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視頻 > 四海釣魚 > 裝備發燒友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游魚類,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分布于東亞大陸架及其主要河流。 它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洄游魚類,是長江中唯一已知的秋季繁殖的魚類; 是長江魚王、近海好客,是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品種; 它被冠以“中國”的名字,見證了無數的歷史,與中華民族有著深厚而綿長的淵源。
它是見證了無數歷史的“中國之魚”
中華鱘的自然地理分布區域非常廣泛。 從北到南包括朝鮮半島西部黃海,東至日本九州島附近,南隔臺灣海峽,南至海南萬寧海。 分布于海岸線水深小于200米的地區。 米的大陸架; 它們可以通過河口進入中國許多大江大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之魚”。
有中華鱘記錄的河流有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西江等。 只有珠江西江和長江有產卵場或地理種群的記錄。 然而,自上世紀末以來,只有長江有中華鱘的記錄。 也就是說,長江是目前唯一有中華鱘及其產卵場的河流。
魏其偉《從中華鱘的生活史分析中華鱘物種保護:困境與突破》
長江,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鱘一生牽掛的故鄉。
是無奈登頂的“長江魚王”。
據研究測算,中華鱘的體長可達4米,體重可超過700公里,個體壽命可達40年。 雖然與同樣生活在長江、體長可達7.5米的“世界最大淡水魚”白鱘相比,中華鱘還是相當“小”; 但遺憾的是,長江中并沒有白鱘的蹤跡。 。 由于2003年初誤捕、救救、放生的最后一條活體白鱘的監測信號消失,長江中再也沒有發現白鱘的蹤跡。 專家認為,根據科學證據,白鱘已經可以被判定已經滅絕。
從此,中華鱘成為新的“長江之王”。 然而,以中華鱘為代表的長江水生生物的整體生存狀況卻令人擔憂。 據長江專題調查報告顯示,長江有記錄分布的魚類有448種,但未采集到的有130余種(占長江分布魚類總數的29.9%)。 )。 有的可能是因為資源極其稀缺,沒有采集到。 收集后,一些物種如鰣魚和鯰魚可能已經滅絕。
北京海洋館專題《國寶中華鱘:來自海洋的問候》北京海洋館
它需要淡水“產房”和遙遠的大海
由于逆流遷徙的性質,中華鱘具有調整身體適應咸水和淡水環境的特殊能力。 這使得中華鱘擁有非常廣泛的分布范圍,但其返回河流上游產卵的習性也帶來了“成敗”的挑戰。
中華鱘的一生生于江河,長于海中,從淡水產卵場開始,經過魚苗孵化、躲藏、灘涂淺水區覓食,最后轉化為小魚游弋的河口。到海里去喂養和生長。 十幾年后,即將性成熟的中華鱘找到了通往長江口的路。 夏季逆流而上,到達上游產卵場越冬,并根據水情來回洄游。 第二年秋季,親魚再次進入產卵場自然繁殖,然后沿河返回大海。 整個淡水和海水生活史比例為長江:海洋≈1:9。 每個生命史、每個棲息地都很重要:
01
產卵場
前一年從海里洄游過來的中華鱘,會在第二年的秋天找到世世代代銘記的產卵場進行繁殖。 在地形特殊、卵石適宜的河床上,河水沖刷河底后,性成熟的中華鱘在一定時間開始批量產卵。
中華鱘對“產房”的要求非常高。 流場、河床水質布局、水溫等條件對于這種產于河底的粘蛋的自然繁殖和胚胎發育及生存極為重要。 葛洲壩截流前,它們的產卵場覆蓋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共計約600公里。 但攔截后,原來的產卵場全部無法使用。 目前,僅在葛洲壩以下約4公里的河段形成了一個新的、唯一已知的“合格產房”。
在我國,秋季繁殖的生物,尤其是魚類很少。 中華鱘是目前長江中唯一已知在秋季繁殖的魚類。 大型魚類選擇了秋季繁殖生態位,具有非常獨特和重要的生態意義。 但有研究指出,秋季中華鱘繁殖季節葛洲壩下水溫較高,是壩下自然繁殖的重要障礙。
自然繁殖的中斷是中華鱘生命史的關鍵環節,也是當前中華鱘保護的最大困境。
02
遷徙通道
中華鱘親魚和幼魚都需要經過長江干流漫長的洄游通道。 歷史上,其長度可從長江口至金沙江計算,最長可達3600公里。
