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巧
為端木幼兒園提供服務
設計計劃
我一直在思考科學活動尤其是動物探索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僅僅觀察是不夠的,簡單的教學顯得過于枯燥,不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讀完繪本《蚯蚓日記》后,我受到啟發——也許我們可以將繪本與科學活動結合起來,看圖與探索觀察結合起來,猜測與驗證結合起來。 因此,特意設計了本次活動。
1.繪本選擇
首先,我拿了一本圖畫書仔細翻閱,然后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還看了一本《蚯蚓日記》的教案。 有的是小學寫作的案例,也有幼兒園閱讀活動的案例。 但要把它變成一項科學探究活動,就必須有一些選擇。 因此,在選擇繪本時,我盡量選擇科學元素,比如《媽媽照鏡子》、《去看牙醫》、《女孩驚訝的表情》等故事,幫助孩子了解蚯蚓的外貌特征。 故事的圖畫書也被修改了。 原來,圖中的蚯蚓并沒有斷開。 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我特意修改了一下,引出了更科學的故事。 最后是“松土”的故事。 通過這四個故事,孩子們可以對蚯蚓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2.課件制作
選擇好圖片后,我對圖片進行了一些簡單的處理,添加了文字和聲音。 我找到了一個關于蚯蚓生活習性的視頻。 我本來想把它放在第一個故事之后,但后來我覺得太早告訴孩子這些知識會限制他們進一步的探索,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一個故事之前。 提供了驗證自己的發現的機會。
3. 解決問題
科學活動要有問題意識,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這項活動將圖畫書與科學探究結合起來。 如何結合? 如何解決問題? 我只是一個探索者,以研究的態度去嘗試。 以圖畫書中的四個故事為線索,串聯起整個活動。 第一個問題是小蚯蚓的“頭和屁股”是一樣的,這就導致了蚯蚓的外觀問題。 本題是通過幼兒的親身觀察了解蚯蚓的外觀特征,并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 第二個問題是“蚯蚓有牙齒嗎?” 在這個環節,老師派了一個孩子來檢查,因為有早期觀察的基礎。 由于蚯蚓沒有牙齒,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蚯蚓吃什么?” 孩子們猜、說、看圖、觀察,最后驗證。 第三個問題,蚯蚓有松土的能力嗎? 通過在圖畫書中觀察、猜測、驗證來進行。 這里播放一段視頻,讓孩子們進一步了解蚯蚓的外觀特征和生活習性,也驗證了之前的一些內容。 再生的問題是通過圖畫書的觀察和與幼兒的討論來完成的。 整個過程還是緊緊圍繞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 過于復雜的問題并不能給孩子明確的答案,而是給孩子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和欲望。 最后一個環節,讓孩子提問,是讓孩子在吸收新知識、回答問題的基礎上產生新問題的過程。 科學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產生新的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望。
作為一項教學活動,不可能解釋所有關于蚯蚓的知識,這就要求老師的選擇要與孩子們的實際經歷相一致。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討論等活動,初步感知蚯蚓的基本特征。
2、能夠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索和發現。
3、愿意親近小動物。
材料準備
《一條蚯蚓日記》繪本PPT、一段關于蚯蚓的視頻、盒子里的蚯蚓、一塊小手帕、一些放大鏡。
經驗準備
我帶著孩子到野外觀察蚯蚓,并在班級養殖區培育蚯蚓。
活動流程
1.展示繪本PPT,引出蚯蚓的秘密
老師:小朋友們,今天陳老師帶你們來做一名小科學家。
(展示圖1)這是誰? (蚯蚓)今天我們就進入蚯蚓的世界。
看,我們的主角就是戴著紅帽子的小蚯蚓。 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吧? (豆豆)蚯蚓家族還有誰? (爸爸媽媽)你們怎么看? (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這個家庭讓你感覺如何? (爸爸媽媽都很愛寶寶,是幸福的一家人。)
點評:給孩子們一個“小科學家”的稱號,激發他們探索蚯蚓的欲望。 還有圖畫書中思艾的小紅帽形象。 讓孩子感受到與蚯蚓的親近。
2.觀察小蚯蚓,探索發現蚯蚓的秘密
師:蚯蚓有很多很多的秘密,你知道嗎? (引導幼兒表達對蚯蚓的認知,了解自己早期接觸蚯蚓的經歷。)
老師:豆豆的朋友們今天也來我們班了,躲在那些紅盆里。 當你以后找到它時,輕輕地將它放入白色盒子中,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看看你能發現什么秘密? (兒童觀察)
師:關于蚯蚓,你發現了哪些秘密?
