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視頻 > 四海釣魚 > 裝備發燒友
點擊進入主題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18日訊(記者梁振文)170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但在老松桃人的心中,卻有著特殊的意義。 它講述了一個人通過人力征服自然的故事。 壯舉。 7月18日上午,參加“海南奮進世界共享”——2021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規劃發布一周年全媒體海南旅游交流推介活動的嘉賓來到儋州松濤水庫市內了解松濤水庫建設歷史,乘船游覽水庫美景,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儋州市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浩 攝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儋州市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浩 攝
松濤“170”文化廣場位于儋州南部蘭陽鎮潘家里苗族聚居區。 這里民風淳樸,是革命老區之一。 同時,也位于海南中部瓊中、白沙、儋州市縣交界處。 周邊市縣旅游資源豐富,旅游交通十分便利。 向南50公里可到達白沙縣和鶯歌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向東20公里可到達黎族3月3日的發祥地、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黎母灣瀑布等; 向北20公里是蘭陽溫泉度假村,30公里是儋州市那大鎮; 西與南豐鎮松濤水庫管理區連為一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俯瞰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浩 攝
上午11時許,全媒體采訪團來到松濤壩“170”文化廣場。 廣場于2013年開工建設,2014年竣工,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 廣場上有:建水庫時的水泥滾筒、新建的松濤水庫創始人雕像、文化長廊。 廣場文化長廊詳細介紹了建設的艱辛,展示了水庫建設的歷史和水文化的精神文明。 建造。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儋州市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浩 攝
“170是一個高度,當時沒有大型設備,也沒有水泥混凝土,建設者們依靠手推車,用‘土法’將土層一層層壓實,最終建成了大壩。” 松濤壩管理區書記、主任張祖宏介紹,20世紀50年代,海南多地遭遇干旱,土地無法耕種。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和國內對橡膠的迫切需求,松濤水庫于1958年7月8日開工建設。按照要求,松濤水庫建設要一年防洪,兩年蓄水。
“當時國民經濟困難,沒有重型機械,只能依靠人力。” 河北新聞網編輯紀丹欽佩地表示,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夜,建設者們日夜不停地往大壩里裝土,人們都停止了工作。 馬不停蹄。 如果沒有土壤壓實機,則使用平壓路機壓實。 如果遇到粘性土壤,請使用角式破碎機。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儋州市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浩 攝
張祖紅說,當時工地山頂上,土場旁到處紅旗飄揚,人山人海,火勢如火。 1959年2月,松濤水庫建設已完成截流,但引水洞尚未開挖,導致南渡河水位日益上漲。 最危險時,圍堰高度達146米,水位已達144米。 與此同時,海南汛期即將到來。 據專家測算,只有在汛期前將大壩修筑到海拔170米的高度,配合導流洞泄洪,才能保證防洪。 1959年5月,由于汛期降雨量持續增多,加上國家經濟困難,農民工口糧由每月42公斤減至38公斤,干部口糧??由每月28公斤減至24公斤。每月公斤。 油、肉也相對減少,施工人員的身體狀況也有所下降。 減少,可能出現水腫、肝炎、夜盲癥等癥狀。
1959年8月5日,主壩按時填筑至海拔170米,標志著第一期防洪工程取得巨大成功。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儋州市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浩 攝
60多年來,松濤壩像勇士一樣守護著身后的天湖,成為海南經濟特區建設的先鋒和發展后盾。 60多年后的今天,松濤壩依然充滿生機。 它不但沒有衰老,反而變得更加雄偉、雄偉。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儋州市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浩 攝
“海南努力共享世界”——2021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規劃發布一周年。 全媒體海南巡演交流推介活動從7月16日持續至7月23日。八天時間,從北到南,來自全國各地的全媒體編輯記者深入海口、瓊海、萬寧、儋州、瓊中、五指山、樂東、三亞等市縣體驗海南濱海度假、美麗鄉村、熱帶雨林等旅游產品,感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新面貌。
本次活動由海南省委網信辦指導,海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承辦,海南省水務廳、海口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旅游文化局、三亞市委宣傳部、萬寧市委宣傳部、五指山市委宣傳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樂東黎族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協辦碧桂園海南大區、三亞海旅免稅城、三亞天涯海角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三亞海昌夢幻海洋不眠城、三亞大悅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三亞機車餐飲有限公司提供特價支持。
猜你喜歡
- 2023-11-25 松濤水庫 3月1日起水庫啟動為期四個月禁漁期
- 2023-11-25 海南省松濤水庫水資源論證項目采購項目的潛在供應商
- 2016-11-06 《野釣江湖》第19期 海南松濤水庫釣鰱鳙
- 2013-10-20 《游釣中國》第55集 松濤水庫釣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