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技巧
魚類攝食的方式各異,我們現在釣到的大多是以吸來完成攝食的魚種,如卿、鯉、草、青、鰱等等。
鯽魚利用魚鰓肌肉的力量進行張合,對水產生壓力,使水在吸的作用下流入口腔又從鰓排出,食物被鰓絲阻擋留在口中,合味則下咽,不合就吐出來,吸食時餌運動到口腔的路線是筆直的。觀察鯽魚的吻端可以發現,上下頜基本平齊。所以,它要攝食沉積在底泥表面的食物必須采取俯角,使食物、嘴和身體處于同一直線上,才能方便輕松地吸食。食物入口后,鯽魚會自覺調整身體位置,繼爾離開。于是,吸食、調位、離開構成浮標反應的攝食過程。
這三個順序概括了魚類攝食的基本形態,但在不同釣法產生的魚訊又有很大差異。
以散子漂臥鉤底釣為例,在俯角角度相同的情況下,魚的吻端與餌的距離大于餌墜距離時,魚的吸食會使餌拖著墜一起運動,漂因墜的運動而出現下沉。餌入口,魚調整身體位置時墜留在嘴外,則隨魚身放平墜的離底會因自身重力使它向下方垂點運動,然而墜重因腦線與鉤的連接把負重轉嫁給了魚嘴,浮子被解放了,開始上浮。如果魚嘴離底的高度小于鉤墜的連線長度,墜的重新落底不會對魚嘴構成負擔,這時浮子有一沉一浮的點動。魚吸食后調整體位的第一個動作是抬頭沉尾,此時若魚嘴離底高度大于鉤間腦線墜的長度,墜被拖著離開水底,浮子會徐徐向上抬起,送漂提竿十拿九穩。
鳊魚的口型與鯽魚相似,但扁且高的體型使它在吸食后的抬頭調位幅度大大高于鯽魚,所以鳊魚的送漂更甚于鯽魚。鯉魚的嘴形特點是上頜蓋過下頜,由此而有攝食底餌的便利,只須很小的俯角就能將餌吸入。另外,它又有游動拱食的習性,一邊攝食一邊前行。浮子出現黑漂就是餌拖著墜,墜拖浮子移動的結果。
草魚體長嘴大,上頜雖不及鯉魚那么突出,但下頜肌肉收縮有力,能產生足夠的吸力,吸食距離比鯉魚遠得多。尤其是在爭食時吸力之大在餌的運動過程中就有了浮子反應,而此時鉤尚未入口。接著,鉤進入口腔還有一個將餌推向咽部的過程,如果只看到浮子的運動急于揚竿則很可能鉤還未入口。
鯉魚、草魚等大型魚類的吸食也會調整體位,所以浮子上浮并非鯽魚和鳊魚的“專利”,只是它們的調整比較緩慢而已,反應在浮子上的幅度和上浮速度不及鳊、鯽那么明顯罷了。用散子浮標底釣都以浮子上浮為揚牢時機,其抓住的正是魚將鉤完全吸入后作體位調整的關鍵時段。相比之下,浮子一沉一浮也有一定上鉤率和釣鯽視黑漂揚竿得失參半就容易理解了。
- 上一篇: 分析影響垂釣上魚率的九大因素
- 下一篇: 野外釣魚進水口魚多的四個秘密
猜你喜歡
- 2018-01-03 釣大魚不能犯的六個忌諱
- 2018-01-03 根據水情巧辨魚情的技巧
- 2018-01-03 淺談被神化的臺釣技術及十個弊端
- 2018-01-03 圖解快速可卸子線8字環連接法
- 2018-01-03 四季釣魚與氣候的關系之我見
- 2018-01-03 胡說八道淺論釣技巧
- 2018-01-03 一種野釣無敵的子線及打結方法
- 2018-01-03 窩子魚星不斷但無魚咬鉤的三種情況
- 2018-01-03 想要垂釣收獲好,應知魚識水
- 2018-01-03 釣魚求遠求深,未必是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