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巧
對于釣友來說,田藍鯽魚可能并不陌生。 從最早流行的“一包藍鯽魚走遍天下”,到現在餌料品種多樣化,但野外藍鯽魚仍然是我們包里必備的餌料。 由于田青鯽魚餌料顆粒粗細,富含植物蛋白、雪花粉、拉絲粉,它的出現解決了無數新手不知道如何開餌的困惑,也方便了經驗豐富的釣魚者的開餌過程。 可以說,田藍鯽魚是釣魚界的一個傳奇。 由于該餌料具有非常好的廣譜性,無數釣友用它來釣到自己滿意的魚。 大家經常用的一種口味就是香,但是不敢說能釣到大魚,但絕對能釣到小魚。 正因為如此,釣友們在使用田間藍鯽魚的腥味時,很少會出現空軍獵龜的現象,所以釣友們都開玩笑說,沒有藍鯽魚釣不到的魚。 雖然有點夸張,但是田藍鯽魚還是贏得了廣大釣友的信任。
我也用了很多年的田藍鯽魚。 野外釣魚時,我使用的餌料方法和大多數釣友一樣。 單獨開餌時,先倒一點,放開餌盆,然后根據手感加點水,攪拌均勻,靜置5秒。 ~10分鐘,這個時間用來準備線組。 當差不多的時候,把它聚集成一個球。 如果感覺干燥,可以把手沾點水,貼在餌料上。 如此重復幾次,情況基本就會恢復。 如果餌料比較稀,含水量較高,則將其打碎,倒入一些干餌料,直至達到理想的狀態。 相信每個釣友都或多或少地嘗試過這個操作,或許有幾十次、幾百次。 時間長了,手感自然會好起來,開餌效果也會很好。
藍鯽魚正面
就在前兩天,因為三伏天太熱,我沒有勇氣去釣魚,就躲在家里避暑。 但眾所周知,漁民不能閑著。 它們要么是捆綁鉤、裝配線組,要么是清潔桿。 ,玩釣具。 快做好了,我拿起半袋田青鯽魚,看著這位陪伴我多年的老朋友。 雖然是那么熟悉,但也很陌生。 熟悉的是,每次去釣魚,我都會帶一定的魚餌。 陌生的東西是啊,這么多年我都沒有仔細看過。 我往前面一看,看到了熟悉的藍色鯽魚,再往后面一看,喲! 還有一份使用說明書。 為什么我沒有太關注它呢? 可能漁民一到水里就失去了理智。 別擔心。 你不能浪費時間。 先打開誘餌,再改變狀態。 仔細一看,推薦的用法是:“按照餌料與水的比例1:1加水,攪拌均勻,靜置3到5分鐘,讓餌體充分吸收水分。然后稍微揉捏,直到出現纖維,就可以直接搓餌或者拉餌釣魚了。” 感覺有點意思,所以就想做一個實驗,看看按照標準打開餌料,能生產出什么樣的餌料,然后找出和平時靠手感打開的餌料有什么不同。
背面有說明
兩種不同的餌料開口標準
在開餌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1:1的餌水比是多少? 同一個量杯中的水必須相同。 滿杯水就是一杯水,只是餌料不一樣。 是的,有一個誤差范圍。 這個范圍怎么計算呢? 如果添加的話,餌料與水的比例不會是1:1。 所以我想到了兩種標準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自然倒餌料,使餌料到達量杯口,然后對準量杯口,去除多余的餌料。 第二種方法是先把量杯裝滿,然后搖晃量杯,搖晃幾下,在地上砸幾下。 由于餌料之間會有空氣間隙,量杯中的餌料會減少,但密度會增加。 ,然后倒入餌料,多搖晃幾下,快到杯口時將多余的餌料去掉。 這算作一份。
仔細想想,這兩種方法可能過于糾結細節,但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何況釣魚有時也需要“挑剔”。 在做實驗之前,大部分釣友可能都看過說明書,肯定是按照方法一來開餌的。 如果他們看到有人用第二種方法來開餌,肯定會嘲笑他步驟多此一舉。 因為使用說明書上寫著餌料與水的比例是1:1。 如果按照第二種方法打開餌料,量杯中餌料的密度肯定會增大,餌水比肯定會大于1:1,可能是1.2:1。 這不是真的嗎? 不標準?
