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釣
初到岳陽市岳陽縣楊林鄉尚書村,有點意外。
想象中的一個有著千年傳統的村莊應該是這樣的:房屋古樸莊嚴,歷史遺跡可追溯。
不幸的是,這些尚書村都不存在了。
村里的老人說,尚書村這個地名是5月底與鄰村合并而來的。 以前叫沙皮村。 自唐代以來,村里出了4代大臣,16位進士,因此乘村合并之利。 東風以尚書命名,以傳承歷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我和村民們閑聊,說誰家懂得節儉生活,誰家努力致富而不忘本。 我的感情漸漸發生了變化。 由于這個村子里的人們崇尚勤儉節約,所以有一種親近外在的溫柔幸福感。
物盡其用,勤儉節約
六月盛夏,驕陽似火。 泉頂村民的紅磚廠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工人們揮汗如雨、辛勤勞作,取土、制磚、烘干、裝窯、生火、制磚。 他們都在有序地履行職責。
方全鼎從小就明白這個道理。 他從不浪費任何材料。 哪怕是廢棄的磚頭,他也會讓村民用它做其他用途。 由于他的勤奮和節約,經營10年來,磚廠規模逐年擴大,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尚書村自古就有崇尚節儉的傳統。 當地流傳最廣的故事是明朝大臣方部的故事。 他清正廉潔,熱心公事,一生提倡儉樸。 “苦心修三眼橋”的故事至今仍在岳陽流傳。
方銳是沙皮人。 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 正德十一年(1516年)鄉試,后進士,又考進翰林院。 他被提升為內務大臣。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他退休返鄉時,看到村民涉水過河,便請卓主持重建三眼橋。 由于國庫撥款有限,再加上各級官員的剝削,農民工只能吃粥小菜,吃不飽,工程進度也受到阻礙。 當欽差大臣到達工地視察時,看到方尚書和民工正在吃苦蕎糕。 回到北京后,他向皇帝報告說,撥出一筆銀元,獎勵房堆修橋的功勞。 方敦把修橋的銀子全都用了,他一個也沒留。
67歲的退休教師方繼璞說,萬歷五年,明神宗皇帝親筆為沙皮牌坊題寫了“科第世家”。 方銳九十壽辰,神宗御書“百歲堂”以示祝賀。 村里這些承載著方尚書遺志的紀念碑,在20世紀70年代的“破四舊”運動中全部被毀。 岳陽城內僅存三眼橋和方堆墓。
古跡已難尋,但精神仍在。 方繼璞打開一本厚厚的家訓家訓書,上面記載著:“勤儉是治家之本,勤則成,儉則長壽,從儉到奢,很容易。”但若喜閑而厭勞,則難免勞逸,過度奢侈,不勤則饑寒。尚書村村民姓方,一直秉承勤儉節約的傳統。
村主任方喜寶有八個姐妹。 他記得,12歲時,他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那時物質資源貧乏,家庭十分貧困。 一條尺碼大的褲子就穿一條尺碼小的,穿破了就拿去做布鞋。 后來,為了貼補家用,方喜寶經常到地里抓黃鱔賣掉,但他卻舍不得吃。 就這樣,他省吃儉用,努力工作,持家,供四個弟妹讀書長大。
數百年來,勤儉節約不知不覺已成為尚書村人民的生活習慣,也是村里的文化遺產。 給予而不給予,節儉而不吝嗇。 救己救人,是尚書村人民一直保持的傳統。
方一新夫婦是村里有名的熱心人士。 村里的任何建設項目,他們總是帶頭支持。 “別人貢獻一份,我就貢獻兩份!” 方益欣熱情的說道。 2013年村里修路時,他不僅出錢,還用自己的錢給村民發煙、送水。 在他看來,為村里做這些事情并不是因為他想炫耀,而是因為他應該做一個樸素、不做作、有情有義的人。
方益欣在尚書村長大。 16歲到新疆當兵,后調到團級到烏魯木齊電力系統工作。 他記得,當時新疆的條件非常艱苦,工資只有59.8元,有老人,有小孩。 妻子生了孩子,連一碗稀湯都喝不到,他就靠著牙縫里的錢勉強度日。 “我們家的傳統是勤儉節約。” 他的妻子補充說,2001年退休后,夫妻倆回到家鄉安度晚年。 他們的退休工資加起來有幾千元,但他們每天都自己種菜。 他們生活簡樸,屋里的陳設簡單又陳舊。 50多年前,他們結婚時購買了一個衣柜。 他們的三個女兒也繼承了父母勤勞節儉的作風。 雖然他們都在烏魯木齊工作,但每次回來都會幫助叔叔伯伯們生產。
