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視頻 > 四海釣魚 > 裝備發燒友
朱厚圍村曾是省級經濟薄弱村。 為改變一麥一稻的傳統農村經濟模式,摘掉經濟薄弱村的標簽,2018年,朱厚圍村通過土地整理和全村推廣,流轉土地近4000畝,引入淺水村蓮藕養小龍蝦與稻蟹共生等一批現代農業項目。 依托流塘河生態“寶地”,朱厚圍村逐步發展成為蘇北地區大型商品蟹生產基地,年產大閘蟹80萬斤。
“今年2月份,我們總共放流了30萬多株蟹苗。” 在朱厚圍精品紅膏大閘蟹養殖基地,朱厚圍村米蟹養殖基地負責人李從新表示,大閘蟹8個月后即可出產。 按照成活率60%計算,每斤池塘價格按60元最低標準計算,每畝效益超過3萬元。 “我們養殖的紅膏大閘蟹個頭大,肉質肥美,一上市,買家就搶著訂購,每斤價格比其他大閘蟹高出6-8元。” 李從心自信滿滿的說道。
如今,紅膏大閘蟹已成為朱厚圍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大門的“金鑰匙”。 基地采用“一戶一技”、“公司+基地+貧困戶”的合作模式。 農民除了用土地投資基地外,還可以在基地務工。 貧困戶吉向松將家中50%的耕地投入基地,業余時間在基地打工。 “一年工資加上土地分紅,至少能拿到3萬元,比務農強多了。” 紀向松說道。
“基地在就業方面優先考慮貧困戶大閘蟹養殖,目的是通過大閘蟹養殖幫助一批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基地已為當地創造了240人就業,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近120萬元。” 李從新說,村民在基地干一天賺一天工資,每人月收入超過3000元。
土地資源盤活,集體經濟做強,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如今,朱厚圍村成功擺脫了省經濟薄弱村的稱號。 工業遍地開花,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項目、整齊樓房、幸福樓房一張張笑臉,是鄉村振興戰略最生動的詮釋。 “下一步我們將整合資源,成立勞務輸出合作社,為當地農民提供更好的就業平臺。同時,我們將在溝河路旁種植金柳,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漣水縣高溝鎮村黨支部書記金仁國說。
■融傳媒記者左文東、通訊員程偉
猜你喜歡
- 2024-01-27 萬榮赴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大閘蟹養殖示范區考察調研
- 2023-11-13 高淳一帶水鄉環繞,大閘蟹養殖的技巧你學會了嗎?
- 2023-11-13 大閘蟹養殖 畝放900只養成中等規格模式周宏權:興化安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