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釣
不論是在校園里還是進入職場,每個人或許都曾動筆寫作過,通過寫作確實能鍛煉我們的表達技巧。可能有些人會感到模范文章很不容易完成?下面筆者就向各位說明一下怎樣寫出出色的范例,接著我們共同探討一下。
江城子密州出獵原文以及翻譯篇一
老夫偶爾興起,展現少年時的豪情,左手牽著黃犬,右手高舉蒼鷹,頭戴華美帽子,身穿厚實皮衣,帶領眾多隨從,橫掃平坦山岡,是為了報答全城百姓跟隨我的情誼,親自射殺猛虎,如同觀看孫權一般。
喝得酒意正濃時,胸懷膽氣更加豪邁,鬢角雖已微白,又有什么關系!身負使節在云中,不知何年何月能像馮唐那樣被派去呢,定要拉滿如滿月的雕弓,向西北方向眺望,射落天狼星。
我暫且展現一下年輕人的雄心壯志,左手牽引著黃犬,右臂挾持著蒼鷹,頭頂華貴亮麗的頭飾,身穿狐皮制成的衣裳,帶著護衛們迅猛地沖上寬闊的山嶺。為了酬謝全城百姓跟隨我一同狩獵的情誼,我要效仿孫權,親自射落一只猛虎。
我暢飲佳釀,心境舒暢,勇氣愈發雄壯,鬢角雖已微霜,又算得了什么?何日君王能遣使降臨,效仿漢文帝派馮唐往云中赦免魏尚般信任我呢?到那時我將竭力開弓,弓如滿月,對準西北,瞄準西夏兵馬。
老夫:作者自稱,時年三十八。
聊:姑且,暫且。
狂:豪情。左牽黃,
手持蒼鷹,同時牽引黃犬,展現狩獵時追捕獵物的姿態。
黃:黃犬。
蒼:蒼鷹。
頭戴華麗帽子,身為鮮艷服飾,身穿貂皮衣物,為漢羽林軍裝備。
千騎卷平岡:形容馬多塵土飛揚,把山岡像卷席子一般掠過。
千騎:上千個騎馬的人,形容隨從乘騎之多。
傾城:全城的人都出來了。形容隨觀者之眾。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孫郎:孫郎,孫權。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膽尚開張:極興暢飲,胸懷開闊,膽氣橫生。
尚:更。
微霜:稍白。
節:兵符,傳達命令的符節。
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是漢代設置的郡名,其地域范圍現今對應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及周邊區域,同時涵蓋山西省西部的一部分地方。
會:定將。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滿月:圓月。
天狼是顆星星,也叫犬星,過去認為它代表侵略,此處暗指西夏政權。這首詞里,它被用來比喻侵犯北宋邊界的遼國和西夏。
我年紀雖大,卻突然生出少年時狩獵的沖動,左手牽著狗黃,右手高舉鷹蒼。戴上錦蒙帽,穿上貂皮裘,帶領眾多隨從騎馬沖向平坦的山坡。為了感謝全城百姓跟隨我一同狩獵的情誼,我要親自射殺猛虎,就像當年孫權那樣。
我雖然有些迷糊,但心胸寬廣膽識過人,兩鬢的銀發好似薄薄的寒霜,這又怎樣!等到某個時刻派人手持符節前往邊塞的云中,如同漢文帝派遣馮唐那樣。我會使出全部力氣拉開雕弓,朝著西北方向眺望,勇敢地射殺那敵人天狼。
這首詞描繪了出獵時的盛大景象,借古人的事跡展現了作者抗擊敵人的決心,表現了為國效力、抵御外侮的慷慨情懷,同時也含蓄地流露了希望得到君主賞識的心情。
蘇東坡因此詞不同于“柳七郎(柳永)的風格”而感到非常自豪。他曾經寫信給鮮于子駿,傳達這種得意之情:最近寫了不少小令,雖然沒有柳七郎的風格,但也自成一體。幾天前在城外打獵,收獲相當豐富。創作了一首詞,讓東州的勇士們拍手跺腳地唱起來,同時吹笛打鼓來控制節奏,場面十分壯觀。
