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巧
中國大陸第一個自貿區是如何誕生的? 汽車產業開放從哪里開始? 上海浦東開發區有哪些“全國第一”……改革開放40年來,一批批原創性改革開放舉措閃耀著開拓精神。
201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將于6月22日推出專題報道,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標志性的第一案例。
上海光源鳥瞰圖。本文圖片均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胡偉成拍攝
你是否知道,絢麗的極光、絢麗多彩的霓虹燈七彩霓虹,以及世界上任何肉眼可見的“光”,都只是電磁波家族中極小的一部分。
但在上海浦東,一座巨大的同步輻射光源裝置(第三代)就像一個超級X射線機和顯微鏡集群,支撐著科學家探索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
該裝置就是科研界著名的“上海光源”。 由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向國家申請建設。 是我國大陸首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
澎湃新聞(微博)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悉,光波存在衍射現象。 當利用光來檢測和區分物體時,光的波長應等于或小于物體的尺寸或物體之間的距離。 因此,為了探索微觀世界,科學家需要使用波長較短的光(如X射線); 而要穿透微觀世界的黑暗,就需要更明亮的光。
上海光源實驗館。
同步輻射使這些科學研究需求成為可能。 由于其一系列獨特而優異的性能,科學家將其稱為繼電光源、X射線源、激光光源之后給人類文明帶來革命性推動的第四種新光源。
例如廣譜:波長范圍寬,從遠紅外到硬X射線連續可調,可根據不同需要選擇相應波長的光。 高強度、高亮度:是X光機的數萬至數億倍,大大提高研究能力和效率。 優良的脈沖時間結構:具有特定的脈沖寬度和脈沖間隔,可為研究微觀世界變化過程提供準確可信的數據。
上海光源工程是我國迄今為止建成的規模最大、用戶最多的科學裝置和多學科研究平臺。 歷時52個月完成了設備研制、工程建設和調試,并于2010年1月成功投入試運行。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的驗收。
上海光源有能力建設40多個光束線站,每年可容納數萬名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各自的實驗站日夜工作,進行物理、化學、生命等眾多實驗、材料、環境、地質等學科前沿基礎研究,以及微電子、醫藥、化工、原料加工等高新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
上海光源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不勝枚舉。
自由電子激光波蕩器。
例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課題組利用上海光源開展了大量新材料結構和材料性能改進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現象:新型鐵基硫系超導體在高壓下再現超導。
又如,上海光源線站分析的蛋白質結構數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球130多個生物高分子線站第一。
清華大學施一公院士課題組完成了特異性識別DNA的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結構機制的研究。 被《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部分研究成果入選2012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之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團隊成功解析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與內體受體NPC1結合的分子機制,為抗病毒藥物設計提供新靶點,加深科學家對埃博拉病毒的認識病毒入侵。 對該機制的認識為應對和防控埃博拉疫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課題組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關于人類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和工作機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教授Brian 的評價:“ “開發針對人類疾病的藥物,獲得人類轉運蛋白的結構至關重要。GLUT1的結構解析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和風險的任務,所以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自由電子激光隧道。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上海光源中心主任趙振堂表示,上海光源從籌建之初,就堅持充分借鑒發展的最新成果引進國際同步輻射光源,立足國內研發創新,自主研發設備70%以上。
截至2018年7月末,上海光源共接待用戶39,257人,超過22,146人(來自大學、科研院所、醫院、企業等共494個單位、2,429個課題組),實施研究10,180項項目。
- 上一篇: (釣魚技巧)浮漂的材質及特點,你知道嗎?
- 下一篇: 水稻田里的“非洲鯽魚”,你知道多少?
猜你喜歡
- 2024-02-02 七彩霓虹 房子里環境再舒適,總是呆在家里
- 2024-01-11 七彩霓虹魚好養嗎,怎么養
- 2023-12-17 李振云走訪金星街道轄區企業七彩霓虹燈廠檢查安全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