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亞
編者按:黃鱔又名黃鱔,適應性極強,能在各種淡水中生存。 稻田飼養鰻魚成本低,易于管理。 稻田養殖的鰻魚產量雖然較低,但一般每畝可收獲鰻魚800~1000公斤,水稻1000公斤。 但由于其生存環境對土壤和水質要求較高,生產的水稻和鰻魚可以成為有機、無公害產品,產出效益良好,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本期介紹一套稻田鰻魚生態養殖技術,供農民參考。
稻田耕作條件
稻田有機鰻魚養殖的產量和效益與稻田的基本條件密不可分。 稻田必須根據鰻魚的生態條件精心選擇。 對場地面積沒有嚴格限制。 考慮到便于管理,面積不宜太大,但太小也不好。 養鰻的稻田要求地勢平坦,坡度小,田埂必須堅固,防止大雨沖毀田埂。 田埂高70厘米,下寬60厘米,上寬45厘米。 田埂上采用塑料薄膜或紗布作為防逃設施。 薄膜或網高出壟面20厘米,埋入地下10厘米。
稻田宜選擇地勢低洼、水源新鮮、無污染、無冷泉水上涌、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田壟堅實不滲漏、旱季不干涸、不透水的稻田。大雨淹沒時,要保持一定的水位。 及時添加新水,一般春秋季7天換水一次,夏季3天換水一次,保證水質“肥而不爛、活而不稀疏、嫩而不老”。 ,清爽而不空虛”。
土壤最好是保水能力強的壤土或粘土,沙土最差。 同時要求土質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質,耕層土質宜呈酸性或中性。 泥層深約20厘米。 干燥后不板結,持水量大,不滯水、不滲水,保水、保肥能力強,可長期保持田間水分,特別是鄂溝、鄂留的水。 始終穩定在所需的水深。
科學放流鰻魚品種
一般以單季中稻或晚稻田種植水稻較好。 稻田里的天然食物比較豐富,稻谷在盛夏是很好的乘涼。 前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10厘米,稻節前露田(稍曬)一次。 從水稻拔節孕穗開始到乳成熟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厘米。 此后應交替進行灌溉和露地。 要經常換新水,并仔細檢查鰻魚的進食狀況和生長發育狀況。 在給水稻施肥、噴灑農藥之前,應將鰻魚誘至溝內安全水域。 另外,要經常檢查田埂、進水口、排水口的防逃設施,防止黃鱔逃逸。
水稻與鰻魚共生種植要求一壟一溝,并應拓寬至0.73~0.8米。 可以采用縮小株距的方法來彌補基礎苗的不足。 株距可在0.1~0.13米左右。 種植寬行和窄植物。 水稻產量影響不大。 為了獲得較高的鰻魚產量,鰻溝、鰻涵仍應采用壟稻溝方式開挖。 一般垂直于坎、溝方向開1~2條鰻溝,用鰻溝連接鰻涵,形成溝、涵之間的水通。 網絡結構。 稻在田埂上,水、肥、氣、熱和諧,根深葉茂;稻在田埂上,水、肥、氣、熱和諧,根深葉茂; 魚在涵洞上,水寬足以餌,又大又肥,所以稻鱔共存,各得其所。
鰻苗移栽到稻田后應及時放出,并選擇無病害、大小基本一致的個體,防止同類相食。 體色黃色、斑點較大的品種生長較快。 一般每畝稻田放養尾長5~20厘米、平均重量20克的鰻魚13000~15000尾; 尾長30~50克的鰻魚800~1000種,泥鰍5%。 泥鰍上下游動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防止鰻魚互相糾纏。 放入時水溫差不宜過大,不要用冷水洗鰻魚,以防“著涼”。
可以將鰻魚籽放入3%~5%的鹽水中浸泡5~10分鐘,以殺死表面細菌和寄生蟲。 要協調好稻田管理與黃鱔養殖的關系,注重黃鱔養殖與稻作系統的配合。
日常飼養管理
飼養黃鱔的主要飼料有小雜魚、蝦、螺、蛤、蚯蚓、蛤肉、蠅幼蟲、蠶蛹、切碎的禽畜內臟及下腳料,并適當摻入麩皮、豆渣等。 、喂蚯蚓效果最好。