這首詞以“老夫聊發少年狂”開頭,氣勢非凡。全文圍繞一個“狂”字展開,抒發了作者內心剛強灑脫的情懷。緊接著的四句描繪了狩獵的壯觀景象,展現了獵人的英勇氣概:詞人左手牽引黃犬,右臂駕馭蒼鷹,呈現出一副狩獵時的威武形象!隨行的侍衛們也都身穿錦緞帽子和貂皮衣,打扮成出獵的裝束。眾多騎兵飛馳而過,在山野間縱情馳騁!全城民眾紛紛到場,觀賞本太守的狩獵活動,家家戶戶都空無一人。這般場面何等壯觀,令作者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為答謝百姓同行之恩,他決定親自射殺猛虎,讓大家見識孫權當年搏斗猛虎的英姿。作者將自己比作少年時的孫權,更凸顯出蘇東坡的狂放不羈與豪邁情懷。
這篇作品重點描繪了在狩獵這種特殊活動中詞人展現出的那種不受拘束的神采,下部分則從具體場景轉向抽象意境。狩獵期間,盡情暢飲了一場美酒,興致正高,膽量也隨之增大,即便自稱“老夫”年紀已老,兩鬢也已花白,又算得了什么呢!所謂“酒意正濃時胸懷膽氣更為開闊”,蘇東坡本就性格灑脫不拘小節,再加上酒意的作用,就更加意氣風發。能拉緊強弓似圓月,向西北,射落敵星。“敵星”,就是暗指遼和西夏。作者借生動的畫面,抒發了自己盼望施展才能,征戰殺敵,為國效力,成就偉業的遠大抱負。
這首作品堪稱流傳久遠的蘇軾豪邁詞章中的佳作,描繪了出獵的場面,表達了保家衛國的情懷,使詞的境界更加開闊,提升了詞的格調,拓寬了詞的創作題材,為詞的創作開辟了新的途徑,通過精妙的構思,以利箭射向敵人作為出人意料的收尾,將記敘出獵的筆鋒巧妙轉換,自然地展現了作者渴望殺敵保國的政治抱負和英雄本色。這件創作融合了講述故事、抒發情懷和引用典故,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技巧營造出雄渾的氣派,全方位、多層面地展現了創作者寶刀未老、壯心不已的英姿與氣概。
這首詞創作于公元1075年,即神宗熙寧八年,作者當時正值在密州(今山東諸城)擔任知州期間,于圍獵活動后完成。此篇作品屬于豪邁風格,表達了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同時在題材選擇和意境營造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蘇軾因此詞有別于“柳七郎(柳永)風味”而頗為得意。他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這首詞以“老夫聊發少年狂”開頭,氣勢非凡。全文揮灑自如,豪情萬丈,一個“狂”字貫穿始終。接下來的幾句描繪了狩獵的雄壯景象,展現了獵人的威風凜凜:詞人左手牽引黃犬,右臂駕馭蒼鷹,呈現出一副狩獵的英姿!隨從的武士們個個身穿“錦帽貂裘”,打扮成狩獵的模樣。眾多騎兵飛馳,跨越山野,構成了一幅宏大的狩獵圖景!為回應全城百姓的熱切期望,作者也要像當年孫權射虎那樣,展示自己的本領。作者將自己比作少年時的孫權,更加突顯了蘇軾那份狂放不羈的氣概和豪邁的興致。
此處著重描繪“出獵”這一特定情境中展現的文人風度儀態之“狂”,下文則由具體轉為抽象,深入刻畫詞人“少年狂”的氣度,抒發狩獵活動所激發的雄心壯志。酒意正濃時胸懷膽識愈發開闊,蘇東坡本就性格灑脫,經酒力催化更顯意氣風發。
