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釣
黑鯛,一種在海洋中頗為常見的鱸形目鯛科魚類,卻不知為何,近幾年來在釣魚界名聲大噪,身價激增,備受人們喜愛。究其緣由,主要得益于一種源自外國的釣法——浮游磯釣,其風行一時,使得黑鯛成為了釣友們爭相追逐的對象。所謂的“固定式”、“半游動式”、“全游動式”,還有KO浮球釣組、N字操竿法,以及主本流、反撥流,搞得讓人摸不著頭腦,仿佛沒有了浮游磯釣,黑鯛就完全不認識路。不過就是釣魚而已,有必要搞得這么神秘莫測嗎?
實際上,那黑鯛不過是浩瀚海洋中眾多種類中的一員,僅是海魚中的一員“普通成員”,遠未達到某些文章中所描述的黑鯛智商之高,其思維模式幾乎與人類相似,更無需借助“精良”的釣具和裝備,通過“浮游磯釣”這種方式才能捕獲,其他釣魚方法都顯得無能為力。
實際上,正如人在餓極了的時候只想吃飯,眼前擺滿了美味的佳肴,又有誰會去在意那些裝菜的盤子是景德鎮的細瓷還是唐山的青瓷。釣魚亦是如此,尤其是釣黑鯛。無論是傳統的底釣方法,還是經過改良的浮釣,我周圍的許多釣友,他們常年使用淡水釣手竿搭配海釣浮漂來釣黑鯛,依然能夠釣起近兩千克的黑鯛。
在青島舉辦的往屆友好城市邀請賽期間,就有釣友運用了沉底式船釣技巧,不還是成功地將重達6.2斤的真鯛釣上岸了嗎?!然而,在此舉例中,我絕無貶低“浮游磯釣”之意。之所以介紹非“正宗”而是“另類”的筏釣黑鯛釣法,只是想表達,除了“浮游磯釣”這種“正版”釣法能夠釣到黑鯛之外,還有眾多其他釣法同樣能夠捕捉到黑鯛,而且效果同樣出色。具體細節,且聽我逐步道來。
一、黑鯛的習性
黑鯛,亦稱黑加吉,在大連和山東沿海地區被稱作海鮒、海猴子或海騾子,屬于鱸形目鯛科。其體型呈橢圓形且細長,兩側扁平,背部呈現灰黑色,腹部則銀白且富有光澤。背鰭的鰭棘堅硬,尤其是臀鰭的第二鰭棘更為顯著。除了胸鰭為灰色外,其他鰭的邊緣均為黑色。全身覆蓋著櫛鱗,體側通常分布著5至7條黑色橫帶。黑鯛的吻部尖細,口小,上下頜的牙齒排列緊湊,頭部邊緣呈平直狀。在眼睛上方,頭骨沒有凸起(而真鯛有凸起,不過養殖的真鯛是個例外)。通常,它們的體長在100到300厘米之間,一般最大的個體可達550厘米,體重超過4000克,這樣的個體極為少見。
黑鯛這類魚類主要棲息在近海的內灣區域,它們通常在5到50米的水深范圍內沿著海岸線游動。到了每年的清明時節之后,直至5月上旬,它們會開始向近岸的淺水區域洄游,以便產卵。而在9到10月份,當年出生的幼魚會慢慢潛入更深的水域,那里有巖石和礁石,它們會在那里生活。黑鯛適宜的水溫大約在15℃左右,如果水溫低于9℃,它們就會停止進食。它們的飲食主要以小魚、蝦、貝類肉以及甲殼類動物為主。
二、筏釣優勢
筏釣,指的是乘坐船只抵達養殖魚排、苔筏或是養魚網箱周邊海域,進行海上垂釣的行為(需注意,這并非在網箱內部垂釣)。
筏釣技術起源于日本德島周邊地區,隨后在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廣為流傳。我之所以向各位釣友極力推薦使用筏釣黑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我國南北海域中,眾多釣場適宜筏釣,包括福州、廈門的養殖魚排與苔筏,大連、山東的貽貝、牡蠣養殖筏區,以及海南、廣東周邊的網箱或珍珠養殖苔筏,這些地方均可見眾多黑鯛聚集。
