有魚的時候,即使偶爾只釣到一條,也最好不要再“情同手足”。 畢竟是冬天了,抓點東西就夠了。 如果再改的話,那就是這樣,甚至更糟。 這是作者三十年來釣魚的教訓和經驗。
春、夏、秋季也是如此。 根據喂食窩輪流試釣,將喂食到試釣的時間差縮短至30至40分鐘,可判斷窩內是否有魚,減少“無魚空釣”的問題魚”或“有魚不釣魚”的錯誤。
4、避免頻繁搬動,以防不利。
有人總結經驗:“挪窩,多抓”。 所以很多釣友都習慣用這種方法來誘魚咬鉤。 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誘窩里的魚輕易掉頭不肯張口。 因為魚突然發現了浮浮沉沉的餌料,習慣了追咬。 但由于魚類的食性,我們不能經常搬家,否則會適得其反。 尤其是使用松面餌料,特別是“掛餌釣”時,不僅反復提放幾次就很容易把餌料和空鉤脫掉,而且即使輕輕提放一次也會導致魚鉤上沒有餌料。
即使是蚯蚓之類的昆蟲餌也不容易脫落,但由于動作頻繁,正要張口進食的魚可能會因為你突然拉線而驚訝而放棄。 如果這種情況反復發生,即使它們不離開巢穴,也會感到害怕和不安,因為它們會錯過魚鉤,不敢輕易咬魚鉤。 所以,搬窩不僅僅是把“死窩”逗成“活魚”的一種方式,更不能作為“多動多釣”經驗的概括。 否則,“優勢”就會變成“劣勢”。
5. 修復巢穴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合適。
補窩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釣魚時誘魚,也是為了讓魚留在窩里不走。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把握好輔食的時間和量。
首先,釣魚時不宜補窩。 有的釣友剛釣到魚,卻擔心很快窩里的魚就全部被釣完了。 如果一段時間沒有魚咬鉤,它們就會立即再次喂窩。 其實這個時候不宜立即修巢。 以鯽魚為例。 鯽魚本身就習慣成群游動。 如果長時間沒有魚咬鉤,可能是因為一組到訪的3至5條魚已經釣魚完畢,而另一組還沒有進窩。 更重要的是,群體中總有膽怯、謹慎的魚,進食需要一定的過程。
如果此時巢內突然塞滿一些餌料,它們就只會采摘“落桃”,而不會采摘“樹果”。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哎呀!奇怪了,我只修了一點點巢穴,它卻不動啊!” 至于修巢真正需要的喂食量,只宜少,不宜多。 如果使用傳統“藥酒米”或商品餌“麝香米”等顆粒狀餌料,20~30粒就足夠了。 如果用面食餌的話,兩個湯圓球那么大的球就夠了。 再多只會有害而無益。
- 上一篇: 野釣有必要打窩嗎?
- 下一篇: 金剛鸚鵡魚可以和其他鸚鵡魚一樣飼養嗎?
猜你喜歡
- 2023-12-06 金剛鸚鵡魚可以和其他鸚鵡魚一樣飼養嗎?
- 2023-12-06 野釣有必要打窩嗎?
- 2023-12-06 釣魚技巧:野釣打窩要注意這三個因素
- 2023-12-06 和魚相處了幾十年,雖然花費了精力和金錢,但也收獲了好心情。
- 2023-12-06 地圖魚怎么養最好,養多少條最好?
- 2023-12-06 夏季釣魚技巧介紹
- 2023-12-06 它看起來很丑,而且壽命很長。 梭子魚的壽命最長可達200??多歲。 漁民們都為之瘋狂。
- 2023-12-05 性情“殘忍”的梭子魚壽命可達200??歲。 為什么會出現在江蘇河流呢?
- 2023-12-05 臺釣與傳統釣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