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
_蔡宇
由于日本土地資源匱乏,鰻魚線價格昂貴,傳統的鰻魚養殖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因此,在現代鰻魚養殖業中,發展出了很多集約化養殖模式。 其中,日本鰻魚循環水養殖技術因其自身優勢,深受鰻魚養殖戶歡迎。 日本鰻魚循環水養殖技術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培養高密度的鰻魚苗,而且養殖環境是循環水系統,水資源可以循環利用,大大節省了水資源,提高了單位出苗率。水體,提高了鰻魚養殖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經濟效益。
1、養殖設備
選擇循環水養殖技術的關鍵因素是養殖設備。 農場的位置非常重要。 需要通風良好、遠離污染源、交通便利的區域,以利于鰻魚的養殖和運輸。 養殖場的面積取決于要養殖的鰻魚數量。 不同大小的鰻魚必須分開養殖,因此必須準備多個養鰻池。 通常,一個中等規模的養殖場配備2個用于飼養鰻魚苗的魚缸,2個用于飼養小型鰻魚的魚缸,2個用于飼養中型鰻魚的魚缸,3個用于飼養商品規格鰻魚的魚缸,以及2個備用魚缸。 為了便于池內水的循環,鰻魚池最好建成八角形。 水泥是建造鰻魚池的最佳材料,因為水泥池堅固耐用,不易磨損,方便實用。 如果養殖資金有限,可以考慮選擇聚乙烯薄膜池塘; 或者用水泥砌池墻,用泥砌池底。 或者可以選擇傳統的挖泥建塘的方法。
不同類型的鰻魚池規格不同,其大小根據鰻魚的大小而逐漸增大。 飼養鰻魚苗的池塘面積一般為30~40平方米,深度為50~60厘米; 飼養小型鰻魚的池塘面積一般為100~150平方米,深度與飼養鰻魚苗的池塘深度相同; 中型鰻魚池和大型鰻魚池的深度相同,均為90厘米左右,但面積不同。 大型鰻魚池塘面積一般為200~300平方米,中型鰻魚池塘面積一般為150~200平方米。 。
鰻魚池供水系統根據養殖場條件配置。 一般情況下,供水量為鰻魚池總容積的5%~400%。 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選擇配置較高的供水系統。 供水系統中的水體大部分是地下水,因為地下水水質比較穩定。 鰻魚池的最佳水溫為25至28°C。 為了促進幼鰻的生長發育,養殖戶會用鍋爐加熱塘水,保持水溫; 或者他們會在溫室里建造鰻魚池,以更好地調節溫度,為鰻魚創造合適的生長環境。
鰻魚不能接受強光照射,因此當陽光過強時,必須采取遮陽措施。 可以堵住養殖場的門窗,為鰻魚提供黑暗的生活空間。
2、養殖技術
鰻魚養殖的關鍵在于飼料的選擇和投喂。 選擇正確的飼料進行投喂,有利于提高鰻魚的成活率,提高鰻魚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一)飼料加工
紅蟲通常用作鰻魚的飼料,因為紅蟲營養豐富,基本能滿足鰻魚日常的營養需求。 購買紅蟲時,需要選擇正規廠家,以保證紅蟲的質量。 為了給鰻魚提供更優質的食物,購買的紅蟲需要先進行加工處理。
首先將紅蟲放在流水中放置一天,期間必須不斷地耙洗,頻率為2次/小時,主要是防止紅蟲結團缺氧而死亡,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其次,投喂的紅蟲需要經過兩次以上的破碎爬行,然后將破碎爬行的紅蟲放入循環水桶中進行養殖。
第三,在準備喂食前一小時,需要向循環水桶中注入海水,鹽度控制在5%左右,并添加2.5%的五倍子,對紅蟲進行消毒。
第四,準備喂食時,需要將紅蟲撿起來,用水清洗干凈,過濾干。 為了增加鰻魚的營養,可以在喂食前添加適量的鰻魚復合維生素并混合均勻。
(2)飼料投喂
鰻魚通常一日三餐喂食。 可以在早晚添加適量的鰻魚復合維生素,以增強營養,促進鰻魚的生長發育,提高鰻魚的抗病能力。 鰻魚投喂量應根據鰻魚攝食情況、水溫、當天天氣情況等多種因素合理調整。 養殖戶應仔細觀察鰻魚的攝食情況。 飼料量不宜過多。 最好的情況是鰻魚能在半小時內吃完所有飼料。 飼喂后,應記錄相關情況,以便于后續跟蹤監測。 鰻魚的不同生長階段需要不同的營養。 農民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補充。 例如,幼鰻階段需要適當補充鈣、磷。
3、飼養管理
(一)鰻魚病害防治
人工養殖為鰻魚創造了優質的生長環境,因此鰻魚苗在養殖過程中很少發生疾病,最常見的是解剖病。 安東尼洛普斯寄生在鰻魚的鰓中,引起呼吸困難,阻礙幼鰻的進食,影響幼鰻的生長發育。 幼鰻可能會感染鉤蟲病,這主要是由于紅蟲消除不完全造成的。 花椒病的防治方法比較簡單,可以用硅膠等藥物喂鰻魚。 另外,由于安東尼斑病會因環境不適而離開鰻魚鰓,因此可向鰻魚養殖池注入海水并適當控制育苗水的鹽度,以有效防治安東尼斑病。 現代鰻魚養殖業中,鰻魚養殖場位于海邊,養殖池中適當引入海水,防治淡水中鰻魚引起的疾病。
除了解剖學之外,鰻魚的另一種常見病害是染色體病毒。 該病主要是由于日本鰻虹病毒、歐洲鰻病毒等病毒感染鰻魚所致。 一旦感染,鰻魚的身體通常會變黑,沒有游泳的力氣,有時會流血,鰓上出現黑褐色顆粒。 感染后期,鰻魚內臟逐漸萎縮,脾臟腫大,嚴重時會死亡。 顏色病毒病多在水溫20~25℃時發生,因此防治的最佳方法是控制鰻魚池水溫,盡量保持水溫在25~28℃。 可以適當使用鍋爐對池水進行加熱,以提高水體的溫度。