兩種標準餌料
調試過程
按照兩種不同標準裝入一份餌料后,各加一份水,然后快速攪拌均勻,靜置5分鐘,使餌料蘇醒,使餌料充分吸水。 為了進行完整的對比測試,需要執行兩個步驟。 第一步試餌,不揉捏,直接團成團。 第二步,少量揉捏,擠出空氣。
不要揉捏,只需將其聚集成球即可。
首先看兩個餌料的外觀。 餌料從方法中出來后,聚集成球后,表面看不到任何縫隙。 它很圓。 拿起來感覺濕漉漉的,不敢抖。 成型效果不是很好。 當你搖動它時它就會散開。 感覺就像你把它含在嘴里一樣。 就像冰淇淋一樣,隨時都有可能融化。 如果拆開來看,拉餌效果不是很理想,直接導致拉餌失敗。 第二種方法制作的餌料團成球后,表面有輕微的縫隙。 從側面也說明了餌料的含水量比前者要小。 接上后,餌料感覺更緊實,握在手里有扎實的感覺。 成型效果好。 打破它。 打開一看,繪圖比較均勻,這是理想的狀態。
進水狀態
檢查水的狀態。 將兩種餌料通過搓餌的方式掛在雙鉤上,放入調漂桶中,觀察進水情況。 用該方法配制的餌料一入水就開始霧化、膨脹,并不斷成片脫落。 三分鐘后,霧化和脫落還在繼續,但是此時餌料的附鉤不太好,快要脫落了。 野外不存在絕對靜止的水域條件。 我以很小的頻率搖動子線,模仿小魚吃餌的狀態。 這時,餌料的霧化和脫落速度迅速加快。 過了一會兒,兩個魚餌都掉了。 如果有小魚打窩的話,魚鉤基本就沒餌了。 第二種方法打開的餌料在剛入水的時候也繼續霧化零碎脫落。 學位雖然不如前者,但擴張得更快。 這種狀態只持續了一分鐘左右,然后就沒有霧化和脫落了。 當子線被小魚吃餌人工模仿時,霧化和脫落出現并加速,但程度仍然不如前者。 最后一個餌脫落,另一個上鉤,說明它的附鉤比較好。
方法一中的餌料先落下
揉好后,擠出空氣,團成一團。
外貌。 由于之前的方法沒有產生拉絲效果,所以我們采取了揉捏的措施來使拉絲出來。 將兩種餌料揉捏疊加后,我們看到第一種方法制作出來的餌料已經嚴重漏水了。 它聚集成一個球并跟隨手指。 向下流動,但成型效果稍好一些,感覺有點緊,可能和絲的制作效果有關。 打開后可以看到絲已經出來了,但是由于水分過多,還是不太成型,至少不能用來拉餌。 方法二:由于原來的條件較好,此時經過揉捏、擠壓后成型效果會更好。 然而,當你拆開餌料,看到拉絲效果時,你就會傻眼了。 餌料仿佛變成了傳說中的“面團”。 這與之前的方法不同。 產品包裝上的說明相當一致,都是由于纖維活性被破壞所致。
方法一:將餌料從水中漏出
檢查水的狀態。 操作還是和上面一樣。 餌料一入水就開始霧化、膨脹、脫落,持續不斷。 人工搖動子線后,霧化和脫落也有所增加,但附鉤效果稍好,餌料不會立即脫落。 可能與餌料中出絲有關。 第二種方法打開的餌料一開始也是霧化脫落的。 程度不如前者,但膨脹速度卻比前者快,大約半分鐘后就停止了。 人工搖晃后,霧化和脫落也加速,但餌料始終沒有脫鉤掉落。 這與其拉絲粉含量和掛鉤附著力有直接關系。
方法二:面疙瘩
定論
通過了開餌和捏餌測試這兩個標準后,我感覺文章開頭的猜測有點不準確。 這讓我想知道產品包裝上的說明。 這個餌料的標準是什么? 一杯餌料的密度是多少? 對之前野釣所用的餌料也有了新的認識。 如果像大多數釣友一樣采用方法一開餌的話,餌料的含水量基本都比較高,直接導致掛鉤不好,成型效果不好,拉餌困難。 最后,只有根據手感添加適量的干餌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 方法二的標準餌料開度基本可以達到我們野釣預期的狀態和效果。 它不擦或少量擦它。 具有良好的霧化、脫落、附鉤性能。 還可以拉餌、搓餌。
所以,我覺得田青鯽魚的說明書應該加上一句“搖動餌料一杯加水一杯”或者“自然倒餌料一杯加水0.8杯”。 當然,野釣的話就無所謂了。 釣魚沒有固定的方法。 雖然你不能照搬手冊上的內容,但你也不能完全按照我說的去做。 我只是想說明一下,釣魚不僅僅是一項動手能力很強的運動。 它還需要使用大腦的能力。
猜你喜歡
- 2023-11-03 野釣鯽魚的餌料配方和窩料配方,祝你深秋野釣多爆護
- 2023-11-03 (釣魚學堂)釣魚調漂的注意鉤重和餌重的科學調漂方法
- 2023-11-03 釣魚老手為什么會如此鐘愛使用方式簡單的藍鯽呢?
- 2023-11-03 三種常用調平水的具體操作方法和適用魚情
- 2023-11-03 用老玉米可以做魚餌么?答案是這樣的!
- 2023-11-03 秋冬季節魚口弱的時候,野戰藍鯽怎么辦?
- 2023-11-03 (釣魚技巧)春季釣大魚的幾個小技巧!
- 2023-11-03 嫩玉米和老玉米的最佳用法,你知道嗎?
- 2023-11-03 夏天釣鯽魚的方法以及商品餌的選擇和配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