開篇一句,言辭者飲酒盡興之際,心胸愈發開闊,意氣越發高昂。這一句通過直白地抒發內心感受,概括了前文對外部景色的描繪。緊接著,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抱負:年紀雖然增長,頭發雖然花白,卻仍盼望朝廷能效仿漢文帝派遣馮唐持節赦免魏尚的先例,給予自己重任,派往邊塞抵御外敵。屆時,他將拉滿弓弦似滿月,奮力抗擊西夏和遼的侵犯。
這首作品堪稱流傳久遠的蘇軾豪邁詞章中的佼佼者,內容描繪了出獵的場景,表達了作者保家衛國的情懷,使詞的意境更加開闊,提升了詞的格調,拓寬了詞的題材領域,為詞的創作開辟了全新的途徑,作品將記敘、表達志向和運用典故融合在一起,借助多種藝術手法營造出豪邁的氣派,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展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壯心不已的英雄氣概和豪爽情懷。
蘇軾這樣的文士,參與圍獵或許只是偶爾興起,然而他平日里渴望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志向,卻因這次小小的實踐而受到激勵,因而信心滿滿地請求前往西北邊疆,施展臂力與敵人搏斗。蘇軾擔任密州知州時年僅四十歲,四年前他因為和王安石在政治主張上存在分歧,主動請求調離京城,從杭州來到這個北方邊境的州郡。除了在各個地方任職期間努力做好地方工作外,他一直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重用,為國家和百姓做出更大的貢獻。當時西北地區局勢吃緊。熙寧三年,西夏軍隊大規模攻打環州和慶州。到了四年,又攻占了撫寧等城鎮。“會挽強弓似圓月,向西北眺望,射落天狼星。”這句詞正是描寫宋朝與西夏之間的軍事沖突。
這首詞前半部分描寫打獵,后半部分抒發從軍志向,不僅場景恢弘,節奏鏗鏘,而且意氣風發,神采飛揚,精神抖擻。與蘇軾其他的雄渾詞作相比,它是一首雄渾且充滿力量的壯美詞篇。詞里將以往柔弱無剛的兒女情調,轉變為有膽識、勇武剛強的英雄氣概。蘇軾對此也相當自信,他在密州寫給朋友鮮于侁的信中寫道:最近寫了一些小詞,雖然沒有柳永的風格,但也自成一家。幾天前,在城外打獵,收獲很大。創作了一首詞,讓東邊地區的勇士們拍手跺腳地唱它,用笛子敲鼓來打拍子,場面非常壯觀,說的就是這首詞。
江城子密州出獵原文以及翻譯篇二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發間略帶銀絲,也不必在意,在云中執掌符節,不知何時才能派遣馮唐,定要拉滿如滿月的雕弓,向西北方向眺望,射落天狼星。
——宋代·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我暫且表達一下少年時那遠大的志向,左手牽著獵狗,右臂托著雄鷹,頭上戴著華麗耀眼的帽子,身上穿著貂皮大衣,率領著威武雄壯的隊伍,猶如狂風般沖過平坦的山丘。為了酬謝全城百姓跟隨我一同狩獵的盛情,我要像孫權那樣,親自率隊獵殺猛虎。
我暢飲佳釀,心情舒暢,勇氣愈發雄壯,兩鬢雖已微霜,又算得了什么?不知何日朝廷會派遣使者,仿效漢文帝派遣馮唐前往云中赦免魏尚那樣器重我呢?到那時我將奮力拉開強弓,如滿月般圓,瞄準西北,直指西夏兵馬。
江城子:詞牌名。
密州:今山東諸城。
老夫:作者自稱,時年四十。
聊:姑且,暫且。
狂:豪情。
左手牽引犬只,右手高舉鷹隼,描繪狩獵時追捕野獸的架式。
鼠:鼠犬。
蒼:蒼鷹。
錦帽,那頂華麗奪目的帽子被戴上,貂裘,那件貂皮制成的衣裳被穿上,這是漢羽林軍所穿的裝備。
千騎卷平岡:形容馬多塵土飛揚,把山岡像卷席子一般掠過。
