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破曉時分,水庫之畔已有人支起釣竿。老張取出手機查看水溫,顯示12℃已升至16℃。他迅速取出3.6米的短竿,投向岸邊的水草叢。浮漂剛穩住,便猛地沉入水底,他手腕輕輕一抖,半斤重的黃金鯽便帶著水花躍上岸來。一旁的新手見自己的5.4米長竿毫無反應,焦急地連連跺腳——這不就是知曉與不知曉“鯽魚早餐鋪”的差別嗎?
清晨,0.5至1米的淺灘中蘊藏著豐富的魚獲。當太陽初升,水面便如同煮沸的開水般泛起層層氣泡。水草根部,紅蟲卵在陽光下劇烈扭動,而鯽魚們則循著氣味紛紛涌來。此時,使用短竿掛上濃腥的拉餌,專注于草洞和淺灘的凹坑區域。據上個月釣魚之家的實測視頻所示,淺水區在早上7至9點間的咬鉤率是深水區的三倍。然而,需留意的是,水深一旦超過1米,就無需過分執著,因為鯽魚在享用完早餐后便會離開。
在1.5至2米的緩坡地帶,時常上演“連竿奇跡”。若是遇到陰雨或風大之時,淺水區域的水溫難以提升,鯽魚便會聚集在深淺水域的交界地帶。就在上周,知名釣友“野釣老王”在直播中,僅用4.5米的魚竿,便在中間水層連續釣起17尾板鯽。此處需要使用細尾浮漂進行鈍釣,捕捉那些穩定下沉兩目的真實咬口。有一個小技巧:尋找到岸邊蘆葦倒影的位置,鯽魚在此處才會感到安全,從而愿意開口咬餌。
2.5米的深水區域是解決各種“沒口”問題的好地方。遇到氣溫驟降或岸邊人多的情形,前往深水區域尋找倒樹堆是個明智的選擇。在釣魚時,不妨下重本,將酒米與泥巴混合,捏成拳頭大小后投入水中。所用的餌料需柔軟如棉花糖,因為鯽魚在天氣寒冷時不太愿意追逐硬餌。抖音上的釣友“深水大板鯽”通過實際操作發現,早上在深水區域設餌,比淺灘區域要晚半小時,但釣上來的魚都是半斤以上的老滑魚。
評論區熱議不斷,實戰派紛紛現身:"今晨我依照此法在淺灘垂釣,一旁的老者都看愣了!";“上周氣溫下降時,我在深水區一試身手,竟然釣到了兩條大鯽魚!”;還有認真實踐的釣友:“昨日烈日炎炎河流野釣鯽魚視頻,我在2米深的水域垂釣,卻毫無收獲,一換到0.8米的淺水,魚兒立刻活躍起來,收獲頗豐,這方法果然有效!”
每次外出垂釣,我總會先探查水中的溫度。我的背包里常備著三根釣竿,分別是3.6米、4.5米和5.4米長。抵達水域后,我會先觀察魚星,然后挑選合適的釣具。你打算明天是否也嘗試一下這種“三竿戰術”?若有所獲,別忘了回來分享喜悅,若一無所獲,那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找到魚兒享受早餐的地方。
猜你喜歡
- 2024-07-29 河流野釣鯽魚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