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釣
金閣鐵馬巖村
鄧思平/文圖
蓬安有很多古村落:新河鄉涼風埡有紀念三國時期蜀漢鎮將軍王平童年的將軍村;先店鄉有紅四方面軍徐向前元帥戰斗過的銅鼓村;洛迦、福德、銀漢交界處,有佛像眾多的神奇千佛村,還有白蓮教曾經交戰的白云村等等。在蓬安的所有古村落中,還有一個傳說中的古村落,被稱為燕山村,它與合川釣魚城齊名,改變了世界的歷史和進程。被譽為“抗蒙八柱”之一。
據當地縣志記載:燕山村位于蓬安縣河樹鎮燕山村。山臨嘉陵江,懸崖峭壁。山上土地平坦,水源充足。因為“山勢突出,遠看如一座高塔,近看如一只即將展翅的鳥兒,晨起萬云繚繞。低頭一看,似乎并不屬于地球。”這座山看上去就像一座永遠在運動的山,所以人們稱它為云山,也叫云山,又名皮衣山、燕山。云山“有元古村”。山腳下,“藍河”(今清溪河)北流西轉,猶如一條銀色飄帶。早在唐代,山上就有一座“古寺巍然”。 “山頂中間有一個天然的水池,池水不斷流淌重慶釣魚城,與嘉陵江一脈相承,魚不常見,見了就麻煩了。”彭安巖村美麗的風景和神奇的傳說,以及與蒙古軍隊作戰的特殊經歷,使其成為巴迪名山。
1234年,宋蒙聯手滅金后,南宋也不斷出兵北上,恢復中原。宋蒙戰爭不斷。在廣闊的中原大地上,蒙古軍隊充分發揮騎兵優勢,屢戰屢勝。后來南宋的版圖只剩下江南和西蜀的一半了。
在此形勢下,蒙古軍制定了先攻克巴蜀,然后沿長江東進攻占臨安的戰略計劃。此時南宋防御森嚴,蜀道險峻,蒙古軍無法進攻。于是以十萬騎兵為首,從漢中翻過米倉山,入蜀。四川平定制度,使陳龍之被蒙古軍活捉并殺害。在漢州(今廣漢),南宋的西部防線瀕臨崩潰。
面對軍事失利,宋理宗任用湖北人于杰(1198—1253),他是南宋抗擊蒙古的名將。 1236年2月,蒙古軍入侵齊、黃、廣。于受蘄州守軍召喚,協助組織軍民守城,配合南宋援軍,擊退蒙古軍。 1237年10月,于杰率部在趙奎率領下,協助安豐軍杜杲,擊敗蒙古軍,給懷右帶來了太平。次年,朝廷賞賜他有功,升官三品。被任命為知昭新軍、淮東知己部參贊,升工部郎官。同年九月,蒙古統帥察罕進攻滁州。于杰率精銳部隊應戰,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1240年九月,升任淮東提點監,兼知淮安府。負責濠州以東、淮河南北的防御。 1241年秋,蒙古軍察罕出兵安徽壽縣。于杰率船師進攻察罕軍。經過四十多天激戰,蒙古軍節節敗退。拜大理少卿,升為淮東制副使。次年十二月,宋理宗見四川戰局不利,任命于杰為兵部尚書、四川平定使、重慶知府。后又任四川總領事、夔州路轉運使。他還給于杰一項特權:“可以指揮全蜀,服從軍事調度,權利可以方便地行使”。于桀對理宗的信任頗為感動,當即說道:“桀還許諾,十年之內,將蜀國全部拿在手上,還給本朝。”臨行前,理宗還非常嚴肅而真誠地警告于杰:“這應該是西蜀的長遠計劃,而不是暫時的猶豫計劃。”
公元1243年春,于階到達重慶。于階一到重慶,立即展開工作,整頓財政,興農耕,明確賞罰,大力招攬人才。又下令道:“集眾人之意,廣布忠義。諸葛孔明擇蜀,欲知我,若近則到公府,或與郡縣談。”遠則遣之,禮而重之,朝廷不惜報功,而今正是時候。”他對人才的渴求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有識之士前來獻計獻策。于潔的真誠也感動了亳州(今遵義)冉金、冉樸兩兄弟前往四川與于潔相見。冉氏兄弟給于杰的詳細建議是:“蜀口最美的地方是釣魚山,請移居此地,若能找到合適的人,積累粟米來保衛它,那就等于十萬大軍之外。”于杰采納冉氏兄弟的抗蒙戰略方針,以重慶為中心修建了青居、釣魚、大火、云頂等數十座城堡。皆依山而建,臨水而居。各州郡縣都坐落在這樣依山而建的堡壘之中,那里聚集著軍隊和糧食。一旦蒙古軍進攻,軍民就會退守要塞,無法離開,這樣蒙古軍就無法摧毀當地政府,一無所獲。 。這種根據蒙古騎兵特點而制定的好策略,在后來的蒙宋戰爭中發揮了有效的作用。