千騎:形容隨從乘騎之多。
傾城:全城喻人都出來了。形容隨觀者之眾。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孫郎:孫郎,孫權。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膽尚開張:極興暢飲,胸懷開闊,膽氣橫生。
尚:更。
微霜:稍白。
節:兵符,傳達命令喻符節。
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漢時郡名,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
會:定將。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喻弓。
滿月:圓月。
天狼是顆星辰,也被稱作犬星,古人曾認為它代表劫掠,文中暗指西夏政權。這個詞在詩里用來比喻侵犯北宋邊疆的行為,同時也影射了遼國的軍事行動。
蘇子由因此詞不同于“柳七郎(柳永)格調”而更顯氣魄。他曾寫信給子駿說明這種得意:近來改作短詞,雖無柳七郎風格,也自有豪邁,幾天前到郊外打獵,收獲頗豐。寫成了短歌,讓東州勇士拍手跺腳唱和,又配以笛聲鼓點助興,場面十分雄壯。
這首詞以“老夫聊發少年狂”開頭,氣勢非凡。全文以“狂”字貫穿,展現詞人內心剛強灑脫的氣概。緊接著的四句描繪了狩獵的壯觀景象,突顯了獵人的英勇氣魄:詞人左手牽引黃犬,右臂駕馭蒼鷹,盡顯出獵的英姿!隨行的武士們個個身穿“錦帽貂裘”,打扮成狩獵的模樣。眾多隨從騎著快馬,在山野間疾馳跳躍!全城民眾紛紛到場,目睹太守狩獵盛況,家家戶戶人去樓空。這般聲威赫赫的圍獵景象,令作者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為答謝百姓同行壯膽,他立志親手射殺猛虎,讓大家見識孫權當年搏斗猛獸的英武氣概。作者以少年時期的孫權自況,更彰顯出蘇東坡的狂放不羈與豪邁情懷。
此處著重描繪“出獵”這一特定情境中詞人展現出的行為風貌之“放”,后文則由具體轉向抽象。
喝得酒意正濃時,心胸顯得格外開闊,膽量也愈發豪邁,即便鬢角已染上些許風霜,又有什么關系呢,蘇東坡本就生性灑脫不拘小節,酒意上來時更是意氣風發。
站在副云之中,哪天才能像漢文帝派遣馮唐那樣信任我呢?東坡那時才四十歲,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政,主動請求調到外地任職。當時西北邊疆局勢吃緊,熙寧三年,西夏軍隊大規模進攻環州和慶州,到了四年又占領了撫寧等城鎮。東坡通過這次狩獵活動稍微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于是便萌生了帶兵征討西夏的想法。漢文帝在位期間,云中郡的郡守魏尚曾成功抵御匈奴入侵,立下戰功,然而他上報戰功的數字存在虛報,因此觸犯了律法,被判處免職。后來,漢文帝聽取了馮唐的建議,派遣馮唐手持符節前去赦免魏尚,并重新任命他為云中郡的郡守。蘇軾借這個故事,表達了自己希望朝廷能夠委派邊疆職務,讓他到邊遠地區抗擊敵人的愿望。一個讀書人渴望參與軍事行動,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在宋代,許多詩人都有這樣的志向。
能將雕弓拉得圓如滿月般,向西北方向眺望,瞄準西夏軍隊射擊。詩人最終描繪了自己成為一位拉弓射箭的勇士,顯得英勇威武,氣勢不凡。
