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亞
整理了一些這半年出釣的照片,也順便說一說飛蠅釣法。雖然本人的飛釣水平比較業余,但畢竟也玩了三四年了,還是有一定經驗的。下面就結合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談談我對這一釣法的一些認識吧,希望對感興趣的朋友有參考價值。
(我的裝備,主要是些比較便宜的中低檔竿子。作為一個當代“窮學生”,個人認為裝備能用就行了,至于追求體驗什么的,還是等以后發財了再考慮吧~)
【飛蠅釣法在囯內的可行性】
飛釣,或者說飛蠅釣,相信很多釣友都有所耳聞,是一種主要流行于國外的擬餌釣法。只要隨便在網上一搜就能找到大量的照片和視頻。不過大多數都是關于老外如何在國外溪流釣鱒魚的,給人一種很“洋氣”的距離感,以致于很多國人都認為,這是一種“我們一般人”玩不了的釣法。更有甚者,直接在網絡上發布言論,說飛釣根本不適合中國,并且還有模有樣地列出了各種邏輯自恰的理由。那么,飛釣真的不適合中國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飛釣非常適合國內魚情,而且飛釣在國內玩家手里還進化出了獨一無二的“中國味”。
那些“言之有理”的鍵盤俠們估計多半是刷了幾個視頻就出來紙上談兵的“磚家”,又或是一些淺嘗輒止、自個兒沒玩明白就妄下結論的菜鳥,所道之言不足為信。就像路亞,至今仍有人侃侃而談,說中國不適合玩路亞,而廣大路亞釣友不也玩得津津有味嗎?那些“磚家”的言論且當笑話聽罷。
(咬中毛鉤的小翹嘴。翹嘴魚在國內分布極廣,是一種非常好玩的飛釣目標魚,我個人這半年的垂釣樂趣多半也由它們承包了)
首先,就我個人經驗而言,小時候就發現了家鄉小溪中的馬口魚有追咬落水昆蟲的習性,有時往水中扔一些細小雜物也能引起魚群的“關注”。所以后面接觸到飛釣時,對于這種釣法能上魚是絲毫不懷疑的,入坑后的大量實踐更是直接證實了這一點。
其次,國內有很多種適合的飛釣目標魚(而且很多還是我國所特有的魚種)。就我釣過的水域而言,兇猛性魚類如翹嘴、紅尾這些,雜食性魚類如赤眼鱒、羅非、江鳊、大眼鳊、雅羅等,還有入門級的馬口、白條、藍刀這些,都還算比較容易釣到的魚種。而像鯉魚、鯽魚、草魚、青魚這些“慢性子”魚種也是可以釣到的,只是比上面那些難一點。另外還有一些偏底棲的魚種和分布不太廣、種群數量不多的魚種也是飛釣目標魚,只不過對釣手水平的要求會高一些而已。而北方的一些冷水性魚類如細鱗鮭、北極茴、狗魚這些就更不用說了,妥妥的飛釣目標魚種。
另外,國內自古就有一種以雞毛鉤為餌、以“甩大鞭”的手法作釣水表游魚的釣法,與日本的天展釣法類似,只是會的人極少,流傳也不廣。其實這種釣法完全可以視為飛蠅釣法的一種,因為它的基本原理是差不多的,都是用線的慣性將極輕的擬餌帶出去。由此也可見,飛蠅釣法自古都是適合中國的。
(靳江下游,這半年最常去的河段。粼粼波光與晴空相互映襯,耳邊依稀回蕩著岸邊的浪聲。水面上常常見到嬉戲的野鴨,加上靠近洋湖濕地公園,還常能看到各種水鳥在水邊捕魚。飛釣發源于溪流,但不限于溪流,大水面也可作釣)
【存在的困難】
不可否認的是,飛釣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首先是飛釣的拋投技法。就像騎自行車和游泳一樣,學飛釣拋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上手就會,這就需要我們反復的練習來強化自身對線的感知能力。也正如騎自行車和游泳,“感覺”找到之后就不難了。不過也并不是說一定要學會才能上魚,如果是釣白條這類入門級魚種,拋得不遠其實問題也不大;只要動靜別太大,別嚇跑魚就行。(我第一次玩也不會,但是上魚了。沒錯,就是白條)
然后是資源,讓很多釣友頭疼的問題。其實,只要不是水系分布稀疏的旱地,找魚是不成問題的。至于電、毒、炸之流,相信迫于法律與道德壓力,這種人會越來越少的。不過資源的分布往往不是很均衡:有些地方出門就有魚,有些地方得跑上幾十上百公里才有。這就沒什么特別好的解決辦法了,不過如果真正愛釣魚,距離其實問題也不大。我的所有釣點也是探過和問過之后才知道的,其間也沒少碰過壁,畢竟我這邊也不什么資源特別好的地方。總之“有與無”的問題還是不難解決的,個人經驗:問問漁具店老板、問問釣友,了解附近有哪些河流湖泊、有哪些魚種,總會找到合適的釣點的。
【飛釣的樂趣】