從北到南,余杰建造的一系列堡壘主要有:
1、大霍(今蒼溪縣),鎮守四川北大門。
2、云山(今蓬安縣)鎮守嘉陵江上游。
3、德罕(今同江縣)依山而建。利州淪陷后,是川北最先進的陣地。
4、白帝(今奉節縣)鎮守長江航道。
5、庫竹(今劍閣縣),依山而建,是成都的北大門。
六、青居(今南充市),鎮守嘉陵江中游,川西、川北、川東的連接點。
七、釣魚(今合川市),橫跨嘉陵江、曲江、涪江入海口,扼守重慶門戶。
八、云頂(今金堂縣)扼沱江外水,控制西部成都平原,保護成都。
后遷至成都,轄彭、郎、奎、和、順慶、隆慶八州,號稱抗蒙八柱。
經過于杰幾年的努力,四川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蒙古軍南下是勢不可擋的,現在卻成了蒙古軍動不動就寸步難行的局面。
為了保衛家園,報答理宗的信任,于杰用了八年時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戰區城防要塞防御體系,恢復了人們抗擊蒙古的信心。他還多次主動進攻蒙古軍。
1245年夏,于杰趕往彭州云山城,視察落實戰備部署。受到云山軍民的熱烈歡迎。于杰在云山城守將張大岳和轉運使石澤山的帶領下,視察了云山城的防御情況。他看到云山城位于一座山巔之上,周圍都是懸崖峭壁。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川東北部的重要要塞。門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余杰邊走邊看,聽取了張大岳和石澤山的匯報,對云山城的戰略部署和軍民士氣給予了高度評價。但針對城堡規模較小、民居、市場、軍營混雜等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于是他下令“分居、分市”,加固城堡,修建國學,修建孔堂、廟宇、祠堂,決心把云山城打造成中游的堅固堡壘。嘉陵江和川東北地區與蒙古軍進行了持久戰。
從1245年夏天開始,云山軍民按照于杰的部署,“齊心協力”,晝夜動員,于1251年完成了全部建城任務。有內外城墻三道,城池十二座。城門外,沿著群山環抱的城堡綿延數里。同時,彭州府及虢州屬的瑯池、彭池、相如縣城上移。云山暫時成為一州三縣的治所。為云山城堅持長期抗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1251年,彭州軍民為紀念余杰遷府縣功績,在三堡西門外的懸崖上刻下了著名的“遷徙碑”。云山城也成為當時彭、營、夷三國的政治、軍事中心,也是嘉陵江中游對抗蒙古軍的重要據點。
公元1246年春,云山城設郡后,山城建筑全部建成之前,擅長山戰的蒙古將領王德臣率兵進攻云山城。他們遭到山上守軍滾木頭、石塊的攻擊。他們放箭,用石塊砸碎,用刀或矛砍殺沖到村門口的蒙古軍隊。他們接連擊退蒙古人的進攻,王德臣的坐騎被殺。蒙古軍傷亡慘重。蒙古將領王德臣的弟弟王之臣被守軍飛石擊中,死在云山城下。王德臣見勢不妙,只得下令撤軍。云山城建州后,第一次保衛戰就取得了勝利。
此后,云山城在抗蒙戰爭中一直扮演著據點的角色。云山軍民憑借有利地形,共同保衛。蒙古士兵面對陡峭的懸崖無法施展馬術,屢戰屢敗。該山成為蜀川抗蒙八柱之一。公元1256年,彭州軍民在城東門外懸崖上刻下了著名的“保佑紀念碑”,詳細描述了云山軍民齊心協力抵御敵人的故事。整個“保佑紀念碑”共數百個大字,刻在陡峭險峻的懸崖上的一塊巨石上。字大如斗,氣勢磅礴,文筆有力。雖然經歷了近八百年的滄桑,但依然保存完好。
