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巧
在現代城市,慶祝新年變得越來越簡單。 相反,在除夕之前,各種準備年貨的過程充滿了年味。 從冬至開始,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年貨。 菜市場的肉攤上擺滿了臘肉和香腸,這意味著新年快到了。
據袁枚《隨園食單》記載,冬季吃的肉制品有醬肉、爛肉、腌肉三種。 他總結道:“以上三種美食都是冬菜,不宜春夏食用。” 事實上,這三道菜也恰好包含了過年時節的年貨。
我們先來說說醬肉。 袁枚記載的方法是:“先稍腌一下,然后用面醬做,或者直接拌上秋油,風干。”
看起來很簡單。 將豬肉用鹽腌制,刷上面醬,或用醬油浸泡,然后風干。 其實這里的醬肉可以分為兩種。 后者用醬油浸泡后風干,類似于上海人所說的“醬油肉”或北方人的“青醬肉”。
醬油肉
前一種刷面沾醬的起源要古老得多。
相傳醬是周公所創。 張岱的《夜航船》回顧了飲食的歷史,其中有“燧人氏做臘肉、胯”等。
臘味就是肉干,胃(zì)切成大塊的肉。 “黃帝作炙”,炙的意思是烤; “入湯作肉餡(hǎi)”,肉餡是肉醬; “魚作素(xiǎng)”,魷魚是干魚; “吳守孟做鳊(zhǎ)”,鳊就是腌魚。 “雷姐做醷(yì)”,醷就是梅漿。 “陰果作酵(xī)”,酵就是醋。
育坤視覺中國地圖
“周公作醬”,醬其實是一個總稱,包括糯米和糯米。 《周禮》有一個礦工和一個礦工,負責為皇宮釀造醬料。
薄荷原本是一種將新鮮肉或魚切碎,用酒和鹽腌制而成的發酵食品。 《周禮》里有很多醬料。 比如《周禮·天官·仲載》記載了宮廷飲食,“每王賜食六粒……醬數百二十壇”。
除了可以想象到的豬、牛、羊、家禽、兔、狗等肉類外,還有“搖籃肉末”(螞蟻蛋醬)、蝸牛肉末(螺螄醬)和“七小黃人”等。很快。 當然,蔬菜、豆類也可以做成醬。 秦漢時期出現了以大豆和面粉為原料的醬料。
如今,腌制和發酵肉來制作醬汁似乎并不常見。 醬油也常用于醬肉。 而是冬后常做的“炒醬”。 有的繼承其精神,用鮮豬肉、竹筍、豆腐干丁來拌醬。 ,只是不要密封發酵,而是炒著吃。
如果要講究一點,吃的時候可以拌入冷卻后的熟花生,這樣可以讓花生保持酥脆的口感。 一般上海人炒一大碗炒醬,可以持續好幾天。 它與晚餐的米飯或早上的“米飯”搭配得很好。 如果食材再豪華一點,再加點蝦,升級為“八寶辣醬”,就足以擺上年夜飯桌上了。
上海醬油肉是一道重要的年菜。 醬油肉,顧名思義,就是用醬油腌制的肉,然后風干。 以前,冬至過后,巷子里、陽臺上都可以看到掛著的醬油肉,而且碎片烏黑發亮。 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從陽臺上掛的年貨數量也能看出。 但現在越來越少了。 主要原因是制作起來太麻煩。 畢竟一塊肉需要浸泡并風干。 您還必須擔心避免日曬、雨淋和霉變。 住在一樓、二樓的人也得小心,不要讓流浪者在小區里閑逛。 偷貓偷狗太麻煩了,還是網上買成品好。
醬油肉很好吃。 蒸熟后,有一股濃濃的香氣,是成熟醬油的味道。 做醬肉還需要肥肉,所以很多人都喜歡選擇五花肉。 蒸熟后,脂肪部分晶瑩如琥珀。 蒸的時候如果在肉下面放一些干絲,干絲就會吸收肉油,吃起來極其美味。
