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釣
垂釣確實需要技巧。每個釣魚愛好者都深信這一點。既然稱之為技巧,其中包含的細節就非常豐富。以浮游磯釣為例,據說掌握這門技藝的人必須了解天文、氣象、海洋、潮汐、波浪、水流、風向、礁石、魚情、季節、水溫、光照、水體——等等,還有一項未提及。根據我的看法,凡是能完整閱讀完這系列《浮游磯釣基礎知識》的釣友,都不太可能完全掌握這些內容。但是,換個角度講,就算您是個對天氣變化都反應遲鈍的新手,依然有資格嘗試浮游磯釣,并且也有機會取得不錯的收獲。歸根結底,釣魚本就是一項娛樂活動,享受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知識存在層次差異:若您坦言對水下暗流快慢不清楚,可以,但必須知曉潮汐的運行規律;若您表示不清楚風力具體數值,可以,但必須明白吹的是哪個方向的風;前者屬于專門學問,后者則是基本認知。請各位仔細分辨這兩者。
談到普遍認知,有一點是每位海邊垂釣者都應熟悉的,即何處存在魚群。這一要素的必要性無需多言;在水質過于純凈的河段進行垂釣完全屬于徒勞無功。那么,什么樣的釣位才是海邊垂釣的理想選擇呢?概括而言:海底有巖石的區域、波濤洶涌的海岸線以及潮汐交匯的水域。
您肯定見過這樣的景象:在一片壯觀的珊瑚群落里,清澈的藍色海水慢慢流動,許多色彩斑斕的熱帶魚在四處穿梭。突然,一條強大的掠食者現身,魚群仿佛接到指令似的,瞬間全部鉆進珊瑚堆里,小心地探出頭來打探外面的情況……這下明白為什么珊瑚區附近容易釣魚了吧?這個地方水流比較緩和,魚類活動時消耗的能量會減少;而且一旦察覺到危險,它們能夠迅速找到藏身之處;此外,正如之前所說,雖然沒明確指出,但這里的水域富含浮游生物,是魚類理想的餌料來源。綜合這些優勢,魚的數量自然很多。不過,在釣這里的時候,需要選用粗壯且硬度較高的魚竿,搭配相應的粗線,這樣在釣到魚之后,可以迅速將其從礁石地帶拖出,防止魚線被卡住。撒放誘餌時要留意:多采用零散的餌料,首先能夠增大餌料對魚群的覆蓋范圍,其次能夠引導魚群自行尋找食物,總之,礁石地帶是無論何種場合進行岸釣都必須重點選擇的垂釣地點。
海浪持續不斷地拍打,會將礁石和岸邊生物沖入水中,那里氧氣充足,還能躲避空中與水中的天敵,因此有浪的地方成了成年魚類的樂土。這些勇于搏擊風浪的魚兒明白生存不易,任何能捕捉到的食物都不會輕易放過。這些食物在浪花翻滾中快速移動,有時魚兒還沒反應過來,它們就瞬間不見了蹤跡。因此,在此處魚兒上鉤時都顯得格外兇猛,信號自然非常清晰。能在此地被釣到的魚,力量更為驚人,操控感也非同一般。不過……說來不太順利,這里并非適合新手練習的場所,究其原因,主要是水流過于強勁,水下環境也極為錯綜。那個東西使浮標上下波動浮游磯釣的新手入門裝備[圖文詳解],沒些經驗的人恐怕很難明白其中奧妙;這個方法卻讓上鉤的魚兒容易溜走,即便您碰巧識別了浮標的提示,剛一提竿,“啪”地一下,哎呀……在岸邊垂釣,新手必須要有真本事(也就是財力)和膽量,是否愿意跟大自然較勁?有波浪的地方才是最理想的。調整誘餌的配合方式:和礁石不同,這種情況下要多用完整只的南極蝦,同時再添加一點小碎塊狀食物,就能取得最佳成效。
潮汐現象,對于初學者而言,水文方面的學問似乎最為棘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中包含諸多艱深晦澀的術語,要徹底弄明白確實頗為不易。在此,僅就浮游磯釣而言,對垂釣有益的水流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本流是這個區域最核心的水道,是主要的液態運動路徑,專家們卻舍棄了通俗易懂的“主流”概念,偏要用一個晦澀難懂的“本流”來表述,實在令人費解,它象征著潮汐的主要行進趨勢,流動速度較快,前進方向相對穩定。