如今,在東寨門仍能看到一座拱形石門。大門高大堅固。大門是用巨石、石灰、糯米漿等材料砌成的。它非常強大。石門正上方有一座半圓形石拱門,上書大四行字“天外一峰”。字大如碗,文筆鏗鏘有力。碑文年代為清朝咸豐年間,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東寨門附近的石崖中有菩薩三尊。這就是清平寺原址,早已消失。相傳文革期間,幾尊菩薩像被搬下山。后來,一些信徒抬著菩薩,把他放回了原來的地方。天氣晴朗,炎熱,但菩薩所到之處,陽光卻是陰沉的。它的神靈已成為人們長期的“談資”。
1255年,蒙古貴族集結了云貴各族數萬大軍和北方的大量援軍,從南北向進攻四川。蒙古軍隊勢不可擋。余杰、張應祥、世賢、孔憲等四川名將與各路起義軍民浴血奮戰。兩軍血流成河,尸山堆積。然而蒙古軍并沒有攻破山城,最終撤退。但非常不幸的是,事情發生后,不顧政事的宋朝卻寧愿相信奸臣的貪婪之言。據傳,于杰在四川糾集眾人造反,欲自立“蜀王”。因此,他被剝奪兵權,貶回家鄉。于杰看到自己的衛國熱情被澆滅,山河破碎,復國無望。他心中充滿悲傷和激動,不久就郁郁而終。
云山軍民驚聞愚公去世,哀號聲動大地。施公哭道:“愚公去世,毀了我們的長城,國家何時才能完成?”
1258年,蒙哥汗率十萬大軍攻蜀。攻占朗州府所在的大霍城后,他親自率軍向云山城進發。十二月乙酉日,入云山城,指揮攻城。他吸取王德臣攻城失敗的教訓,采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想想小云山城。山高坡陡。長時間的圍困,必然導致云山城飲水困難,彈藥糧食耗盡。無需一兵一卒即可將其攻陷。但云山城頂的平壩內有一潭,終年碧水盈盈,四季不涸。相傳此池有一泉,直通距山數十里的嘉陵江。因此,池水常年不干,故名“生生池”。數日后,見敵軍毫無攻城跡象,張大岳、石澤山識破了蒙軍的計謀。這一天,特意讓將士們從天生池里撈出鮮魚,將蒙古軍陣中儲存的和樹豆腐、糧食等扔出去,并大聲說道:“蒙古韃靼們,你們想吃鮮魚嗎?”還有豆腐?”蒙哥汗看到,在圍城之下,守軍還有水養魚,還有糧食做豆腐,所以他預計這座山城會有充足的儲備,可以備戰。于是利用投降將領楊大元誘降。楊大元用箭射入一封給張大岳的信,說:“南宋腐敗,皇帝昏庸,奸臣禍國,逼死余杰,毀壞長城。張將軍太有才華了。”戰略必須是為全城軍民著想。云山和孤城遲早都會被攻陷。到那時,雞狗都沒有了。這絕對不是將軍想要的。為什么不臣服于蒙哥寒呢?將官高祿,俸祿豐厚,城中百姓得以保全。張大岳見狀心灰意冷,向蒙古軍投降。
張大岳的叛使堅持抵抗蒙古,石澤山因此受到內外夾擊。由于寡不敵眾,石澤山只得在與不足百名侍衛的激戰中撤退。他在州政府大院與敵人殊死搏斗,最后為國壯烈犧牲。
云山城被蒙古軍占領,成為蒙古軍元帥府所在地,后來又成為彭州總督府所在地。直到1278年,它一直是蒙古軍隊征戰川南時的總司令部。
1259年,蒙古軍攻克彭州云山、南充青居山,進而進軍河州。在河州釣魚城,他們遭到河州知縣王建的堅決抵抗。當時,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古第三代可汗蒙哥率領的騎兵大軍,橫掃歐亞大陸,氣勢磅礴。無論走到哪里,他們都所向無敵。蒙哥因此被稱為“神鞭”。正當他動員殘存的將領,決心消滅南方的時候。宋朝統一中原時,誰能想到,從西北進軍的軍隊,憑借著精兵強將,被堵在巴蜀,損失了兵力和將領。蒙哥一怒之下,率領四萬精銳騎兵親自上陣。次年二月,兵臨釣魚城。蒙古軍苦戰四個月,卻未能攻破釣魚城一角。于是王天閣元帥向蒙哥皇帝建議,在釣魚城前筑臺建樓,高高豎起旗桿,然后派士兵爬上旗桿窺探城內情況。一次不行,他就得爬第二次。最后,王天哥自己爬上了旗桿。可就在這時,王漸卻下令炮擊。濃煙之中,旗桿爆炸,蒙古軍元帥當場斃命。轉眼幾個月過去了,憤怒的蒙哥親自指揮進攻釣魚城的兩座城門。守城軍民集中優勢兵力頑強抵抗。在炮聲轟鳴、萬箭齊發的激戰中,蒙哥中箭墜馬。他只得下令撤退,退回溫泉寺(北碚北泉公園內)療傷。 。沒想到他的傷勢很嚴重,已經沒有辦法挽救了。同年八月,圓寂于溫泉寺寒寺。
