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技巧
一、手竿底釣中的帶漂釣法
一是配長線約法: 在竿尖連接根與竿等長或路長于竿的釣線,線的一端連接餌鉤,配管魚墜和單體魚漂。垂釣前,先依釣點的水深調定魚漂的位置。餌鉤沉落水底后,魚漂呈直立狀態,上端露出水面2㎝左右。下鉤前,可在選定的釣點投撒誘餌,然后揮竿將鉤、墜投甩于釣點。這種釣法可用葷餌(蚯蚓、蝦、蛆等)或素餌(面團、飯粒等)裝鉤。長線底釣的優點是釣點離岸稍遠,相當平靜,魚不易受到驚動,釣到大魚后方便遛魚。
二是配短線釣法:這是將餌鉤遞送到釣點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水不深的淡水域。釣線上配置單體漂或多體漂(蜈蚣漂),連接單鉤或朝天鉤。釣前,根據水深調定漂位,用撒窩器向釣點投放誘餌,然后將餌鉤遞送到釣點。這種釣法的優點是鉤墜垂直入水,餌鉤能準確落入釣點,并不時地上下輕提餌鉤,誘魚吞食。這種釣法在水草繁茂的靜水水域最好,釣中小型魚為主。缺點是遇到大魚后回旋余地小。
魚漂(硬漂)主要由漂尾、漂身、漂腳三部分組成。湛龍孔雀羽是一款目前頗受歡迎的魚漂。
湛龍孔雀羽
(一)湛龍孔雀羽有多個系列:
1、湛龍·羽Y-01(1號)綜合混養、(2號)底釣鯽魚、(3號)綜合野釣;
2、適合水深:1.5-3米左右 竿長:3.6-7.2米左右 水域:江河/湖泊/黑坑/池塘 調釣:調4-5目,釣2-3目。
(二)湛龍孔雀羽特點:
①高靈敏,釉質潔白如玉;②羽毛拼接,分體式通纖,高同心度;③接口加固,防爆頂更耐用。
(三)湛龍孔雀羽工藝獨特:
漂腳漂尾通體會影響浮漂的自重與吃鉛,會影響孔雀羽本身的靈性從而改變了一支孔雀羽浮漂的重心點,影響翻身速度。
每一支高端的孔雀羽浮漂都不會做通體的漂腳漂尾,不通體的漂腳漂尾對員工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同心度只能憑借員工多年的工作經驗,
做好每一支浮漂的同心度。
二、手竿底釣中的不帶漂釣法
一是配長線釣法:特點是“看竿尖”或憑手感判斷上魚情況,適合于流水水域。垂釣時,葷餌掛鉤,用竿將鉤、墜拋出,鉤、墜落底后,將釣線繃緊。當竿尖下彎或顫動時,說明魚已上鉤,應馬上提竿。
二是配短線釣法:特點是看氣泡判斷上魚情況。線端連接餌鉤,在鉤的上方可裝墜,亦可不裝墜,用小蝦或蚯蚓做釣餌。垂釣者持竿沿岸輕移腳步,觀察水面,尋找魚覓食的“氣泡”,當發現氣泡時,要迅速將餌鉤遞到氣泡處的水底,然后提起放下,誘魚吞食。這個方法適合盛夏或初秋的清晨、傍院的鯽魚、鯉魚。
三、投竿底釣
將手竿投向離水岸較遠的水域,并釣到棲息于水體底層的魚,這種釣法就是投竿底釣。按鉤墜組合,這種的法又分兩種形式: 一是將墜固定在線端,餌鉤連接在墜上方的釣線上,可接單鉤、雙鉤或串鉤;二是餌鉤連接在墜的下方,可接單、雙鉤或組鉤(炸彈鉤)。
選用哪種組合方法垂釣,要按水域的水底情況而定。關鍵點是投遠和投準。投甩方法大致有直投、側投、斜投幾種,垂釣者可視釣場條件、環境任選其中一種。
四、手釣底釣
這種釣法是不用釣竿,只用長線連接墜子和餌鉤進行遠投的一種方法。
傳統手釣法,也叫拉砣釣法,是將一根長10 ~ 100m的釣線纏繞在竹筒等圓柱體上,釣線另一端連接鉤、墜。鉤、墜的組合與投竿底釣組合相同。投甩時,左手持繞線器的一端,另一端朝向投甩目標;右手捏住鉤、墜上方的釣線,手距鉤、墜50~ 80cm,然后揮動鉤、墜,使其按順時針方向作圓周運動,逐漸加速,當鉤、墜朝前運行約與水面呈45°角時,順勢松開釣線,將鉤、墜投出。不過松線時機要把握好,太早太晚都不宜。
是用葷餌,還是用素餌,要依據水情、魚情和季節而定。春季和深秋用葷餌,夏季和初秋用素餌。也可以不投太遠,選擇一片深水區,在陡峭的岸邊或巖礁上,將鉤、墜沉于水底,用右手食指掛住釣線,拇指將線壓住,不時地將鉤、墜提起放下,以誘魚上鉤。
最受喜愛的魚餌品牌有龍王恨、化氏、金龍等。龍王恨系列的黑糖香誘和紅薯大麥膏,四季適宜,可適合競技、黑坑、野釣、湖庫和江河等各種場所,適用于鯽魚、鯉魚、青魚、草魚、鳊魚等多種魚類。配劑選用天然精良原料,采用特有的提取濃縮工藝,迅速融水,擴散效果好,保證上魚率。
猜你喜歡
- 2023-04-14 釣魚要釣草的五大理由、三大技巧
- 2023-04-14 新手釣友別錯過,釣魚的冷門小技巧:簡單卻又實用
- 2023-04-14 只有老釣手才知道的釣魚技巧
- 2023-04-14 一代代釣魚人傳下來的經驗與技巧,關于釣魚的口訣,你知道多少?
- 2023-04-14 野釣大鯽魚,有3種不常規釣法,在特殊魚情中使用,效果出奇的好
- 2023-04-14 想要多釣魚,先學會這六個釣魚技巧
- 2023-04-14 野釣“十大技巧”排行榜,全面了解野釣的主要做法
- 2023-04-14 關于釣魚的口訣,你知道多少?一代代釣魚人傳下來的經驗與技巧
- 2023-04-14 頭一次用這黃骨魚釣法就過癮,不吹不黑,五十歲老釣手都羨慕不已
- 2023-04-14 幾種常見淡水魚的最佳釣法,攻克它們的“必殺技”,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