這首作品是蘇軾流傳千古的豪邁詞作典范。詞里描寫了出獵的場面,表達了保家衛國的雄心,使詞的意境更加開闊,提升了詞的格調,拓寬了詞的表現題材,為詞的創作開辟了新途徑。后來又創作了利箭射向敵人的驚險情節,憑借精巧的藝術構思,將記敘出獵的筆鋒巧妙轉換,自然地展現了作者渴望殺敵保國的政治情懷和英雄本色。這件作品融合了講述故事、抒發情感、引用典故等多種表現手法,構成獨特的藝術形式,通過運用各種藝術技巧營造出雄渾的氣派,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出發,在行為和心理層面展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壯心不已的英雄氣概與豪邁情懷。
江城子密州出獵原文以及翻譯篇三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姑且表露一下少年的雄心壯志,左手牽引著黃犬,右臂托舉著蒼鷹,頭戴著華麗絢爛的帽子,身穿貂皮制成的衣裳,帶領著上千名隨從,如疾風般席卷開闊的山丘。為了答謝全城百姓跟隨我出獵的深情厚誼,我要效仿孫權,親自射殺猛獸。
我暢飲佳釀,心境舒暢,勇氣愈發雄壯,盡管鬢角略顯斑白,卻也不足為奇,何須在意?不知陛下何時會派遣使者,如同漢文帝派遣馮唐前往云中赦免魏尚之罪那般器重我?我將竭盡全力拉開強弓,弓形如滿月,朝著西北方向瞄準,射擊西夏的軍隊。
江城子:詞牌名。
密州:今山東諸城。
老夫:作者自稱,時年三十八。
聊:姑且,暫且。
狂:豪情。
左手牽引黃犬,右手高舉蒼鷹,描繪出狩獵時用于捕捉獵物的姿態。
黃:黃犬。
蒼:蒼鷹。
錦帽貂裘:名詞作動詞使用,頭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漢羽林軍穿的服裝。
千騎卷平岡:形容馬多塵土飛揚,把山岡像卷席子一般掠過。
千騎:上千個騎馬的人,形容隨從乘騎之多。
傾城:全城的人都出來了。形容隨觀者之眾。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孫郎:孫郎,孫權。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膽尚開張:極興暢飲,胸懷開闊,膽氣橫生。
尚:更。
微霜:稍白。
節:兵符,傳達命令的符節。
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漢時郡名,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
會:定將。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滿月:圓月。
天狼:星名,又稱犬星,舊說指侵掠,這里隱指西夏。詞中以之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
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里比較靠前的一首,創作于公元1075年冬,也就是熙寧八年,當時蘇軾擔任密州知州職務。根據《東坡紀年錄》記載:"乙卯年冬天,祭祀常山回來,和同僚們練習射箭放獵鷹。"蘇軾還有《祭常山回小獵》這首詩:"青色車蓋前面飄著黑色旗幟,黃茅草的山岡下面出現大獵圈。馬兒在風中得意奔跑懸空站立,獵鷹追逐兔子貼著地面疾速飛翔。回頭望去白云環繞著青翠的山巒,歸來時紅葉沾滿了征衣。"英明之君若參考西涼檔案,白羽之箭尚可發揮巨大作用。這描繪了狩獵時的宏偉景象,以及文章末尾所體現的雄心壯志,與這首《江城子》有相似之處。