蒙哥死后,蒙古軍被迫撤退。因此,研究歐洲戰爭史的西方學者認為,由于“神鞭”蒙哥汗在重慶釣魚城的慘敗,阻止了蒙古騎兵大軍繼續征服歐亞大陸。而歷史,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是從這里轉向的。
明朝末年,云山城是張獻忠農民軍與地主武裝的“義軍”多次戰斗的地點,死者數萬人。 《彭州志》:“后來,李光啟、榮弘和尚,撿拾積尸埋葬,覆蓋數萬。”
1933年初冬,云山屬川陜革命根據地。是紅九軍的重要防御據點。紅軍81團一個排和游擊隊,只有500多人,為掩護主力北撤,浴血奮戰。他們勇敢地抵御了楊森部混成旅和南充精煉營4000余人的進攻。他們堅持了三天三夜,順利完成了掩護任務。在群眾的幫助下,只剩下少數人堅守陣地,其余的人則從懸崖下山轉移到了村北。
1985年,云山古城被蓬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新成立的蓬安縣旅游局邀請四川省旅游規劃設計院對云山古城進行旅游發展規劃。 2005年,云山古城旅游發展規劃納入蓬安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啟動云山古城旅游綜合開發。規劃建設紅軍紀念館、南宋軍民抗蒙紀念館、南宋一條街。并將其建成蓬安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南宋到現在,已經有近千年的時間了。從云山城的名字到燕山村的名字,一頁頁的歷史告訴人們:那是一段偉大的時代,那是一段輝煌的歷史,那是一段英雄的傳奇。那雄偉、榮耀、傳奇不僅屬于歷史、屬于英雄,也屬于勤勞勇敢的蓬安人民!
歷史從未被遺忘——彭安巖村永遠!
關于作者:
鄧四平,男,漢族,1974年5月15日出生,四川蓬安海天人,畢業于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1989年以來,在《中國教師報》、《中國旅游報》、《青年作家》、《四川日報》等各級各類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400余篇,報刊文章數萬篇。曾獲國家、省、市文學獎,多篇論文入選各類文學選集和中小學生語文單元試卷。其中《醉憶故鄉香》等散文作品入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的現代經典閱讀教材。近年來,他創作的城市形象標語在全國標語征集活動中榮獲數百項獎項。 2014年,在南充電視臺《南充人談南充》中教授6集電視專題節目《往事名人與蓬安》。 1995年、2004年兩次被蓬安縣委、縣政府授予縣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2006年被蓬安縣委、縣政府授予全縣文化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07年獲首屆蓬安相如文學創作獎。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連續四年被蓬安縣委、縣政府授予蓬安旅游先進個人榮譽稱號。自2008年以來,已收到群眾捐贈的橫幅100多幅。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猜你喜歡
- 2024-10-09 重慶重慶釣魚城景點地圖
- 2024-09-30 周末五一游重慶釣魚城
- 2024-09-29 最新重慶釣魚城消息
- 2024-09-29 最新重慶釣魚城
- 2024-09-29 最新重慶釣魚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