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釣
一、魚缸消毒
魚缸買來后要先用沸水消毒,具體做法時先加少量沸水,等玻璃適應溫度再加沸水以免突然受熱炸裂,用自來水養鸚鵡魚要暴曬或靜置2~3天再使用,原因是自來水中含有二氧化氯等殺菌劑,接到魚后不要急于打開包裝箱,要回到家后在燈光昏暗的地方開箱,最后小心翼翼的將鸚鵡魚放到魚缸中。
二、飼養密度
鸚鵡魚飼養密度過大容易打斗且容易誘發疾病,最簡單的計算方法是“條數=容積÷體長(按厘米計算)”,例如80厘米*60厘米*60厘米的水族箱,水位深40厘米時容積是192升,可養體長5厘米的鸚鵡魚192÷5≈38條,養10厘米的鸚鵡魚則只能養19條,隨著鸚鵡魚長大還要及時分流到其他水族箱中。
三、最適水溫
鸚鵡魚是喜溫性魚類,生存臨界水溫20~35℃,最適生存水溫25~28℃,攝食臨界溫度21~30℃,水溫低于21℃或高于30℃時鸚鵡魚的活動量將逐漸減少并停止攝食,水溫長期低于20℃或35℃時鸚鵡魚生長不良生長可能死亡,另外鸚鵡魚對水溫變化非常敏感,水溫變化超過0.5℃很容易引發應激反應。
四、水質調控
鸚鵡魚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從弱酸性水到中性水都能良好的生長,但喜清澈的弱酸性軟水,最適pH值5.5~7.0,最適硬度7~8,為了確保水質要定期換水,夏季可3~4天換一次水,春、秋季可每周換一次水,冬季可半個月換一次水,每次換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換水時一定要確保溫差不超過0.5℃。
五、飼喂管理
鸚鵡魚是雜食性魚類,幾乎什么都吃,包括面包屑、麩皮、紅蟲、水蚤、豐年蝦、配合飼料等,但偏愛小型活食,人工飼養時可投喂配合顆粒飼料、紅蟲、水蚤、面包蟲等,每天投喂三次,早上喂一次,中午喂一次,晚上喂一次,投喂量以鸚鵡魚在5分鐘之內吃完為宜,吃不完的飼料要及時撈出來。
六、病害防治
1、白點病
【病因】白點病的病原是小瓜蟲,蟲體球形,全身有纖毛,直徑約0.8毫米,常寄生在魚的皮下、尾鰭和鰓部,吸食魚體組織并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在魚體表形成一個個白色膿泡。
【癥狀】魚鰭上先出現白點,精神呆滯,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動或常在水草、砂石等處游動蹭癢,嚴重時周身密布白點、停止攝食、肌體消瘦、呼吸困難直至死亡,病程一般5~10天。
【防治】將病魚從水族箱中撈出并暫養在其他地方,然后將水族箱用生石灰等消毒以減少病原體,同時病魚要用五萬分之一硫酸銅和硫酸鎂再加1%的食鹽混合溶液浸洗約20~30分鐘。
2、頭洞病
【病因】頭洞病亦稱穿孔病,主要有寄生蟲性頭洞病和外傷性頭洞病兩種,其中寄生蟲性頭洞病的病原是細菌、霉菌等,外傷性頭洞病的病原是頭槽絳蟲、毛細線蟲、六鞭毛蟲等。
【癥狀】外傷性頭洞病早期病魚食欲正常,僅頭部特別是眼部出現針孔狀小洞,后期合并其它感染而死;寄生蟲性頭洞病早期病魚消瘦、眼睛凹陷、魚鰓發白,后期頭部出現小洞。
【防治】①更換大型水族箱以避免魚只打斗。②3ppm孔雀石綠或次甲基藍浸洗魚體10~20分鐘。③20ppm呋喃唑酮加1.4%食鹽溶液浸洗20~30分鐘,每天浸洗一次,連續浸洗2~3次。
3、立鱗病
【病因】立鱗病是點狀極毛桿菌、水型假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等細菌引起的,尤其是魚體表受傷、遭受新水及不良水質的刺激等引起魚抵抗力下降或體表黏膜受損時最易誘發此病。
【癥狀】病魚食欲不振,無力游泳,魚體膨脹、浮腫,鱗片張開像松塔,伴有鰭基部和皮膚充血,嚴重時體表出血、眼球外凸、鱗片脫落,病魚沉在水底、腹部向上,最后衰竭而死。
【防治】病魚放入醫療水族箱中,用5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溶液(溶液的溫度和原養殖水保持一致)浸泡30分鐘,1天1次,直至病情好轉,原水族箱可用0.2%的食鹽溶液消毒。
猜你喜歡
- 2024-01-10 水蛭會鉆到人的身體里面嗎?
- 2024-01-10 日本石龜是什么龜?
- 2024-01-10 辛古水虎是什么魚?
- 2024-01-10 魚缸是什么東西?
- 2024-01-10 鰱鳙為什么不讓釣?
- 2024-01-10 章魚是什么動物?
- 2024-01-10 鯉魚有幾個品種?
- 2024-01-10 黑殼蝦抱卵后多久孵化?
- 2024-01-10 鳳尾魚多久喂一次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