蘇軾對這首酣暢淋漓之作相當得意,在寫給友人的信函里寫道:近來創作了不少小令,雖然沒有柳永的風格,但也自成一體。他接著說:幾天前,到城外打獵,收獲相當豐富,譜寫了一首詞,讓東邊地區的勇士們拍手跺腳地唱起來,同時吹笛打鼓來打拍子,場面非常壯觀。蘇軾這首作品打破了“詩歌剛正而歌詞柔媚”的舊有看法,完全舍棄了華麗辭藻的修飾,擺脫了纏綿悱惻的筆調,從而大大擴展了詞的題材范圍,確立了一種全新的詞作風格與格調。
蘇軾深受儒家愛民理念熏陶,向來勤勉施政關懷百姓,每到任所都頗有建樹,深受民眾愛戴。在密州任職時,他的生活依舊是孤單和落寞的,內心積郁久了,迸發時愈發強烈,遇事便行動,仿佛帶著海中風濤般的氣勢。
這首詞開頭突兀,以一個“狂”字貫穿全文,借此表達內心剛強灑脫的坦蕩情懷。“狂”雖然只是暫時的抒發,卻源于本真感受。蘇軾在外地任職或被貶謫時,常自稱“疏狂”、“狂”或“老狂”。例如《十拍子》中寫道:“強行染白頭,手持翠袖,莫說放蕩之人不懂狂放。年紀越大,越加狂放不羈。”蘇軾四十歲,正當壯年,本不該說老,卻自稱“老夫”,又說要“暫且抒發”,與“少年”形成鮮明對比,非常清楚地顯現出、透露出他心里積壓的情感。這種深意,必須仔細體味。他左手牽著黃狗,右手舉著獵鷹,戴著華美的帽子,穿著貂皮的外套,一身打獵的裝束,顯得十分豪邁,多么有氣派。“千騎席卷山岡”,一個“卷”字,凸顯出太守帶領的隊伍,氣勢如山崩海嘯,何等威武。全城的民眾也來了,觀看他們敬愛的太守打獵,家家戶戶空無一人。這是多么壯觀的狩獵場面啊,太守備受激勵,精神昂揚,為了答謝民眾陪同出獵的情誼,決定親自射殺猛虎,讓大家見識到孫權當年搏斗猛虎的英姿。上闋描繪了狩獵時的宏大景象,興致高昂,聲勢浩大,展現了作者胸懷大志的英雄風范。
下闋接著前面,進一步描繪“老夫”的“狂”樣。出獵時,盡情喝了一頓酒,興致正高,膽量更大了,就算“老夫”年紀大了,兩鬢發白,也毫不在意!用“老”來反襯“狂”,更加突顯出作者壯志未酬的英雄氣概。北宋仁宗、神宗年間,國家實力衰弱,國勢疲軟,常常遭受遼國和西夏的侵犯,讓許多崇尚氣節的人感到憤慨不平。想到國家大事,想到自己才能未能施展、抱負難以實現的情況,于是蘇軾借助打獵的興致,把內心深處一直以來的愿望完全說出來,不由得把自己比作西漢的魏尚,盼望朝廷能派像馮唐那樣的使者,前來召回自己,獲得朝廷的信任和任用(這里作者運用了一個典故;根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的記載:漢文帝時期,魏尚擔任云中太守,抵御匈奴立有戰功,只是上報戰功時少了六個首級就獲罪被免職)。文帝聽從了馮唐的建議,派遣馮唐手持符節前往云中,對魏尚實施了赦免。馮唐性格中的“狂”字,內含著無比真摯的情感,讓人深感敬佩。
能拉強弓似圓月,向西北,射落敵星。“敵星”,暗指遼與西夏。作者通過生動的描繪,抒發自己期望施展才能,克敵衛疆,成就偉業的遠大抱負。后半部分借狩獵活動,闡述了自己增強國力抵御外侮的治國理念,傾吐了愿意為朝廷效力的高昂情懷。
這首詞情感激蕩,氣勢豪邁,讓人感覺像是受到了狂風暴雨的猛烈沖擊。在藝術表現手法上,詞里一連串描寫動態的詞語,比如飄動、牽引、托舉、翻涌、迸發、拉扯、凝視等,都非常生動傳神。整篇文章彰顯了作者的開闊視野,個人情懷,美好愿望,情節跌宕起伏,形象生動,豪放之氣盡顯無疑;雖然其中不乏激昂慷慨的情感,但整體氣勢磅礴,徹底改變了以往文字纖弱的風格,明確指引著向上進取的道路,讓世人耳目一新,洋溢著剛健之美,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杰作。
