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釣調釣的基本目的,就是在實現懸墜基礎上,讓鉤餌在水底保持一個較為理想的狀態,這種狀態能夠達到魚口最多和中魚率最高的一個平衡點,實現魚獲最大化。
冬季野釣鯽魚,由于氣溫和水溫都很低,魚的就餌欲望下降,魚口也變得更輕,因此在調釣方面,應該比其他季節釣得相對更鈍一些,才能增加鯽魚就餌的機會。
魚獲最大化的基本要求。
冬季野釣鯽魚,要想魚獲最大化,剔除季節天氣、釣位水深、窩料餌料等因素不談,單從線組調釣方面來說,應該首先滿足以下三個基本的要求。
1.必須確保雙鉤到底。鯽魚是底層魚類,野釣鯽魚就應該釣底,冬季的野生水域,鯽魚更是很少上浮,當然也應該釣底。因此,冬釣鯽魚調釣的最低要求,就是確保雙鉤都要到底。
2.確保水線垂直緊繃。對于垂釣來講,水線直立于水中,并且能夠憑借浮漂浮力和鉛墜重力的反向作用力,將水線緊緊繃直,才能快速傳遞魚的吃口信號,減少信號丟失率,提高線組的靈敏度。
3.釣目盡量要低。垂釣冬季輕口鯽魚,一個方面要使用小鉤細線,放大魚的吃口漂像;另一個方面,就是釣目盡量要低,越低的釣目,越便于清晰地觀察浮漂的漂像,及時起竿抓口。
哪種鉤餌狀態才是最理想的。
冬季野釣鯽魚,要想實現魚獲的最大化,子線的長度、雙鉤的鉤距要適中,整體釣得要稍鈍一些,更為重要的是鉤餌在水底的狀態要達到以下兩條要求。
1.盡量追求下鉤躺底、上鉤觸底。這樣的鉤餌狀態,鯽魚魚口多,而且吃口實,達到了魚口與中魚率的平衡點,雙鉤能夠實現交替中魚,垂釣效率往往是最高的。
此時的鉤距,一般保持3個魚鉤的距離就可以了。鉤距太長,上鉤觸底時下鉤就會太鈍;鉤距太短,兩個鉤餌就可能相互影響,要么拉不開距離,要么相互纏繞。
2.長子線有所彎曲,短子線基本繃直。基于上述的鉤餌狀態和鉤距大小,衍生出來的雙子線在水中的狀態,就是長子線略有彎曲,短子線則基本繃直,這非常有利于鯽魚就餌和信號傳遞。
此時的子線長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子線太短,鉛墜離鉤餌距離很近,容易引起魚的警覺;子線太長,則不太適合垂釣小個體的鯽魚。
如何選擇合適的調釣方法。
要想實現一鉤躺底、一鉤觸底,這種較為理想的鉤餌狀態,釣友們要根據作釣時所用餌料的種類不同和比重大小,來選擇具體的調釣方法。
1.蟲餌作釣。蚯蚓、紅蟲等蟲餌的比重最輕,下拉浮漂的目數也很少,要想鉤餌到底,至少需要調幾釣幾。一般采取調3釣3,或者調2釣2的方法,就可以實現這樣的鉤餌狀態。
2.拉餌作釣。商品拉餌比重的大小,介于蟲餌和搓餌之間,下拉浮漂的目數也是如此。用拉餌作釣鯽魚,要想實現雙鉤全部到底,一般采取調3釣2,或者調4釣3的方法。餌球要飽滿圓潤,不要拉虛拉偏了。
3.搓餌作釣。商品搓餌的比重最重,下拉浮漂的目數也最多。要想實現鉤餌到底,一般采取調4釣2,或者調5釣3的方法就可以。魚口較輕,搓餌餌團一定要小一些。
當然,要想非常精準地實現一鉤躺底、一鉤觸底的狀態,除了計算餌料比重以外,還應當考慮魚鉤比重和漂尾粗細,不過野釣一般不用那么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