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視頻 > 四海釣魚 > 裝備發燒友
2、創新技術,加快發展。 為提高吳中區水產發展科技支撐能力,他充分依托實施漁業技術進戶、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等工程,積極打造區-鎮-村三級服務體系,大力推廣河蟹與魚蝦生態混養技術、蟹與多品種水草混養技術等10余項先進技術模式。 每年組織農民培訓5000余人次,率先實現職業漁民35%的發展目標。 新技術在該地區應用滲透率已達100%; 建立了覆蓋全區的農民手機短信服務平臺,在5個養殖大鎮建立了10個農民信息培育室。 與上海海洋大學、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等行業合作不斷深化。 與學術研究合作創建吳中區重大漁業成果轉化基地、江蘇省河蟹產業公共技術研發基地、上海海洋大學產學研基地等; 建立1個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和3個省級良種繁育場; 摘要 推廣“臨湖高產模式”,河蟹養殖產量達到畝產100公斤,蟹種平均畝產達到200公斤; 全面推廣太湖圍欄輪牧生態高效養殖模式,畝均效益達到4000元以上。 2011年至2012年,吳中區連續兩年被評為江蘇省現代漁業建設先進示范縣。 3、關注生態,強化安全。 吳中區水產業發展的優勢在于太湖。 吳中區水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托太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中央“鐵碗治疫情、科學治疫情”的要求和吳中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關鍵時刻臨危受命,全面負責拆除整治14.86萬畝太湖圍墻。
時間緊、任務重。 他主動放棄周末休息時間,坐鎮現場指揮,做好政策宣傳解釋,維護現場秩序。 僅用100天就完成了目標工作,比預定期限提前了10天。 整個工作完成得很好。 實現了有序推進、經費透明、群眾滿意、社會認可太湖蟹是什么蟹種,受到江蘇省政府、蘇州市政府的特別表彰。 不僅如此,他還著眼長遠,牽頭組織開展了江蘇省湖濱池塘養殖綜合水處理技術研究。 他為解決水產養殖發展與太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雙重矛盾找到了技術支撐,填補了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這一差距促進了江蘇省池塘循環水改造工程的全面發展。 2013年,《農民報》發表題為《漁業生態文明建設潛力巨大》的文章,介紹吳忠生態漁業建設的經驗和成果。 同時,建立常態化漁業質量安全執法檢查機制,全面推進船東互保項目。 全區連續多年沒有發生重大漁業安全事故。 兩次榮獲江蘇省安全漁業示范縣稱號; 建立了區級水產品質檢中心,在5個鎮建立了鎮級水產品質量安全快檢室,創造性推廣漁業投入品零差價分配和財政補貼的運行機制,極大提高了漁業生產質量。水產投入品安全管理水平; 在江蘇省率先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試點建設,實現了規模養殖場和重點基地水產品質量全程追溯,邁出了現代漁業一體化應用的第一步物聯網技術。 吳中區水產局兩次被評為江蘇省水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先進單位。
4、發展品牌,開拓市場。 圍繞創建品牌漁業和優質漁業,提出“政府平臺、企業主導、協會聯動”的品牌發展思路,培育了13家專業水產合作組織和100多家專業營銷代理商。 團隊引進培育了27家龍頭專業企業,推動設立了兩個太湖蟹交易區和年交易額上億元的出口加工基地,組織舉辦了首屆中國江蘇吳中蟹文化節,舉辦了首屆中國江蘇吳中螃蟹文化節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舉行。 一系列的品牌推廣活動,使太湖蟹在短短幾年內從默默無聞發展成為出口大閘蟹市場的領軍品牌和國內大閘蟹市場的影響力品牌。 其出口份額占江蘇大閘蟹出口量的70%以上。 太湖牌太湖蟹榮獲全國十大名蟹、中國名牌農產品、江蘇省著名商標等多項榮譽。 2011年,吳中區榮獲“中國太湖蟹之鄉”稱號。 同年,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太湖蟹養殖區全國首個大閘蟹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 2013年被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認定為臺灣大閘蟹直供基地。 5、建立園區并全面升級改造。 他立足吳中區水產大發展,向吳中區政府提出建設現代漁業園區,加快引領和推動水產產業轉型發展的步伐。 經過深入考察、反復研究、精心策劃,沒有一個參考模型。 并積累經驗,成立技術服務專家組,指導園區建設。 2009年,率先建設運營江蘇省首個現代漁業產業園。 園區基礎設施標準化、機械設備設施化、控制智能化。 平臺、現代化的管理理念、高效的產業模式引起了強烈關注。 每年接待國際國內游客3000余人次,成為江蘇省現代漁業發展的標桿,推動漁業園區蓬勃發展。 牛盾副部長在2010年視察吳中區現代漁業園區時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出了太湖規模化養殖規劃的構想,建議政府將太湖規模化農業納入園區建設范圍,成立國有公司,開展水產品、茶果、水稻等農業綜合開發,推動產業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促進養殖業效益持續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 上一篇: 網紅聶小雨曬東北美食“雪屋火鍋”引網友關注
- 下一篇: (釣魚技巧)釣鯽魚的幾種方法,你知道嗎?
猜你喜歡
- 2024-01-10 太湖蟹是什么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