醬油肉起源于什么時候? 應該總是在醬油誕生之后,但是醬油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就不清楚了。 據文字記載,用醬油炒春菠菜、魚或蝦,最早出現在宋代的《山家清宮》中。
如果我們要向前數的話,我們可以看到“清醬”。 秦漢時期出現了用大豆和面粉制成的醬料。 醬料存放時間較長后,表面會浮現出一層香氣和晶瑩的紅色醬料。 素有“清江”之稱。 北魏《齊民要術》中的“江青”、“豆角魚”二字可能就是醬油的原型。
北京有一種清醬肉非常有名,與金華火腿、廣式臘肉并稱為中國三大名肉之一。 但梁實秋卻覺得清醬肉更勝一籌:“有些北方人一看到火腿就害怕,總覺得沒有清醬肉那么爽口。正宗的北方餐館做菜從來不使用火腿作為配料,而且總是用火腿作為原料。”用清醬豬肉。” 。 清醬肉絲是民國時期的“網紅”。 據說,著名京劇演員到上海演出時,還帶了醬油肉作為紀念品。
清汁豬肉
唐魯孫的《北平特色美食》中也寫到了清豆肉。 據說,上海富商哈同的夫人就愛吃清豆肉。 有一年,她買了五六百斤八面棗寶花齋運回上海。 只是做空一家商店。
然而,民國之后,清江豬肉就銷聲匿跡了,仿佛它的功績和名氣被深深地隱藏起來了。 然而,這幾年,北京的老字號開始嘗試復興它。
有一次,我在北京便利坊吃飯。 店里主推“清醬肉”,因為便宜坊歷史上的四大名菜分別是清醬肉、紅燒鴨、桶雞、盒菜。 1937年,點衣坊前老板瞿樹文抗日倒閉后,斗雞、清醬肉的制作技藝失傳。 如今,便宜坊已經花費了很大的力氣試圖恢復。
醬油豬肉就端上桌了。 我看著黑油油的肉,心想:這不是上海的醬油肉嗎? 外觀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吃法卻有很多種。 除與蔬菜一起蒸或炒外,還可以與菱角等食材切丁炒,包煎餅或烤。 當你咬一口時,你會感覺到一些非常不同的東西。 相比之下,上海醬油肉的咸香直接、粗獷,而清醬肉的咸香則更濃郁,更有回味。
據說,青毛肉的制作方法比較復雜,需要“鹽七醬八”。 先用鹽和胡椒腌制七天,反復壓出肉中的水分,然后將肉浸入醬油中,每天翻動,連續八天。 取出陰干,次年立春后密封罐中,霜前霜后食用。 算算時間,差不多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難怪它有豐富的基礎。
關于米糠,袁枚寫道:“先稍微腌一下,然后加入米糠。”
使用糯米的菜肴有很多種,如蘇州菜的白切肉末、無錫菜的濃油紅醬肉末等。 袁枚寫的鹵肉其實是腌制的一種。 也是腌制的。 腌制的介質可以是豬肉、酒、梅汁、蜂蜜、鹽、灰。 用五谷酒腌制,瓜菜多了。 例如,《齊民要術》中有《生菜制作、藏生菜第八十八法》和《藏越瓜之法:槽一斗,鹽三升,淹瓜。三蘇。出去》用布試一試,又會被淹了。” 日本也有類似的方法,用米糠代替米糠來烹調腌瓜,稱為“米糠腌菜”。
用米粒來保存食物,讓其發酵,就像袁枚所說的“先稍腌,后加米粒”,或者《金瓶梅》中,應伯爵用紅米粒腌制鳳尾魚,然后拌入一些香油,放在磁力鍋里,客人來了,就拿出來蒸一盤。 包括壞雞蛋、壞螃蟹,都這么“生”。
但現代人吃的大多是“熟糯米”。 將家禽、魚、蝦煮熟后與大米糯米或糯米粉混合。 比如蘇州棗坊,即使不像上海棗坊那樣把肉煮熟,然后泡在鹵汁里,但仍然是腌制,焯水,用醬油和冰糖小火熬煮,然后用于腌料以增強風味。 。 雖然夏天人們比較喜歡吃壞菜,但過年菜中也常見到壞菜,比如冷鍋,可以豐盛,雞鴨魚肉,或者是用壞菜蒸的熱菜。