鰻魚放生后3天內不要喂食,讓鰻魚體內的食物全部消化完而感到饑餓,然后在晚上喂蚯蚓和切碎的鰻魚喜歡吃的小雜魚或動物內臟。 用量為體重的1%~2%。 喂食要定時、定量、定位。 黃鱔有白天躲藏、晚上出來的攝食習性,所以最佳攝食時間是下午4:00至6:00之間。 飼養初期,可在晚上進行飼喂,以后可逐漸提前飼喂時間。 經過1~2周的馴化,即可形成上午9:00、下午2:00、6:00分群進食的習慣。 每次投喂根據天氣、水溫和殘餌量靈活掌握,一般為體重的5%左右。 每5至7天喂一次。 將30%~50%的活餌放入排水溝中,并與一些蔬菜、麥麩等食物性餌料混合。 一次不要喂太多。 飲食正常后,可引入飼料,摻入蠶蛹、蠅蛆、魚粉、米糠、瓜皮等,投喂量視情況逐漸增加至體重的3%~4%。飲食情況。 鰻魚生長的最佳溫度是26℃至28℃的水溫。 此時投喂量可增加至體重的6%~7%。
飼養時應設置飼養平臺。 投食平臺可漂浮在溝內固定位置,讓鰻魚進入平臺進食。 誘餌臺可用木架加鋁絲網或尼龍網制成。 為解決動物飼料短缺,可在溝渠上懸掛一盞或幾盞3-8瓦黑光燈。 燈距水面5厘米。 燈光可以用來吸引昆蟲進入水中并讓鰻魚吞下它們。 還可以將肉骨頭、腐肉、臭魚等放入鐵絲筐中,掛在溝渠上,引誘蒼蠅產卵生蛆。 蛆蟲會掉進溝里供鰻魚吃。
疾病預防控制技能
運回的鰻魚苗在入池前必須進行消毒,不僅可以有效防止水霉,還可以消除鰻魚苗上的寄生蟲,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鰻魚放養時要嚴格消毒,經常巡田,檢查各項設施是否有損壞。 特別是陰雨天,必須嚴格檢查進水口和排水孔、堤壩,防止鰻魚逃逸。 養殖溝需在鰻苗入池前7~10天每平方米用生石灰0.3公斤進行消毒,一般每半個月使用15毫升生石灰溶液。 鰻魚捕撈、運輸、放養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刷洗,防止細菌侵入,發生細菌性皮膚病。
細菌性皮膚病的流行期是5月至9月。 病鰻體表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斑點,呈點狀,充血發炎,特別是腹部兩側。 它們也不會游泳,頭經常伸出水面。 病情嚴重時,表皮局部潰爛,延伸至肌肉而死亡。 及時更換田水,清理田地并用生石灰消毒。 對于已感染的鰻魚,每50公斤鰻魚可加入磺胺噻唑0.5克,拌餌料投喂,每日1次,療程5~7天。
水霉多是鰻魚體表受傷后感染引起的,肉眼可見鰻魚受傷處有霉菌生長。 這時應立即加入新水,每立方米水加入20克小蘇打溶解在水中,然后全田噴灑。 同時,全田澆0.2%孔雀石綠溶液,直至病愈。
發熱往往是由于鰻魚飼養過密,鰻魚表面分泌的粘液在水中積聚發酵,導致水溫急劇升高所致。 這時鰻魚互相糾纏,很容易造成大量死亡。 應立即更換新水,并在田間混養少量泥鰍,防止黃鱔上下游動而纏住。 每平方米水面噴灑7%硫酸銅溶液50毫升防治。
錐蟲病的流行期是6月至8月。 病鰻大多貧血,體質瘦弱,生長不良。 可用生石灰清田,清除錐蟲的中間宿主水蛭(水蛭)。 用2%~3%的鹽水或0.7國際單位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混合液浸泡病鰻10分鐘左右,均有效。
相關文章
- 上一篇: 廈門將構建“八源三線”水資源互聯互通格局
- 下一篇: 黃鱔的飼料有哪些?以及保質期?如何分辨真假漁藥
猜你喜歡
- 2023-11-06 黃鱔的飼料有哪些?以及保質期?如何分辨真假漁藥
- 2023-11-06 廈門將構建“八源三線”水資源互聯互通格局
- 2023-11-06 小龍蝦頭上那個黃黃的東西能吃嗎最好是不吃
- 2023-11-06 水泥池有土生態養鱔投資少見效快,方法簡單
- 2023-11-06 十畝地的魚塘能有多少一畝利潤多少
- 2023-11-06 石兜、蓮花、汀溪水庫水源連通工程高線部分基本建成
- 2023-11-06 蝦黃還是蝦屎?哪些部位不能食用?
- 2023-11-06 集美區,隸屬福建省廈門市的幾何中心和廈漳泉三角地帶中心位置
- 2023-11-06 如何掛泥鰍釣翹嘴,又應該把魚鉤下沉到水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