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亞
黃尾鲴魚,南北地方俗稱黃尾魚、黃姑子、黃梢等,屬鯉科,鲴魚鲴亞科。它的特點是頭尖吻鈍,口小,下位成弧形,下頜前有比較發達的角質邊緣,腹部在肛門前方有不明顯的腹棱。黃尾鲴魚身長側扁,腹部銀白色,背鰭灰色,其他各鰭均淺黃色,尾鰭呈麥黃色。
黃尾鲴魚味鮮肉美,營養價值極高;加之它野性十足,中鉤后沖擊力大(一尾三兩重的黃尾鲴在水底的沖勁有如一斤多的鯉魚),給人以極佳的手感與強烈的刺激,因此一直是廣大釣魚愛好者鐘情的對象魚之一。但垂釣黃尾鲴的難度較大,對技術的要求也較高。下面就分享一下黃 紅尾鲴的作釣經驗,希望對釣友們有所幫助。
黃尾鲴,最出名的應該就是上魚那一瞬間的手感上最直接的沖擊了吧?基本上2.3兩的黃尾鲴在水里相當于一斤鯉魚的沖擊力,但是也有不少釣友會說:為啥每次釣這東西都是掛到的多,正口少呢?
一、黃尾鲴的出釣時間
黃尾鲴的最佳出釣時間在5~10月份,其他時間天氣較冷,黃尾鲴甚少咬鉤。
黃尾鲴的出釣時間最好以天氣晴朗的日子為主,而陰雨天的時候,氣溫有所下降,魚兒也很少咬鉤。
高溫天氣的晚上,黃尾鲴也是很好釣的。
二、釣位選擇
釣黃鲴魚選擇一個好的釣位是非常關鍵的,如選在沒魚藏身覓食的地方垂釣,任您餌料再精,釣技再高也無濟于事。選擇釣位的原則一是根據黃鲴魚的生活特性,選擇水域中有黃泥坡、凸嘴、陡巖、深淺交匯、庫內大彎處。二是隨季節的變化選擇釣位應略有差異。每年的早春之后,清明前可以找向陽、坡度較陡、水底有亂石雜物,水深1.8—3.0M又不太掛鉤的地方。清明節后隨著氣溫的上升,要選淺灘及深淺結合部,坡度較平緩的位置,水深在1.2—1.5M左右。再者就是黃尾鲴是下層魚類喜歡刮食水底生長的青苔等食物的緣故,所以在近岸光照時間長,青苔密布的地方,也是黃尾鲴的覓食地點。
下圖就是我每年必去釣紅、黃尾鯝的基地,在初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半斤到7.8兩左右的鲴魚,那個手感真的無以言表。一個字“爽”
三、做窩
鲴魚對食物一般不怎么挑剔,我一般都是使用廉價的小雞飼料(2元一斤,可以用幾天)加上一點黃泥混合打窩,就這簡單的小雞飼料足以把鲴魚樂開花。打窩也有技巧,有時釣的好好的,突然出現斷口,排除魚稀的因素,主要原因是窩子里沒食了,鲴魚脾氣暴躁不愿意久等;窩子也不能做大,不然它們吃飽了就會揚長而去,因此做窩時一開始不要一次做太多,雞蛋大小兩坨即可,要少打 、勤投,窩料要松散不要攢緊,以制造霧化效果,以后每隔一段時間撒上兩團窩料,這點很重要。
四、釣餌的搭配
釣鲴魚的餌料相對簡單,根據它的吃食習性來搭配餌料,它主要喜歡刮食水底生長的青苔等食物,所以腥味香味都可以再搭配點藻類,螺肉,貝類,魚骨粉等商品餌混合,紅蟲,蚯蚓也可以,一般我都用野戰藍鯽加小雞飼料開拉餌,餌料有粗有細,既有霧化成分又有留魚顆粒,還能和窩料保持一致。其次野戰藍鯽色澤鮮紅醒目,容易引起魚兒注意,如果是搓餌的話盡量小一點 豌豆大小就可以了。
五、釣具選擇
1.魚竿:黃尾鲴力度大,同等體型的鯽魚、鯉魚都是沒法相比,用28調魚竿比較合適,黃尾鲴基本都在近岸活動,所以竿長度一般3.6米~5.4米就夠了。
2.線組:黃尾漂向一般都很弱,線組要小,它沖擊力大,主、子線的強度還要高,所以咱們盡量使用稍微好一些的線,以免切線跑魚。