其次,這種釣魚方式無需冒險攀登險峻之地,更無需擔憂遇到所謂的“狂風巨浪”,即便是在風平浪靜的環境中,也能安坐釣魚臺成功捕獲大黑鯛;再者,筏釣的裝備普遍價格親民且實用,非常適合廣大工薪階層釣友使用,而且操作簡便,一看便懂。只要您能耐心地把這篇文章閱讀完畢,便能輕松拿起釣竿,在海邊實踐多次,不久之后,您便能成為此釣法的熟練高手。
三、釣具配備
筏釣黑鯛時,所使用的釣竿通常長度不超過2.1米,且竿先直徑在1.5至1.8毫米之間。其中,國產的“迪佳”和“竹”牌,以及韓國的“海礁”牌筏釣竿,都是品質上乘的選擇。這些筏釣竿大多采用“并繼(插節)式”設計,并提供1.6米和1.8米兩種不同長度的互換竿梢。優質的釣竿頂端部分由不飽和樹脂材料制成,具備出色的彈性和靈敏度,一旦釣組搭配得當,即便是魚兒輕輕觸碰釣線,釣竿尖端亦能迅速作出反應。部分釣友傾向于在竿子的前端涂上鮮艷的紅、黃、綠等顏色,這些顏色如同淡水浮標的尾端標識一般顯眼,從而更加方便觀察。
筏釣時常用的繞線輪通常是配備雙軸承并帶有放線功能的小型臥輪,即雙軸路亞輪。此外,小型旋壓式線輪也是可行的替代品。然而,由于放線時線通常呈螺旋狀,其使用效果并不如臥輪那樣便捷。以日本的“西瑪諾”品牌為例,其筏釣輪重量不超過150克,即便長時間進行拖釣也不會感到疲勞,且繞線比大約為1:4.5,收線速度也較快。釣具多選用具有優良“切水”效果、下沉速度較快的尼龍材質釣線,其中以3號線為常用。此外,亦可選配2號編織線,通常繞線長度在50至100米之間即可滿足需求。
此外,還需準備攪拌誘餌的專用拌餌桶或盆、轉環鉛、咬壓鉛、釣鉤,以及長度大約在兩米左右的手柄海釣抄網,還有適用于特定筏釣方法的阿波標和擋豆等工具。
四、釣點選擇
筏釣黑鯛的地點多集中在海魚養殖的網箱附近,以及牡蠣、扇貝和貽貝等海產品養殖筏的周邊區域,這些地方的水深普遍在5至15米之間。
之所以選擇以上釣點,原因如下:
這類筏區通常選址于水質明凈、未受污染,且海底多為基巖或岬灣形態的泥沙地帶。這些苔筏主要由木樁和纜繩等材料構建,水下形成的人工障礙物較為密集。當這些障礙物遭遇海流的猛烈沖刷,便會產生涌升的水流,進而使得周邊海域的營養鹽(含氧量)變得異常充足,這樣的環境有利于水下障礙物上小蝦、小蟹、貝類以及海藻的生長,同時也為黑鯛提供了覓食的便利條件。
海魚的養殖設施,如魚排和苔筏,通常選擇在岬灣內部較為寧靜、波浪平緩的區域進行搭建。這些設施多由木板或原生竹材搭建,形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結構。在四周,使用細扣眼的魚網進行嚴密圍合,底部則用圓桶形的硬質泡沫材料進行固定,確保其能夠懸浮于海面上。網箱魚排的上部四周設有約1米寬的投食通道,這些通道由幾個或十幾個組成一組,進而形成一片片的小苔筏群落。每天進行投喂,魚食中的細小餌料必然穿過網眼,沉降至網箱底部,并向四周散落,進而吸引周邊的黑鯛聚集,它們紛紛前來覓食剩余的魚食。