(孩子們講述他們的發現并學習像蚯蚓一樣爬行。)
點評:本鏈接是了解孩子們接觸蚯蚓的經歷后的第一個觀察。 孩子們可以直接用小手把小蚯蚓拿出來,感受蚯蚓身體的柔軟、光滑和蠕動的動作。 通過讓孩子學習小蚯蚓的爬行,滿足了他們好動的年齡特征,激發了他們對小蚯蚓的喜愛。
3.結合閱讀和觀察,了解蚯蚓的外觀特征
師:孩子們已經發現了這么多蚯蚓的秘密,但是蚯蚓的秘密還有很多。 豆豆還帶來了秘密,藏在這四個信封里。 讓我們找到第一個秘密。
(1)閱讀、觀察并交流蚯蚓的外觀特征。 (如圖2所示)
師:小蚯蚓在哪里? 這是誰? 媽媽在做什么? (照鏡子)豆豆媽媽就愛臭。 聽聽豆豆是怎么說媽媽的。 (點擊PPT錄音:你看,媽媽很愛照鏡子,但無論她照多少次,她的頭總是和屁股一樣。)
師:哈哈,蚯蚓的頭真的像屁股嗎? 您想再看一下嗎? (孩子們再次觀察蚯蚓。)
孩子們觀察后回答:蚯蚓的頭是尖的,尾巴是圓的。
點評:用圖片讓孩子在尋找秘密的過程中了解一些關于蚯蚓的知識。 在這個環節中,用小蚯蚓豆豆的話來引出問題蚯蚓的生活習性,讓孩子們再次觀察蚯蚓的樣子。 經過仔細觀察,他們發現蚯蚓的頭是尖的,尾巴是圓的。
(2)閱讀、觀察、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 (見圖3)
師:我們找到了第一個秘密,接下來我們該看哪個秘密呢?
我們打開來看一下:你認為這個人的職業是什么? (牙醫)他要給誰做檢查? 小蚯蚓有牙齒嗎? (如果幼兒之間發生爭執,請一個孩子檢查一下孩子。檢查蚯蚓并做出報告:蚯蚓沒有牙齒。)
聽聽醫生怎么說:蚯蚓沒有牙齒,所以不需要看牙醫。 (核實孩子的陳述。)
師:蚯蚓沒有牙齒,它吃什么? (孩子猜:土壤、蔬菜、小蟲子……)
點擊PPT圖4并記錄: 午飯時間,我們拿出報紙、樹葉、垃圾,開開心心地吃著。
教師總結:原來,蚯蚓吃的是腐爛的報紙和垃圾。 他們讓我們的地球變得非常干凈。 它們是人類的好朋友。 我們應該關心和保護他們。
點評:通過牙醫觀察小蚯蚓牙齒的圖片,顯示蚯蚓沒有牙齒,并提出問題:“沒有牙齒的蚯蚓吃什么?” 讓孩子大膽猜測。 孩子們非常熱情,猜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 老師并沒有否認他們的猜想,最后通過蚯蚓豆豆的話語給出了答案,不僅驗證了孩子們的猜想,也讓他們有了一些新的知識。 這里的知識還是很粗淺的,都是小孩子能理解的。
(3)閱讀、觀看視頻,了解蚯蚓的能力——松土。 (見圖5)
師:小蚯蚓在做什么呢? 你怎么知道? 松土有什么用? (孩子們看圖讀,根據以前的經驗進行猜測。)
點擊PPT錄音:我在松土。 疏松土壤可以幫助植物生長得更快更好。
師:小蚯蚓真能松土嗎? 現在我們把小蚯蚓放回大盆里,看看它是否已經滲入土壤,是否有松土的能力。 (活動結束時驗證。)
點評:通過觀察圖片,我們可以初步了解蚯蚓具有松土的能力。 在這里,孩子們被要求將蚯蚓放回大盆中,當活動結束后,測試蚯蚓松土的能力。 這不僅可以讓孩子們真實體驗到蚯蚓松土的能力,也避免了等待過程中時間的浪費,也可以讓他們間接收拾好作業材料。 。
(4)閱讀、討論并理解蚯蚓的再生。 (見圖6)
師:這些女孩的表情是什么? 為什么小女孩會擔心呢? (小蚯蚓的身體被打碎了。)
師:蚯蚓會死嗎? 認為蚯蚓會死的孩子舉手; 認為蚯蚓不會死的孩子們舉起了手。 (讓孩子們猜一猜。)
看看蚯蚓這次說了什么? (聽PPT錄音來驗證:我不會死,我有重生的能力。) 師:什么是重生? (它可以再次生長。)
師:還有哪些動物具有再生能力? (壁虎的尾巴、蟹的腿……)
點評:這張圖中的蚯蚓被切成兩段,詳細展示了蚯蚓的再生能力。 孩子的猜想在小蚯蚓豆豆的自述中得到了驗證。 猜對了的孩子們歡呼雀躍,很好地激發了孩子們的探索熱情。
4.播放蚯蚓視頻,進一步豐富您對蚯蚓的了解
老師:豆豆除了把它的秘密藏在圖片里之外,還錄制了一段自己生活的視頻。 讓我們來看看吧。 (觀看蚯蚓的視頻。)
評論:本鏈接使用網上收集的蚯蚓視頻。 真實展現了一些平時觀察不到的蚯蚓生活習性,驗證了孩子們之前的觀察,拓展了關于蚯蚓的知識。 比老師枯燥的講解更加形象生動,孩子一看就明白。
5.設置提問懸念,引發更多關于蚯蚓的思考
師:今天我們學到了很多關于蚯蚓的秘密。 關于小蚯蚓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孩子提問,老師回答。)