一般來說主線1.2-0.8號,子線0.4~0.8號比較合適,(當然也要根據魚體大小確定線號)
3、浮漂:黃尾鲴,中下層魚,個頭小,嘴型比較特殊,針對1-2.5之間的水深,漂型的選擇則應是長腳短尾,或者長棗核,短棗核,翻身迅速,下沉緩慢平穩,行程、底釣,浮釣,皆有良好表現的浮漂。這些浮漂通常是功能型的,針對鯽魚、小混養類的、輕口、滑口、小碎目規格浮漂。
4、魚鉤:因為鲴魚有著特殊的嘴型“天包地”,袖鉤可以首選“1-3.5號”,不僅鉤條極細,還有著鉤尖鋒利,質量極輕的優點,對吸力不是很大的黃尾鲴而言,效果極佳。雙鉤距正常在一到兩個鉤左右為宜,如果魚的密度大、個體又小時鉤距要適當加大,可以增加中雙尾的機會。
六、釣法的運用
1.黃尾鲴的體征和吸食習慣決定了釣法,如果按常規懸墜釣法(如調4釣2),漂有動作,提竿卻難中魚。這是因為鲴魚吃餌時先是嘴唇上部觸及子線,造成了許多假動作,所以漂應調低釣高 釣頓,(如調平水釣2目,或者調2釣3.調3釣3等等)這是釣上黃尾鲴的關鍵。另外,釣黃尾鲴,要敢于放口,浮標輕微地一上一下急速回標或快速黑標的中魚率都不會高,一般情況下,浮標上升1至半目到2目浮標下頓時中鉤率最高,浮標慢慢上升中不要揚竿,等浮標瞬間停頓時才能揚竿中魚。再有黃尾鲴下頜具角質邊緣較硬,故需要用稍大點力提竿,有利于釣鉤的刺入。黃尾鲴雖然是下層魚,但是離底覓食也是常見的,因此在沒口的時候不要一味釣底,而是釣離底,大約5~30cm左右即可,此時的調釣則是調靈。如果拋竿后浮漂到位,1分鐘左右沒口就不要死等,因為靜態餌對黃尾鲴的吸引力很小,而且快頻率的拋投有利于誘魚續窩。
2.子線一般控制在10厘米內,短子線的作用就是提高釣組的靈敏度,以彌補釣頓的不足。如果子線過長,入水后就會呈彎曲狀,當黃尾吸入鉤餌后,反應到浮漂上信號就要比短子線的鉤組慢,,甚至入水后還會折返到垂直水底的主線附近,而短子線幾乎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基本上是平直的臥于水底。
以上幾點就是我自己對釣黃、紅黃尾鯝的一點認知和見解,廣大釣友們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歡迎討論評論區見!
- 上一篇: 【技巧—走水夏季釣】浮窩的原理、安裝與使用
-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猜你喜歡
- 2024-01-04 【技巧—走水夏季釣】浮窩的原理、安裝與使用
- 2024-01-04 〔技巧~玉米窩料,自制老壇玉米〕
- 2024-01-04 【技巧選漂】新手野釣浮漂的選擇
- 2024-01-04 【技巧春釣跑鉛】春季用對跑鉛,作釣效果杠杠滴
- 2024-01-04 【釣技釣鰱鳙】關于拋竿釣鰱鳙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 2024-01-04 [技巧釣汪刺魚]春季和初夏如何垂釣汪刺魚?分享個人經驗。
- 2024-01-04 【技巧釣白條】想要快頻率拉白條,這四個技巧要掌握
- 2024-01-04 【技巧釣白條我一竿6條】
- 2024-01-04 【技巧滑漂小爆炸】海桿滑漂配自制小爆炸鉤個人實戰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