第三筏釣黑鯛魚的另類釣法及釣點的選擇,牡蠣和扇貝的養殖通常使用苔筏,這些苔筏大多借助具有強浮力的浮標、透明的空心玻璃球或硬質的泡沫塑料,在海面上漂浮,支撐著懸掛著養殖牡蠣和扇貝的繩索,使它們能夠在水中懸浮。這些牡蠣的殼體以及相關部位表面凹凸不平,常常成為懸浮生物和小型甲殼類動物的聚集地。秋季期間,牡蠣及其他貝類在采集時難以避免會有損傷,這些流失的鮮美貝肉刺激了黑鯛的捕食沖動,因此,這個地方便自然而然地變成了黑鯛的“聚餐地”。
因此,在挑選筏釣黑鯛的釣點時,應優先考慮前述位置,尤其是那些養殖海魚的苔筏網箱。這些網箱頂部設有寬達一米的木板通道,釣魚者可輕松坐在上面垂釣。然而,在苔筏網箱或魚排上垂釣時,切記不要將釣竿伸入養殖海魚的網箱內,而應規規矩矩地在魚排網箱外圍下鉤。否則,不僅有損釣者風范,還可能招致養魚老板的不滿,甚至被趕下釣臺。
五、誘餌制作
談及此處,我們便正式進入了筏釣的實際操作環節。誘餌的制備是一項既繁瑣又至關重要的步驟。目前,筏釣所使用的誘餌配方主要采用的是日本式和臺灣式,具體做法是將大約1千克的南極蝦搗成碎末,隨后,將這碎末與兩千克左右的“丸九”黑鯛專用誘餌、“大チㄡ”以及其他少量輔助誘餌混合,并加入適量的海水。可以選用臺灣島上的筏釣餌料制作方法,搭配“鯛王”和“大烏龜”這兩種食材,一整包,再與包裝內附帶的南極蝦漿混合海水稀釋,隨后與餌料粉充分攪拌。近年來,我持續使用我國營口眾信魚餌公司生產的“黑鯛風暴”和“海王の霸”,按照1:5的比例,與他們的“鮮蝦寶”混合,制作成筏釣餌料,在大連附近海域進行筏釣,效果同樣非常理想。
誘餌的制作程序大致分為以下兩個步驟:
將干粉餌料倒入混合盆內,隨后加入已搗碎的南極蝦塊(或者市面上常見的小明蝦,通常在春季的海鮮市場可以買到,其價格大約在每1.5千克10元左右),隨后用雙手上下翻動,確保兩者充分混合均勻。
將蝦泥與海水混合,稀釋至湯汁狀后倒入盆中,進行充分攪拌。若發現其質地仍顯干散,可分次少量加水,不斷拌和,直至以普通力度握之能形成球狀,且拋擲于地后能自然散開為宜。
在調制誘餌時,務必注意不要一次性加入過多的水,而應逐漸攪拌。如果誘餌球過硬,它在沉入海底后難以迅速溶解并散開,從而無法有效吸引魚群。反之,如果誘餌球過于柔軟,它甚至在沒有到達海底之前就會在空中溶解,同樣無法達到誘魚的效果。
黑鯛筏釣的餌料通常包括活蝦、小蟹、貝肉、巖蟲或蝦仁,但南極蝦因其優越性而更受歡迎。若南極蝦難以獲取,小明蝦或蜂蜜腌制過的蝦仁同樣能有效吸引魚群。
六、關鍵釣法
筏釣主要采用傳統的放線垂釣和沉底垂釣方式,而近年來興起的日本“紀州釣法”憑借其獨特的垂釣技巧,同樣受到了眾多釣友的喜愛。此外,這種釣法在當前釣魚活動中被認為是最實用且靈敏度極高的。
1)紀州釣法
紀州釣法源自日本,其高靈敏度與顯著魚汛反應,使得它成為筏釣黑鯛的頂尖釣法。按照圖示,準備好釣組后,將攪拌好的釣餌捏成略大于高爾夫球的球狀,接著從中裂開,將掛好的南極蝦或蝦仁釣鉤置于餌球中央,最后重新捏緊恢復原狀,放入餌盒待用。啟動繞線輪放線設備,首先提起釣竿抽出幾圈主繩,接著一只手握住釣竿,另一只手緊握裹有釣餌的誘餌球,將釣竿尾部向上,前端指向預定垂釣的海域,輕輕將誘餌投放到目標區域,與此同時,迅速展開釣線,確保過程中不停頓,以防誘餌被驚散。確認魚餌沉到水底,隨后將多余的釣線卷起,對棉線結的位置進行微調,將阿波標設定在離海面大約10至15厘米的水層,這樣便可以開始進行筏釣黑鯛了。