支流,它的界限比主河道狹窄,屬于特定區域,那里受到海岸地貌、海床地形變化以及風和風力的影響,從而構成一個小型水流系統,這個水流系統也稱作主流間的支道,或者是次級水流。
水流在行進時,遭遇水下障礙物等外在條件干擾,從而產生的上下翻涌、盤旋不止的水波現象。
海水漫上礁石,會流回大海,接著涌來的潮水撞擊這股水流,就產生一種往岸邊倒退的水流,這種水流有個特點,就是里面充滿了許多不斷出現的小泡沫。
潮目內容,之前幾期已經講解得非常完備,這里就不再詳細說了。
務必留意一個要點:海水并非靜止,先前提及的水流方位也持續變動。這種情況不同于淡水垂釣,只需在池塘旁選定佳地,一套適宜的裝備往往能發揮很長時間。礁石釣法必須順應潮汐,切莫固守原地,應當是釣者主動追逐魚群。
此刻,咱們試著代入一下您體驗浮游磯釣的每一個環節:駕車抵達海岸,同時心里吐槽那些冷漠的漁具店經營者,悄悄地勘察適合垂釣的地點,這并非貶低他人,畢竟確實存在品味獨特的釣友,但或許您并非此類,誰不渴望尋覓一個與眾不同的絕佳位置呢。果然, 偶然發現一處史無前例、未來必有后繼者之地,立刻三步化作兩步趕去,匆忙放下隨身物品,慌忙取出魚竿、魚線、魚鉤——您可能要驚訝了,這般裝備怎能纏繞成這般亂糟糟的樣子啊?
行,即便您勉強能纏上,但能否確保符合標準呢?因此還是先平心靜氣地研究一下正確的捆綁方法吧!首先制作擰圈:用釣線通過擰圈的某個環兩次;接著系個大外結,圍繞它繞四到五圈;然后把線尾穿過大外結;拉緊,剪掉多余的線頭……若還是不清楚?沒關系,后面有圖解,從旋轉部件入手,各種纏繞方法都為您逐一說明,動手試試看。
實際上在連接釣線之前,還需要先進行一項工作:探測水域深度,必須了解釣場的深淺,才能據此決定使用何種釣法以及釣棚的高度(這個概念應該還清楚吧?)在浮游磯釣中,通常采用“測底鉛”作為常規的水深探測工具。
到達釣場后,先自己估計一下水的大約深度。如果你覺得深度大概在3米,就把浮球和最低鉤子的間隔調到3米,把“測底鉛”系在下鉤,扔進水里,看浮球的情形:要是浮球沉下去半米,那么這個釣魚點的水深在3.5米上下;倘若浮球完全沒在水里,表示這里的水深遠遠大于3米,需要把釣具提上來再調整;倘若浮球沒沉下去,而是在水面晃動,說明水深應該在3米以下,把主線繃直,量一下太空豆和浮球之間的間隔,用3米減去這個長度,就能得出這里的大致水深(如圖)。深度測量完成以后,不要急于收線,請參照之前的做法,在周圍三米距離內反復探測,海底地形通常并不平整,倘若發現某個區域深度驟然增加或減少,那里很可能是溝壑或者暗石,垂釣時需特別留意這些位置,一旦魚兒上鉤,它們最先會朝著這些地方奮力游去,當對周邊水域底部情況有了基本了解,便可以開始期待釣到大魚了。
運用鉛墜進行探測,能夠幫助掌握水域的地質情況。了解這些信息有何用?由于各種環境適宜的魚類不同,且不同魚類偏愛的食物各異,因此針對不同魚種需要調整釣具配置。測底鉛觸底后,稍作提放動作,便可根據釣線傳來的反饋,初步分辨海床是沙地還是石地:若為沙質,測底鉛落地幾乎毫無征兆,軟滑無聲,宛若沉沒;倘若碰上石質,測底鉛接觸地面的瞬間,釣者會明顯感知到竿梢傳來的強烈震動。
猜你喜歡
- 2025-08-12 海釣方法多樣!深場與淺場釣法大不同,各有啥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