成魚在繁殖季節逆流而上,在深池區域暫居,可以幫助中華鱘完成脂肪轉化和性腺成熟。 旅程越長,成熟度就越高。 無論是完成繁殖的親魚還是剛剛孵化的幼魚,都需要完成數千公里的順流而下的旅程,這也是一段不斷躲避敵人的艱辛旅程。 產卵后,中華鱘順流而下,不能吃任何東西,而幼魚則會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洄游、覓食、隱藏、棲息,長達6個多月的時間。 它們會利用卵石河床隱藏和避免傷害,并利用淺河水域或沙洲淺灘覓食和生長。
中華鱘幼魚的早期生活史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認為,“印記行為”可以幫助它們在成年后進行生殖遷徙回到出生地,并且很少誤入歧途。 然而,它們的早期生活史在大壩關閉后縮短了1000多公里。 其他人類開發活動造成的河床變化也顯著增加了通關和升級的難度; 過度捕撈、非法捕撈、航運、涉水工程、污染等也可能構成致命威脅。
03
長江口
無論是成年中華鱘還是幼年中華鱘都必須適應長江口的淡水環境。 每年7月至8月,人們逆流而上返鄉,次年完成產卵后,由此進入海洋。 受精卵在產卵場孵化,隨水漂流1600多公里長成幼魚。 4月至8月,他們抵達長江口的“幼兒園”,為入海做準備。
長江口營養豐富,底棲動物豐富,東海高咸水與長江淡水猛烈交匯。 中華鱘停留在長江口育肥,完成滲透壓調節過程,以適應海水的高滲透壓環境。
幼魚在河流中下游的旅程中,以沿岸淺水區的底棲動物為食,如水蟲、搖蚊幼蟲或浮游動物。 當它們到達長江口時,可以跟隨潮汐在灘涂上覓食底棲動物。 蝦和螃蟹已成為他們最喜歡的餌料。 長江口是中華鱘幼魚入海前的重要覓食地。 幼魚還在長江口調整身體的滲透壓,完成相關組織器官的適應性發育,為海洋生活做好準備。 這就是為什么長江被稱為中華鱘的“幼兒園”。
04
海洋
中華鱘入海后90%以上的生長發育周期都在沿海大陸架地帶度過,主要集中在人類活動干擾較強的近海海域。 他們吃大量的底棲魚類和軟體動物。 因此,底棲生物豐富的東海、渤海、臺灣海峽和南海北部地區,不僅是中華鱘生長發育的“覓食地”,也是中華鱘的主要棲息地。棲息地。 空間。 但近海船舶、污染、赤潮等都會對中華鱘的生存產生影響,尤其是海洋捕撈。 一條放生的中華鱘被監控,在寧波海域被意外捕獲四次,最終死亡。
2017年11月7日,舟山群島海域,漁民在高網水域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長約170厘米、重31公斤的中華鱘,后將其放生。浙江在線/李浩澤
然而,目前對中華鱘幼魚入海后生活史的研究還很少。 目前對中華鱘的研究、保護和繁育工作大部分是在淡水環境中進行的,其在海洋環境中的生活,包括攝食方式、生長過程、海洋生境分布等都與基礎研究相關。非常缺乏,更不用說保護策略了。
中華鱘在物種進化、江海聯系、物種遺傳資源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縱觀江河海洋魚類生活,中華鱘的生活史進程和種群豐度與其所生活的區域環境質量密切相關。 因此,中華鱘是江河、海洋的重要指示種和傘種。 我們的江河海洋保護得好不好,中華鱘有重要的發言權。 留給它和人類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中華鱘的搶救保護是一場與滅絕速度的賽跑
2021年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結果顯示,在目前已知的唯一天然產卵場葛洲壩下游,已連續5年未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跡象。 2021年,監測發現野生中華鱘返壩產卵。 野外養殖的中華鱘數量僅有15尾。從目前的保護狀況來看,中華鱘自然種群已命懸一線,而人工保護的種群質量卻令人擔憂。
“如果中華鱘滅絕了,這不是魚類的災難,而是江河海洋的災難。” 多年前,時任中國水產科學院首席科學家、被譽為“中華鱘之父”的魏其偉研究員曾這樣評價。
東海水產研究所馮光鵬研究員分析了野生種群數量仍在快速減少的原因。 一方面,自然種群、中華鱘親魚和幼魚資源急劇下降,其棲息地葛洲壩水文條件發生變化,產卵場條件嚴重退化。 不能滿足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條件; 另一方面,它是人工種群。 中華鱘人工保護群體的能力和規模有限。 人工養殖中華鱘最終性成熟率不足1%,繁殖能力降低。 產卵群體數量得到補充。 嚴重不足,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恢復自然資源所需的釋放規模。
如果我們想讓中華鱘“長生不老”,
需要在整個生命史中對河流和海洋進行基于科學的協調保護
