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視頻 > 四海釣魚 > 裝備發燒友
7月下旬的吉林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稻田管理的關鍵時期。 在前往鎮賚縣的途中,“保護黑土,建設大糧倉”線上主題活動采訪團看到,到處都是綠色的稻谷隨微風起伏,遠遠望去就像翻滾的綠波。 最吸引采訪組成員目光的是一個帶有“稻蟹共生”標志的大米基地。
鎮賚縣是吉林省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區縣,種植面積145萬畝。 “稻蟹共生”種植方式的引進,源于基于當地生態農業理念的有益嘗試。 20多年前,這里還是鹽堿地,水稻畝產不高; 還有不少農民在湖里養螃蟹,造成水體氮、磷污染。 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系統。
如何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提高水稻產量、增加人民收入? 經過一番探索,鎮賚縣最終決定向氣候條件、土壤條件極為相似的遼寧省盤錦市學習,從2018年左右開始嘗試稻田養蟹。
稻田里的小螃蟹(資料圖)
“簡單來說,‘稻蟹共生’生產模式就是通過養殖螃蟹來改變稻田的生態環境。” 吉林浩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土地管理部經理卞忠和說,河蟹和水稻是黃金組合。 河蟹喜歡吃田螺、水生昆蟲、雜草等危害水稻生長的動植物。 它們的排泄物含有水稻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營養物質。 稻谷高大挺拔,可為河蟹提供遮蔭和庇護,有利于脫殼和生長,避免有害生物; 此外,河蟹還是有機水稻種植的“天然監視器”,因為化肥會使稻田水中的氮、磷含量異常升高,導致水質惡化,危害河蟹的健康,甚至導致稻田水體氮磷含量異常升高。致他們的死亡。 農藥使用不當可能直接導致河蟹死亡。 因此,“稻蟹共作”種植的水稻往往是有機水稻。 “不追肥、不施農藥。”邊中和說。
2019年,鎮賚縣越冬蟹苗培育成功,結束了該縣必須大量收購蟹苗的歷史。 也減少了蟹苗運輸過程中的損失,保證了蟹苗的身體狀況,為養殖戶節省了成本。 經過多年的生態治理,鎮賚縣現水稻綜合種植面積12萬畝,蟹類養殖面積1萬畝。 據專家測算,稻田放養稻蟹綜合種養模式,可實現稻蟹畝產15公斤,有機稻畝產500公斤。 稻蟹每畝綜合增收可達1000多元。
7月下旬,鎮賚縣水稻基地水稻長勢良好(新華網記者孫秉杰攝)
有了好的生產模式,還得靠技術來幫忙! 近年來,公司陸續引進直升機開展防治稻瘟病、葉枯病等植保作業。 “這種植保作業每天可有效噴灑15000-20000畝,每畝用藥量和用水量在500ml左右,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水資源,還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紋枯病,能防治稻瘟病、水稻黑穗病等,提高水稻產量。” 吉林浩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經理宮福鵬表示,通過植保飛機作業,近年來沒有出現稻瘟病發生,每公頃水稻產量也提高了50%。 1000公斤到1500公斤。 。
稻與蟹共生,水被蟹肥,米被水香。 兩者是互惠互利、互補的。 精心培育的蟹飯,口感軟糯,氣味香甜。 不少國外經銷商前來參觀考察,并與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合同,將鎮賚弱堿大米、蟹田米銷往全國各地,讓消費者吃上肥蟹、吃上好米。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還為農民帶來每畝地400-600元的收入,實現一地雙產,增加了農民致富的途徑。
為實現水稻生產全機械化,公司科研團隊建設了兩座百噸/批次智能催芽車間,解決水稻浸種、催芽生產過程中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標準不規范的問題。 200噸種子浸種催芽,可提供5萬畝土地的發芽需求...
放眼望去,如今的吉林黑土地上不僅有“傳統”的土地保護農業,還注入了“科技含量豐富”的現代農業,呈現出“稻蟹共生”等美好的生態農業畫卷。 它正在眼前的黑色大地上緩緩展開!
“未來的鄉村應該是原始的,鳥語花香,到處都是熱鬧的景象。稻田養螃蟹,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還能獲得水稻和螃蟹的雙重效益。” ”。 思考鄉村振興的未來,卞中和解釋道。 (記者孫秉杰)
視頻簡介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據專家測算,稻田放養的稻蟹綜合種養模式,可實現稻蟹畝產15公斤,有機稻谷畝產500公斤,每畝稻蟹綜合增收可達1000元以上。稻蟹共生,水因蟹而肥...
猜你喜歡
- 2023-11-11 獎金上百萬,冠軍送豪車釣魚比賽火遍全國
- 2023-11-11 金華燕語湖首屆全國釣魚人運動會(快手杯百萬大獎賽)圓滿落幕
- 2023-11-11 (釣魚技巧)磯竿遛魚的常見原因及解決辦法
- 2023-11-11 圖解七綁鉤圖解十綁魚鉤圖解,綁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2023-11-11 釣魚幾支海竿比較合適當然越多越好…
- 2023-11-11 大鯢怎么養,大鯢飼養過程中要注意哪些細節?
- 2023-11-11 (釣魚技巧)野釣鯽魚魚餌配方及釣鯽魚的中藥配方
- 2023-11-11 關于大部分觀賞魚的壽命問題,你知道多少?
- 2023-11-11 大鯢養殖 農業部印發《關于加強大鯢資源保護規范經營利用管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