10多年來,方一新夫婦與村民和睦相處。 他們會拜訪任何有病人的家庭; 如果有緊急情況,他們會幫忙提供建議。 他們生活節儉,但心胸寬廣如海。 他們總是盡力與鄰居打交道。 “我們提倡衣著、家居用品、婚喪嫁娶、宴會簡樸,只要有禮貌,不鋪張,與別人比較,誰違反了規矩,就會受到長輩的懲罰。” 祖先的教誨就像警鐘。 數百年來,規范方氏子孫的行為。
去年,是方喜寶的60歲生日。 有遠房親戚想來和他一起慶祝,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方喜寶說,奢侈在尚書村是很少見的。 除了結婚、葬禮等重要婚喪嫁娶之外,幾乎沒有蓋新房、孩子升入高中、36歲生日等慶祝活動的宴會。 老人去世時,全村人都去吊唁,沒有樂隊,也沒有演出; 孩子考上大學后,村民們到家里送一些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禮節簡單,但友誼不減。
方兵在楊林鄉政府工作,每個月的工資已經不足以養家糊口,但他還是拿出一部分來照顧村里一個11歲的癱瘓孩子。 孩子的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改嫁,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方兵見狀,主動上前搭理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勤儉節約的精神已經融入尚書村人們的日常生活。 仁義之道就像美麗的花朵,在尚書村悄然綻放,花香淡雅而持久。
勤勞可以使人富有,節儉可以使人珍惜
嶄新的建筑沿路鱗次櫛比; 摩托車、汽車不時在村里來回穿梭; 村民們的口袋鼓鼓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勤勞可以使人富有,節儉可以使人珍惜。 尚書村人民把勤勞、節儉作為謀生之本,緊隨時代步伐,踏上了新農村建設的康莊大道。
40多歲的方全民是一位養鴿大戶。 他創辦的鴿業公司在全省享有盛譽。 由于家庭出身普通,父母從小就告誡他“勤儉永遠不會貧窮,坐擁糧食永遠不會致富”,所以他工作非常勤奮、努力。 他從2000年開始養鴿子,創業之初為了降低成本、省錢,他自己身兼數職,從買鴿子、到購買場地、到管理資金,不愿意聘請專業人士。幫手。 正是靠著這樣的努力和精心策劃,他的事業才逐漸有了起色。 2010年成立的鴿業公司被評為岳陽市產業化“龍頭企業”。 2012年被省農業廳認定為“湖南省企業”。 肉鴿良種繁育基地。”
工作中,方全民將勤儉節約的習慣發揮到了極致。 為了減輕飼養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省人工成本,提高鴿子的受精率,他成功發明了自動喂料機,而且這項發明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一個人富了,整個村子都受益。 方全民希望更多的人在家創業、就業,就成立了合作社。 目前有275戶,年產值近2億元,利潤5500萬元以上。 合作社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為民辦實事。 省模范社團。 談起創業秘訣,他微笑著說:“除了有良好的商業眼光外,勤奮、節儉也很重要。” 他還表示,即使公司發展到這個規模,他也不敢有什么奢望。
青山常在,水常流。 尚書村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岳陽縣楊林鄉,從來沒有通過破壞環境來發展經濟。 走進村里,映入眼簾的是青山綠樹環繞。 方喜寶介紹,尚書村森林覆蓋率居全鄉第一。 家家戶戶的污水都排放到地下,空氣清新,景色宜人。
飲水不忘源頭,富足不忘本。 童年的教誨、純樸的民風、優美的環境,時刻牽動著旅居異國的家鄉朋友的思鄉之情。 他們經常回來祭拜祖先,再次感受到民俗家訓的熏陶和洗禮。
岳陽經濟開發區開發總公司總經理向明是尚書村人。 雖然工作很忙,但一有時間他就會回到家鄉。 每當村里有建設工程時,他都慷慨解囊。 二龍橋修好后,他踴躍捐款。 每次回到家鄉,他都由衷地感嘆家鄉山美、水美、人美,尤其是風土人情良好。 即使當他變得富有,生活過得更好后,他的鄰居們也非常低調,從來不喜歡張揚和鋪張。 (來源:岳陽日報記者 黃梅)
猜你喜歡
- 2024-02-09 岳陽縣楊林鄉:重拳整治砂石開采亂象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