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亞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所謂釣之道,就該是探索鉤線之間的真髓所在,揮桿之間,與自然對話,釣魚所追求的往往是心態的升華。而釣之技,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小崔曾說的“釣明白”。
前幾日,有幸到平臺辦公地作客,同魚樂總聊到現今媒體環境下更好的傳播釣技釣法方向上具備的有利條件和面臨的難題,其中一個共識是:如果所立之言得不到有效論證,那么即便結論本身正確,仍是不可取的。釣界永遠存在著太多太多的似是而非的釣技論點,給釣友們實現“釣明白”的目標造成了障礙。
這次,平臺推出了“釣技”專題,之前本人發的一篇探討浮漂靈敏度的一篇小文還有幸被列為參考帖子。我想還是本著認真求實的態度,從魚的本身角度,對當下流行或存在較大爭議的幾個說法進行分析。雖說“釣無定法”,但仍希望為希望提高釣技的新手釣友如何能釣的更加明白提供一點不一樣的思路。為了避免因話題過于廣泛而不夠嚴謹,今天主要以自然水域中春季懸墜釣法垂釣鯽魚的釣位選擇為討論背景。
所謂選擇釣位,就是尋找魚窩和魚道處下竿。魚窩是鯽魚長期停留的區域,而魚道是鯽魚在不同區域間巡游的必經之路。以魚的角度選擇魚窩和魚道,需要綜合考慮安全性(聲、光),舒適度(溫度、溶氧量),和食物狀況。
鯽魚是是鯉科鯽屬動物,對安全上的要求即便是馴化程度很高的錦鯉也仍然保留一定的原有習性。下圖左側是晝間拍攝,右側為傍晚拍攝,在其他環境因素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錦鯉成群棲息在有障礙物的角落,而夜間光線降低后,才開始到開闊處游動覓食。
我曾經把野外環境生長的鯽魚帶回,放在不同魚缸中家養,觀察其習性,很大的一個發現就是鯽魚對棲息地的選擇以安全性為首要因素,因為它們總會選擇有障礙物的、光線更低的角落里,即便明亮開闊處放有食物,但也只有夜間和環境絕對安靜時才會出來覓食。
魚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著生活環境——水的溫度變化而變化,而水溫的變化又依賴于氣溫的變化。水溫適宜,魚就顯得活躍,食欲旺盛,繁殖力強。相對于大多數淡水魚類,鯽魚對溫度的適應性非常強,不論是深水或淺水、流水或靜水、高溫水(32℃)或低溫水(0℃)均能生存。在16-25℃的水溫下,鯽魚的活躍度比較高。水下實際溫度,可以通過垂釣一定時間后,鉛墜的表面溫度來進行測試。尤其是日間溫差和晝夜溫差都不大的時候,是最適宜的垂釣時機。溫差不宜過大,這一點非常重要。
鯽魚對舒適度的需求主要包括水體溫度和溶氧量,無論自然水域中的整體環境如何,鯽魚一般都會盡可能選擇更加適宜的溫氧條件棲息。而由于春季氣壓普遍較高、水溫較低,所以水中溶氧量基本符合鯽魚所需。
鯽魚有群集而行,擇食而居的習性,而鯽魚主要以植物性食料為主,比如維管束水草的莖,葉,芽和果實是鯽魚愛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鯽魚最能獲得各種豐富的營養物質。 硅藻和一些狀藻類也是鯽魚的食物,小蝦, 蚯蚓,幼螺,昆蟲等它們也很愛吃。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庫中的鯽魚,也是擇食而居。尤其在較淺的水生植物叢生地,更是它們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們貪戀草根,多數也不游到無草的深水處 過冬。生活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鯽魚,它們是遇流即行,無流即止,擇食而居。冬季多潛入水底深處越冬。
所以,野釣鯽魚選擇釣位,應綜合鯽魚的固有習性,水深選擇應以光線和溫度為主要因素考慮:水體過于清澈時,即使溫度適宜,也要盡量深一點兒,或選擇夜間作釣,以滿足鯽魚對安全性的需求;大水面作釣時,窩子盡量打在安靜且具備食物(草根、藻類),以及一定水下障礙物的淺水區,窩點距離鯽魚原有棲息地越近,誘魚的效果越好;野釣選位要注意做好“相對論”,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深中找淺、淺中找深”,在水域整體情況限定下,某處相對更為適合鯽魚所需的位置便是下竿的最佳之處。
- 上一篇: 【技巧酒米】自制酒米實用又有趣
-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猜你喜歡
- 2024-01-04 【釣技繃桿尖(悶桿尖)】克服嚴重走水終極方案繃桿尖釣黃丫
- 2024-01-04 【技巧酒米】自制酒米實用又有趣
- 2024-01-04 【技巧魚竿配浮漂】如何根據竿長搭配浮漂吃鉛量?這個算法好記
- 2024-01-04 【技巧傳統釣】傳統釣的作釣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 2024-01-04 【釣技一春季釣鯽魚】春季釣鯽魚的幾重點,學會收獲滿滿
- 2024-01-04 【釣技調漂技巧】七星漂雙鉤釣靈調漂技,個人感覺很好用
- 2024-01-04 【技巧―面條作餌】小魚太多,可以用面條試一試
- 2024-01-04 [技巧一鯽魚的生活環境]了解春天鯽魚的生活環境事關魚獲!
- 2024-01-04 【釣技—民間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