(2)水體監測
鰻魚的生存對水溫要求較高,因此必須控制鰻魚池的水溫。 鰻魚生長的最佳水溫為25至28℃。 監測池塘水溫時,建議采用聲學溫度場檢測技術。 該技術比較先進,基于斷層掃描和非接觸式溫度場測量。 可以提高池塘水溫檢測的準確性,及時檢測水溫變化。 比熱點測溫更準確、更有效,可隨時使用。 控制水溫,及時調節水溫,為鰻魚創造最佳的水溫環境。
除了監測養鰻池的水溫外,還必須監測池內的水質。 水質的好壞也會影響鰻魚的生長發育。 監測鰻魚池塘的水質本質上是監測池塘內的氨氮容量。 池塘內氨氮濃度不宜過高,否則會影響水中的含氧量,對鰻魚的生存不利。 一旦池塘中氨氮含量過高,很容易導致鰻魚缺氧死亡。 因此,要經常巡查鰻魚養殖場,隨時監測鰻魚池水質。 如果發現池水氨氮含量過高,必須及時更換鰻魚池的水。 可以向鰻魚池注入海水,也可以使用“生態護水靈”溶解鰻魚池中的氨氮。 在日常管理中,應適當投放增氧產品,增加鰻魚池的含氧量。 除了控制氨氮容量外,鰻魚池內的pH值也極其重要。 進行鰻魚養殖前,必須對水源進行全面監測,確保水源質量。 更換鰻魚池水體時,不宜一次性全部更換,也不宜進行大面積排灌。 盡量增加澆水次數,少量換水,減少鰻魚池內的水量和新注入的水量,盡量保持排灌前后水質一致,避免鰻魚變得不適應。
4. 鰻魚的發展史
日本鰻魚是一種逆行魚。 它出生于日本附近的海洋,游回淡水中生長,最后返回日本附近的海洋產卵。 它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沒有固定的居所,因此海洋生物學家加大了對其研究的力度。 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真正了解日本鰻魚在自然環境中的產卵過程和產卵條件,海洋生物學家仍在繼續對鰻魚進行研究。 20世紀20年代,丹麥海洋生物學家將日本鰻魚的發育歷史分為八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海洋中產卵孵化。 這個階段的日本鰻魚正處于幼年階段,形狀像透明的柳葉。 ,稱為柳鰻; 第二階段是幼鰻開始隨洋流逆流向陸地淡水游去; 第三階段是在逆流而上的過程中,柳鰻開始發生形態變化,逐漸變得不成熟,顏色仍趨于透明; 第四階段是幼鰻進入陸地淡水階段; 第五階段是幼鰻逐漸長大,變成黃鰻,此時鰻魚的身體不再透明; 第六階段是黃鱔開始在江河湖泊中生長發育; 第七階段,變成銀鰻,開始發育成雌雄同體的魚; 第八階段是從淡水慢慢游回日本海域,在海洋中繁殖。 直到死亡。 在日本鰻魚發展史的研究中,各流派學者各抒己見,看法不一。 一些研究認為,雄性和雌性日本鰻魚出現在淡水中。 有學者認為,環境和食物對日本鰻魚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 外界因素會限制鰻魚的生長。 鰻魚需要3到20年才能達到性成熟。 在淡水中,日本鰻魚的性發育不成熟,屬于生殖退化。 進入日本附近的海洋后,日本鰻魚的性腺剛剛開始發育,只有產卵地的性腺成熟后才能產卵。
日本鰻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較高,逐漸受到市場青睞。 但天然鰻魚苗產量有限,過度捕撈嚴重影響了淡水鰻魚養殖業的發展。 因此,相關學者開始研究如何培育和養殖日本鰻魚。 日本鰻魚的人工繁育是養殖的首要任務。 苗木的培育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目前仍有大量學者在研究這一課題。 日本的鰻魚養殖始于19世紀末。 1942年,日本鰻魚養殖總面積達到2000公頃,是鰻魚出口大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導致日本的鰻魚養殖業停滯不前,開始走向衰落。 二戰結束后,隨著日本經濟空前發展,日本的鰻魚養殖業也迅速復蘇。 到1960年,日本鰻魚養殖水平已遠遠超過戰前水平。 目前,日本的鰻魚養殖技術仍位居世界前列,鰻魚年出口量遠超其他水產品。
- 上一篇: 大疆池塘養殖的核心技術究竟是什么?池塘養魚技術
- 下一篇: 三亞大東海海豚擱淺網友斥責“游客無知”行為
猜你喜歡
- 2023-11-28 三亞大東海海豚擱淺網友斥責“游客無知”行為
- 2023-11-28 大疆池塘養殖的核心技術究竟是什么?池塘養魚技術
- 2023-11-28 養魚用水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如何選購魚的池塘
- 2023-11-28 養魚技術 (嘿,親愛的朋友們)一個不一樣的印度
- 2023-11-28 養魚技術 “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名單公布
- 2023-11-28 夏季垂釣比賽中的“臺釣”,你知道嗎?
- 2023-11-28 土雞養殖是暴利的十大暴利項目之一,你知道嗎?
- 2023-11-28 廣州白云區裝修市場有哪些地址在哪買好廣州市
- 2023-11-28 1個月前“寶葫蘆”就閉門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