點評:在這個環節中,讓孩子提出問題,就是讓孩子在吸收新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問題的過程。 科學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解決問題,還在于讓幼兒產生新的問題。 然后解決問題,激發探索欲望。 課堂也變得更加開放、熱鬧。
師:現在我們去看看小蚯蚓有沒有鉆進土里。 (驗證蚯蚓松土的能力。)
蚯蚓的秘密還有很多,未來我們會慢慢發現。 現在讓我們把蚯蚓送回它的家吧!
點評:活動結束前,對以上留下的問題進行了驗證。 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蚯蚓成為松散生物的能力,對蚯蚓的喜愛也加深了。 最后,我們放出了蚯蚓,讓孩子們用實際行動來愛護小動物。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根據大班小朋友的年齡特點,選擇了繪本《蚯蚓日記》,并對繪本的內容進行了選擇性的加工,使其更適合科學活動,更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并巧妙地將地面與操作相結合,讓孩子在看、猜、驗證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感官踏上探索蚯蚓的旅程。 有趣的蚯蚓圖片和真實的蚯蚓探索深深吸引了孩子們。 老師只是充當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鼓勵孩子主動探索。 第一環節,孩子們被要求講述自己現有的蚯蚓經歷,為后續蚯蚓探索活動的順利開展鋪平了道路。 最后一節讓孩子們提出問題,體現了科學活動就是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 觀念、活動過程順利。
評論:
1.精心設計的教學課件
陳老師從繪本中挑選了一些有關蚯蚓特征和習性的圖片制作了PPT課件。 活動一開始,屏幕上就出現了一條戴著小紅帽的蚯蚓。 精美有趣的圖畫深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在提出四個問題時,老師讓孩子們隨意選擇,既充分尊重了孩子們的意愿,又保持了神秘感,激發了孩子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2.處處體現以人為本
(一)教師的人文觀。 跟隨孩子們的觀察、探索和回答。 孩子們的觀察是自由的,思想是開放的,心情是愉快的……此時老師就是孩子們的引導者和支持者。
(二)建立人文文化紐帶。 在了解蚯蚓是否喜歡挖洞時,老師讓孩子們把所有的蚯蚓都倒進一個裝有土的盒子里,放在一邊,繼續進行其他活動。 這給了蚯蚓展現習性的機會,也避免了孩子們干等著。 的過程.
(3)內容選擇人文文化。 老師利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繪本和視頻資料,將枯燥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孩子們。 這也是對孩子刻意注意特性的尊重。
3.問題開放、有趣
例如,“關于蚯蚓,你知道什么秘密?你有什么新發現?” 這樣發散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孩子的探索,讓孩子暢所欲言。 “蚯蚓的頭和屁股一樣嗎?” “如果蚯蚓沒有牙齒,它吃什么?” 這些有趣的問題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 孩子們哈哈大笑,被這個問題深深吸引。 整個活動的教學過程中,陳老師始終要求孩子們帶著問題來學習,而且問題的設計有一定的梯度,由淺入深,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方向性,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孩子的好奇心也培養了孩子的科學思維能力。
- 上一篇: 新手烘焙:小米紅糖鍋配方及制作方法!!
- 下一篇:
猜你喜歡
- 2023-11-07 蚯蚓的生活習性 天大恰飯最大,你認同嗎?
- 2023-11-03 蚯蚓的生活習性,你真的了解嗎?!!