最近迷上了紅燒帶魚加酒釀。 酒釀本身帶有甜味,還有點勾芡的作用,讓紅燒醬的味道更加濃郁。 或者,也可以將帶魚炸干,然后浸泡在腌料中,這樣可以保存幾天。 冬季,來自東海的帶魚,俗稱“帶魚”,身上有油,味道更鮮美。
袁枚記載的腌肉的制作方法是:“用鹽少許,揉勻,三天內用完”。
聽起來腌肉和培根之間有一些區別。 其實就是加一點鹽腌制的。 鹽除了讓肉質更入味之外,還能讓肉質更緊實、更嫩。 同樣,雞肉或魚也可以腌制。 至于臘肉,恐怕腌三天都不夠,最好先炒鹽。 這有點像袁枚列出的殷文端公式肉,“殺一頭豬,斬成八塊,每塊用四錢鹽炒,細搓,細細,然后高高掛在里面”。一個有風、陽光明媚的地方。”
培根和培根有什么區別? 如果非要分的話,培根屬于“腌”,肉干則屬于“干”。
腌制講究介質,如鹽、糧、酒等,灰則全部腌制,如柿子就用灰腌制。 干燥強調除去食品中的水分,如曬干、陰干、風干、煙熏等。 就風肉而言,干燥前是否抹鹽并不是制作的關鍵點。 關鍵是要“掛在無風的地方”一年半。
古代的肉干主要有臘肉和蠟。 制作臘肉時,除了鹽外,還加入胡椒、肉桂、生姜等香料。
例如,《齊民要術》中的“臘米七十五號”記載了“夏季白臘肉的制作方法”,用“牛、羊、鹿、鹿肉的精華。打碎” ,用冷水浸泡,然后打散。” 除去血水,待水清澈后停止。 用冷水洗去白鹽,撈出清水,加入辣椒末,浸泡。 再次將其放在陰涼處晾干。 浸泡時,用木棍輕輕敲打,使其牢固。 ”
這里雖然用了鹽,但并不是直接用鹽腌制,而是用鹽水浸泡,可見與腌制的區別。 鹽用于干燥,并不是去除水分的介質。 因此,宋代誕生的火腿也被歸類為腌制。
蠟似乎與火或煙有關。 從現代角度看,廣東、湖南、云南、四川等地的臘肉、香腸等都屬于這一類。 還有一種說法是臘月做臘肉,故稱“臘肉”。
對于上海人來說,香腸前必須加上“廣式”二字,表明他們平時吃的香腸來自廣州。 但隨著走的地方多了,我發現這種美食在中國真的比比皆是,比如四川。 一年冬天,我去閬中,漫不經心地走進一家餐館。 我看到店門頂上擺滿了培根和香腸。 吃飯的時候,上桌的第一道菜肯定是一盤香腸。 它們是干的,不像粵式香腸。 油膩但香。
但實際上,臘肉和臘肉的區別在古代并沒有那么明顯。 《周禮·天觀》中的“臘人”鄭玄注釋“干肉”時說:“薄析者,謂之臘肉;將之粉碎,敷于姜桂,謂之鍛修”。 xiū)。治好了,小東西都曬干了。” 這意味著兩者都是肉干。 將大型動物切成條狀的稱為“臘肉”,將小動物整塊制成的稱為“臘肉”。 加入生姜、肉桂等辛辣調味料,輕輕搗碎。 使事物運轉起來稱為“鍛修”。
換成魚和水產品,還有咸魚和干魚。 前者稱為“鳊”,后者稱為“鳊”。 東漢劉熙在《說名》中解釋說:“鳊,亦屬西瓜,魚塞以鹽米,視為西瓜,熟食之。”
鶯,意為“塊”,是用鹽和米發酵魚制成泡菜。 宋代,海上捕撈和養殖業發達,腌制海鮮驟然盛行。 《孟良錄》中記載的腌制海鮮,除了各類魚類外,還有螺類、牡蠣、蛤類、蝦類、王潮(小魚)等。 章魚)等。 而“鳊魚”也在迅速發展。 除了各種魚類,比如海蜇、竹筍、茭白等也可以做成“鳊魚”,當然還有蔡靜最喜歡的“四川花椒”。