盡管每年人工保育和繁育項目放流數萬尾二代甚至2.5代中華鱘用于野生種群重建,但效果并不明顯。 多位專家指出,以往的釋放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標準化、對釋放效果研究重視不夠、相關基礎研究成果嚴重缺乏、盲目性等。中華鱘野生種群亟需“科學有效放流”的指導和規范,尤其是符合“生活史”特點的放流規劃和實踐。
4月9日,三峽公司科普放流活動,向湖北宜昌長江三峽公司/劉康放流了20萬多尾第二代中華鱘
保護“有活力的”親魚需要的不僅僅是育種計劃。 還要求科學加強對其整個生活史野生棲息地的保護,如清理洄游通道、修復壩下產卵場、修建仿天然產卵場旁道擴大天然產卵場等。 配種; 了解中華鱘近海生活史,建立海洋保護區,提高后代成活率,系統構建“陸海陸”接力物種保護行動,實現污染治理、休漁等江海聯動,建立以國家為主體的跨部門的跨部門體系。 保護協作和安全系統并增加社會參與。
拯救中華鱘是一場與滅絕速度的賽跑。 只有著眼于恢復中華鱘自然繁殖,抓住長江十年禁漁窗口期,長江保護與海洋保護協同,實施中華鱘全生命周期長效制度。中華鱘從出生到繁殖(至少15年)只有通過性保護,才有希望延續和恢復中華鱘的自然種群。
保護中華鱘需要全社會從認識做起
2020年,全國中華鱘保護聯盟年度工作會議決定,將每年3月28日定為“中華鱘保護日”。 2022年第二個“中華鱘保護日”主題為“保護中華鱘,從了解開始”。 各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鼓勵全社會了解和參與中華鱘保護。
3月28日,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聯合中華鱘保護聯盟在湖北武漢召開的中華鱘保護座談會上發布了2021年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結果,并發起成立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 它還建議將中華鱘的中華鱘保護范圍從長江流域延伸至近海海域。
“中華鱘保護研討會”在武漢漢口江灘漁碼頭召開 CCF
寧波海洋世界中華鱘科普活動騰訊網
為了保護中華鱘,政府和社會都開始發力:2015年,農業部正式發布《中華鱘救助行動計劃(2015-2030年)》,從了解中華鱘入手,推動各項保護措施的落實。 。 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的逐步實施、“十年禁漁”計劃、《長江保護法》的出臺,給長江中華鱘的生活史帶來了希望。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預計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到本世紀中葉,中華鱘自然種群將明顯恢復,棲息環境明顯改善,人工種群保護體系將更加完善,種群將穩定健康,而以中華鱘為代表的珍稀水生物種的保護過程將為我們帶來“與自然共生,讓自然變得更美好”的美好未來!
行動! 共創美好未來!
編譯:李寒初、王茜、范鵬
技術支持:魏其偉研究員、馮廣鵬研究員
參考:
魏其偉. 從中華鱘生活史分析中華鱘物種保護:困境與突破. 湖泊科學, 2020, 32(5): 1297-1319. DOI:10.18307/2020.0509
報紙。 中華鱘保護日:連續5年監測不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
視頻簡介
鱘族群是進化樹上的獨特單元,也是衡量北半球物多樣性的可靠指標。始熊貓化的地質年代才800萬年,鱘化石則可追溯到中生代三疊紀;也就是說它們曾與恐同時代活,是真正的“中活化”。...
猜你喜歡
- 2023-11-12 陽光釣魚網廣州論壇交流區之廣州哪個島嶼最好玩
- 2023-11-12 東峻鯽經典搭配,釣鯽魚用什么樣的餌料效果最好?
- 2023-11-12 池塘牙鲆養殖池與對蝦養殖的操作簡單等特點!
- 2023-11-12 三次生物大滅絕都沒有因此消失的三眼恐龍蝦
- 2023-11-12 釣魚高手最常用的調漂模式,后悔之前都是一知半解
- 2023-11-12 適宜十二生肖養魚的數量和顏色都有哪些?
- 2023-11-12 (釣魚學堂)冬春釣鯽配方及配方
- 2023-11-12 在野河釣魚,調漂是比較關鍵的一個步驟
- 2023-11-12 子線的長度對釣魚有著很大的影響,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