2.這首詞寫蘇軾在密州作地方長官時,有一次去打獵的情景。
捕獵,對一名專職獵人而言,是尋常之事;但蘇軾這般四十歲的官員,便足以稱得上是件大事了。詞作開篇即抒發他狩獵時的澎湃心緒。“我輩暫展少年意氣”,我輩,乃古代年長者謙稱,契合作者年紀與語氣。“暫”,意為暫時。此句意為我今日要暫露些許少年人的豪情。左手牽引黃犬,右手搭著蒼鷹,鷹與狗是用于捕捉獵物的工具。頭戴錦緞帽子,身穿貂皮大衣,由于季節正值寒冬,故而披著皮衣。眾多騎兵緊隨其后,猶如狂風席卷平坦山丘。這展現了身為地方長官狩獵時的氣勢與場面,著實令人驚嘆。全城百姓幾乎都出來(也就是全城人都來了),想要跟隨蘇軾這個州官(類似于漢朝的太守),去看他狩獵。他也被民眾的熱情所打動,心中暗暗決定,為了回報(回應)大家的情誼,他要效仿三國時期獨自騎馬與猛虎搏斗的孫權(孫郎),親手射殺一只老虎,讓眾人見識一番。
在上片里,作者已經勾勒出他的“太守打獵圖”。描繪了他的體態,也展現了他的神態;營造了熱烈的場面,更體現了他的高昂心境。
過渡到后半部分,作者又把核心思想推向了新的層次。他坦言江城子密州出獵擴寫,剛剛飲盡美酒,因而膽氣愈發豪邁,胸懷更加開闊,至于鬢角些許斑白,又算得了什么!表面上像是緊隨前文,描繪出老者依然英姿勃發的風貌。但實際上,此處所抒發的,已非單純射獵的意趣。他正在思索更為重大的議題:身負使節使命,駐守云中要地,何年何月才能像漢文帝派遣馮唐那樣,得到君王的委派?此處提及漢文帝劉恒年代的某個歷史故事。“云中”乃漢朝下轄的郡,其地域大致對應現今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附近以及山西省西北部部分地區。“節”指的是作為傳達君王旨意的信物,即符節。漢文帝曾派遣馮唐前往云中郡,傳達旨意,撤銷先前對云中太守魏尚的處分,重新任命他為官。魏尚原先在抵御匈奴入侵方面立有戰功,但后來卻因一些小失誤遭受了不公正的懲處。可以看出來,作者是在拿魏尚來作參照,盼望皇帝能夠盡快任命自己負責守衛邊疆的關鍵任務。他抱有這樣的愿望,并非空穴來風。由于當時宋朝正面臨西北方的西夏和東北方的遼國的軍事壓力,國家的安全狀況讓他深感憂慮。他熱切地想要趕往軍事第一線,以便能夠成就為國效力的政治理想。最后那三句詩是:“將拉拉滿的弓像滿月一樣,朝著西北方向眺望,射落天狼星”。天狼星古時被視為戰禍之源,作者視之為敵的標志,又聯想到狼是野獸,常被獵殺,于是他設想自己正手持雕刻精美的弓,將對敵的怒火全部積聚在拉得繃緊如滿月的弓弦上,瞄準西北方的目標,用力射出。
作品從狩獵場景展開,最終卻以一支利箭直指敵人這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結束;通過精巧的藝術手法,將敘述狩獵的筆觸突然轉向,巧妙地展現了作者渴望殺敵保國的政治抱負和英雄本色,從而將一首看似平淡的生活隨筆式小令,轉化為一篇飽含愛國情懷的佳作。這首詞讀來,音韻鏗鏘有力,氣勢恢宏壯闊,情感激昂奔放,意境高遠開闊,堪稱蘇軾豪放詞風的成功典范。
猜你喜歡
- 2025-08-11 游釣中國第六季全集:多樣釣點與豐富魚種的精彩垂釣之旅
- 2025-08-10 黑殼蝦飲食大揭秘:藻類與水生植物,如何影響其成長?
- 2025-08-10 釣魚的快樂:耐心等待與技巧遛魚,把握關鍵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