在誘餌球完全散開之前,阿波標始終保持在10至15厘米的水深處,隨著誘餌球慢慢溶解并散落,其味道迅速擴散開來,進而吸引眾多黑鯛聚集覓食。誘餌球被黑鯛咬破,水流沖擊之下,南極蝦餌便會跳出球體,阿波標隨之升至水面。此時,切勿隨意操作,需耐心等待,直到阿波標突然急劇下沉,這才表明黑鯛已咬住釣餌。此時,方可提竿釣魚。這種釣法魚汛清晰,中魚幾率極高,幾乎接近百分之百。回線時務必留意,要特別留意向外揚起釣竿,以防被水底的苔蘚、纜繩等障礙物鉤住,導致釣線被割斷,魚兒趁機逃脫,讓人感到遺憾。
2)放線式釣法
此釣法操作簡便,只需將釣鉤直接系于主線之上(亦可用輔線與主線相連),再在釣鉤前方約一米的距離處夾上幾粒咬壓鉛。咬壓鉛的放置并非固定不變,需根據水流強弱適時調整。水流急時,咬壓鉛應降至距鉤約三十厘米的位置;水流緩時,則需將咬壓鉛上移至距鉤大約一米的范圍內。釣餌的選擇多樣,包括活蝦、巖石中的蟲子、蝦仁等。
實戰的具體步驟包括:首先,將調好的誘餌捏成數個拳頭般大小的團,輕輕拋投到釣位,在前15分鐘內可以投放數個誘餌團以吸引魚群。一旦有黑鯛上鉤,便應立即停止投放,以免嚇跑魚兒,直到魚兒不再咬鉤時再進行拋投。在釣魚過程中,還需充分利用筏釣竿前端柔軟的特性,不時揮動釣竿,使水下釣餌呈現游動狀態以吸引魚兒。此釣法主要適用于水深在5米以內的水域,那里水流平緩,黑鯛一旦被鉤中,會激烈掙扎,因此釣魚時的手感非常出色。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此法垂釣時,將釣餌放置于距海底0.5至1米處較為適宜。然而,一旦遭遇黑鯛爭食或魚情旺盛的情況,它們便會迅速游至水面附近覓食,此時需及時根據魚情變化調整釣具的深度。此釣法存在的一個不足之處在于,捕獲的魚多屬當年出生的幼魚,其體重通常在250克上下,體型相對較小。
3)沉底式釣法
沉底釣法特別適用于那些較深的水域或是水流較為湍急的苔筏區域。完成圖示三的匹配操作后,首先將誘餌球包裹在釣鉤上,做好打窩工作,接著借助轉環鉛的重量,將掛有蝦肉和貝肉的釣鉤緩緩沉至目標釣點。此外,還可以嘗試使用“紀州釣法”中的包餌技巧進行垂釣,但需留意,只有在黑鯛啄食時出現明顯的劇烈抖動,才可提竿。此方法常選用直徑約10毫米的硬調筏釣竿,其具備承受較大中通及轉環鉛錘負荷的能力。在投放誘餌的釣魚區域內,待釣組完全沉入水底后,需從遠處逐漸向近處緩慢回收釣線,同時注意要間歇性地進行收線。一旦出現突然的急速“停頓”并伴隨強烈的下拉感,那必定是大黑鯛成功上鉤。
這種釣魚技巧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苔蘚筏下面布滿了各種障礙,拖動或收回釣具時,或者是在釣魚過程中,很容易被水下的障礙物勾住,從而導致魚線斷裂,魚兒逃逸。
在秋季晚期進行筏釣黑鯛更為適宜。相較于船釣,對潮汐的依賴性較低,然而,由于筏釣黑鯛需要采用撒誘餌并固定釣點的策略,同時確保釣點的穩定,因此,在較小的潮汐中進行垂釣往往比在大潮汐時更為理想。
幾位垂釣者,手持數支釣竿,悠然坐在平靜如鏡的苔蘚筏和魚排之上,偶爾抬頭望一眼遠處青黛色的山巒和身旁盤旋的海鷗,將塵世的紛擾與嘈雜拋諸腦后,這便是筏釣帶來的寧靜與愉悅。朋友,您難道不想親自體驗一番嗎?
猜你喜歡
- 2018-01-04 筏釣黑鯛魚的另類釣法及釣點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