這么說吧,我以前也玩過臺釣、傳統釣、溪流蟲餌釣這些。在鄉間河溝里扯板鯽、扯鯉魚,在山澗溪流中址溪石斑、扯馬口,這些都體驗過,也是有點癮的。但自從接觸飛釣之后,我就再也不想玩那些東西了,可以說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置身河流中,舞動輕盈的飛線在空中劃出道道漫妙的曲線;釣線的末端,是精心綁制的毛鉤。毛鉤輕輕地點在水面上,然后就能清楚地看到魚兒從水底沖上來,一口咬中鉤子……簡簡單單、輕輕松松、樂趣無窮。
只言片語難以盡述,真想了解的還須親身體驗才能知道其樂趣所在。
特寫:釣獲的小翹嘴
【最環保的釣法】
個人認為,飛釣是最環保的釣法,沒有之一,比路亞還環保。
幾乎是零污染就不說了,飛釣群體的漁獵觀念和個體覺悟應該是頂層的了。
重“釣”不重“魚”,是廣大釣友所推崇的一種漁獵觀念,即“釣德”。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沒有這種“釣德”,能做到“留大放小”就算不錯了。而飛釣者群體幾乎人人能做到釣后放流、垃圾帶走,魚護、提桶什么的基本不帶(帶了容易被內行鄙視),并且大多數人都懂釣后解鉤、護魚的技巧,放生成活率極高(說放生的魚活不了的,自己去做做功課吧)。
有意思的是,外國人中不玩飛釣的,對飛釣者也有這樣的誤解:玩飛釣的都是精英階層的人。其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都是社會精英,而是因為他們對釣魚的認識與追求與大多數人不一樣而已。不俗且超前,才顯得這群人非同一般。
(水色與天光)
【飛釣中的思考】
最早對飛蠅釣的雛形有所記載的著作大約是在阿利安所寫的《自然史》一書中,該書的完成年代大致在公元200年。
第一個發明飛釣的人,或許是在觀察到鱒魚進食水面昆蟲后,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如果我用羽毛做一個假蟲子,魚會咬嗎?于是帶著這樣的疑惑做了相關的實踐,然后成功了,然后就有了這種釣法。
反過來想:如果他只想要魚,直接抓一只蟲子串在鉤子上不就完事了嗎,而且還更加高效,何必要搞這么復雜?這就說明,發明者的出發點壓根就不是魚,或者說不單單是為了魚,而是帶著他自己的某些思考。
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想,但事實是:飛釣確實是一種不單單為了魚的釣法。也就是說,與世界上其他的大多數釣法不同,飛釣或許從一開始就不是、或不完全是為了填飽肚子而生的。
只求器物不求思想,是愚昧與腐朽;既求器物又求思想,這才是明智與進步。
如今在中國,相信已經沒有什么人會為了解決溫飽而去釣魚了。既然釣魚已成了休閑娛樂運動,何不放下舊有的原始漁獵觀,迎向科學的現代漁獵觀呢?畢竟不差那一頓肉,帶走垃圾也不是什么麻煩事;更何況,環境保護好了才能更好地釣魚嘛。
飛釣最令我折服的,不是這種方法讓我上了多少多少魚,而是教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其中的價值觀不正是老祖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嗎?不正是當下所推崇的可持續發展觀嗎?
飛釣,這種深刻融合了可持續發展觀的釣法,值得更多的人認識與學習。
特寫:釣獲的赤眼鱒
特寫:釣獲的加州鱸
特寫:釣獲的小紅尾
入門級對象魚:白條
謝謝觀賞!
- 上一篇: 分享如何做窩料,等一些技巧。
-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猜你喜歡
- 2024-01-04 分享如何做窩料,等一些技巧。
- 2024-01-04 不輕信磚家~魚鉤鉤型,大小,顏色到底有什么講究?
- 2024-01-04 防走水的幾種應對方式與調漂方法經驗分享
- 2024-01-04 買不起漁具自己做還不成嗎?都是一雙手別人可以我也可以
- 2024-01-04 警惕!專針對釣魚人的騙局出現!請各位釣友耐心看完
- 2024-01-04 求教~冬釣鯽魚,藍刀鬧鉤采取什么策略應對?
- 2024-01-04 求指教:手工打磨青魚石碰到的各種問題!
- 2024-01-04 大雪紛飛水瓶結冰,體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樂趣
- 2024-01-04 漁具店的小伎倆?請釣友擦亮眼睛,別讓假貨吞噬了健康和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