宋代,鳊魚發達,鳊魚也發達,鳊魚成為大眾化的食品。 《孟梁錄》中記載,南宋京城杭州有賣魚魚的魚店一兩百家,均來自“溫、臺、思明等縣”。 制作魚的方法就是撒鹽曬干。 制作方法與今天沒有太大區別。 但到了宋代,已有不加鹽曬干的魚,稱為“光魚”。
后來烹飪技術發達后,區分“鲊”和“鯤”其實是相當困難的。 比如《紅樓夢》中的茄子鲞,就是將新鮮茄子去皮去籽,將肉切成絲,曬干而成。 應該是“鲞”。
但也有人質疑,說“茄子”應該叫“茄子”,因為茄子絲要先用雞湯蒸熟,然后在太陽下曬干。 經過九次蒸熟、九次曬干后,放入磁罐中密封。 這就是“切門”。 “胙”(“胙”同“郊”)。
當然,魚也是江浙人不可缺少的年味菜肴。 畢竟“年年有余”的吉祥總是與“魚”有關,所以年夜飯里總是少不了魚。
當然,配料往往要因地制宜。 例如,如果淡水充足,就會準備青魚來做炸魚,或者曬干后加鹽蒸。 最好的鯡魚類型是“蝸牛綠”,這是在蝸牛上生長的鯡魚。 與草魚相比,肉質更鮮美,土味更少。
2020年10月,浙江省紹興市則水排村的漁民和第一批螺螄魚干,視覺中國
《隨園食單》還記載了一種蘇州青魚的吃法:“活青魚去頭尾,切成小塊,鹽透,風干,入鍋煎;加佐料腌制,炒芝麻種子,炒鍋。” 看來很麻煩啊。 如今,食物變得更加方便和豐富,吃魚也不像以前那么謹慎了。 因此,干鯡魚不一定算是一道菜。 可以蒸熟后切成小塊當零食吃。 不少零食品牌也推出了類似產品。
當然,海魚也是如此,比如小黃魚、鰻魚等,曾經擺在盤子上的菜肴,現在都可以加工成零食了。 你可以隨時吃它們。 它們既方便又容易獲得。 連蔬菜都可以用一定的寶物購買。
然而,即便如此,隨著新年的臨近,我仍然懷念過去的味道。 比如小時候過年吃的一些菜,比如媽媽做的山珍海味,雖然不奢華精致,但我只是在心里惦記著。 也許這就是懷舊,又也許這就是過年對于現代人的意義。 意義。
就像我一樣,前幾天突然很懷念鰻魚的味道,于是我對舟山的朋友說:“鰻魚真好吃,可惜外賣的不好吃。” 朋友很快回答:“是的,我想要在我自己的地方。” “手工制作的。” 我的朋友曾經在國外留學,她的言語中總是使用英語單詞。 真不知道她出國時行李箱里有沒有鰻魚,也不知道她打開箱子時海關會不會感到震驚。 正當我胡思亂想的時候,她又補充道:“我媽說要做,你想要嗎?你想要多少錢?”
- 上一篇: (陳思越姐姐)——雙鯊(海豚一班)
- 下一篇: 養殖甲魚的環境有哪些要注意哪些事項?甲魚怎么吃
猜你喜歡
- 2023-12-05 養殖甲魚的環境有哪些要注意哪些事項?甲魚怎么吃
- 2023-12-05 (陳思越姐姐)——雙鯊(海豚一班)
- 2023-12-05 什么是德薩斯羅漢魚?黃金德薩斯金花的作用
- 2023-12-05 (科普作家)護士鯊是鯊魚,還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
- 2023-12-05 科學家捕獲窄頭雙鯊胃食物組成中一半食肉動物
- 2023-12-04 銀龍魚吃什么好?魚怎么喂?怎么辦?
- 2023-12-04 銀龍魚能吃嗎龍魚吃面包蟲好嗎?
- 2023-12-04 石金錢龜 龜是有抗癌和治療癌癥的藥引方子,有聽過吧!
- 2023-12-04 石金錢龜 龜每年冬眠結束后都會出現浮水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